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的通用性、衔接性和递进性

2021-06-20 14:55王文俊董丹萍邹虹
高教学刊 2021年3期

王文俊 董丹萍 邹虹

摘  要:借鉴国际和国内学术英语教学的诸多实践与理论,引入学术素养的概念,指出蔡基刚教授《通用学术英语》系列教程的目标读者包括高中国际班学生、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新生,一方面说明了学术素养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广泛缺乏,另一方面指出这个定位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对于不同级别教育机构一线从事学术英语教学的教师们来说,学术英语课程设计存在梯度性问题,尤其是研究生的学术英语教学与本科生的学术英语教学至少应该存在一定的通用性、衔接性和递进性。文章对于课程设计者和教材编写者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学术素养;通用性;衔接性;递进性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3-0001-06

Abstract: In light of the numerous reports of academic English teaching around the world,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academic literacy, this paper is inspired by Professor Cai Jigang, who is cited to claim that the series of EGAP textbooks he has compiled target at the international high school classes, freshmen or sophomore undergraduates and the first-year postgraduate students, which is confusing and misleading to the front-line teachers as postgraduates face much more complex academic tasks and there have to be differences between post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EGAP teaching. This paper draws upon the latest research findings to suggest academic English courses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pursuing a master's degree contains elements of EGP, EGAP and ERPP, emphasizing its general-purpose, transitional and gradient features. This paper is of value to curriculum designers and textbook compilers.

Keywords: academic English courses for post-graduates pursuing a master's degree; academic literacy; general-purpose;transitionality; gradient

引言

當前,我国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对学术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倡导。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规定,高校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教育部《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高校应“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国家留学基金委推出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学科专业,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师从一流的导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的人才。本项目组所在的云南大学建设了中美1+2+1双学位课程,与印度、希腊、德国、法国等国家建立了40多个交换生项目,每年都会有300多名学生出国访学交流。

根据本项目组在所教五个研究生英语大班(信息技术专业、生态专业、哲学、马列、资环、公管等,人数=263)中所做的调研,206人表示会从事某种形式的英语学术活动,从读英语文献,上全英文专业课、进行全英文专业考试、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期待或要求发表SCI论文不等。只有56人回答除了学校所要求的必修英语课程和英语考试之外,没有做任何相关的英语学术活动,顶多只有娱乐性阅读。后者占到了22%,前者占到了78%。这几个专业都是随机抽选编排到英语大班之中,可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就是说,在非常高的程度上,硕士研究生已经参与到了以英语为媒介的学术活动之中。

不过很遗憾的是,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更不必提以英语为媒介的学术素养却有待提高。在本调研中,有学生反映曾参加过全英文讲座,语速慢的时候能听懂一些,但是其他根本就听不懂。有学生反映研一上半学期曾读过几篇英语文献,目标是20篇。还有学生反映已读一篇英语文献,目前正在读第二篇,目标是6篇。类似的5篇以内的文献阅读量反馈还有很多。有某个专业的学生,一个学期就只读一篇文献,随后做个PPT报告即完成任务。这个数字与科研所需的大量阅读相比,杯水车薪,无法达到相关的文献要求。听不懂、读不懂、读不快,这会造成很大的输入障碍,更不用提发表SCI论文了。一方面,研究生国际学术化导向非常明显,但是同时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科研素养等方面尚存在很大差距。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也形成了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调整和改革的契机。

本文主张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全面转成学术英语小班教学,而首要的任务,不是选择教材,而是制定学术英语教学大纲。学术英语教学大纲的设计和课程设计是这次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文献检索

(一)国外文献检索

针对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课程实践和研究成果主要有两个方面,EGAP和ERPP。EGAP, 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指的是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旨在教授基本的学术英语知识和技能,包括学术英语的语体特征,各种小论文的写法,包括概要、转述、比较、定义、问题-解决等等技能,以及论文写作技巧(Swales & Feak, 1994),旨在帮助研究生能完成大学的各种学术任务,其教程编写时所遵循的是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讲解学术英语写作中的核心任务和核心技能;另一种是ERPP, English for research publication purposes, 英语论文发表课程,旨在教授实证型英语论文的结构、语步、数据评述、图表制作、发表技巧等内容(Cargill & O'Conner,2009),其教材编写时的大纲是英语论文和写作和发表。此外,针对认识论,Hyland 提出了元话语的概念,指出以英语为外语的学生和学者往往会对增强语(boosters)和模糊语(hedges)没有认知,似乎注意不到。模糊语和增强语的敏锐识别和准确认知,也形成了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000,179-197)。值得说明的是,无论是通用学术英语还是英语论文写作和发表,学生和学者的英语语言水平本身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影响因素。因此,无论是在EGAP还是ERPP教材或课堂教学中,都会安排一个独立的环节:language focus (Li & Flowerdew, 2020),专门帮助学生和学者解决在教学中常见的英语语言问题。

(二)国内文献检索

国内的学术英语教学和实践主要集中于本科教育阶段。叶云屏(2011)提出研究型大学的入学新生,如果英语基础扎实,可以立即开设EGAP课程。蔡基刚(2012,30-35)建议重点大学的EGAP课程从第一学期就可以开设,而一般大学可以推迟到第二、第三学期。《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蔡基刚,2013),将上海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分为了过渡课程(选修)、核心课程(必修)和选修课程三类。过渡课程指的是通用英语课程,为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补上英语语言基础,涉及到听说、阅读、语法和写作等课程。核心课程指的是学术英语课程,分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和专门学术英语课程两类。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是跨学科的学术英语能力,包括学术听说、学术阅读、学术报告展示和学术写作等。专门学术英语课程则聚焦于特定学科的词汇、句法、语篇、体裁和交际策略等的教学,比如法律英语、医学英语、计算机英语、海事英语等。选修课程则涉及到通识性课程,比如英美社会与文化、学术中的跨文化问题、英语公众演说、外国影视欣赏等。 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应占到所有学分的60%以上。同时,可根据单项能力开设学术听说、学术阅读等课程,也可开设综合性学术英语课程。同时,各高校应尽量开设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和学术英语资源库,将大部分的学术英语听说写训练放到课后来进行,课堂授课和课外作业时数比例不小于1:2。建议本科生第一学年就完成学术英语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够将所学到的学术英语技能运用到以后的专业学习之中。上海《通用学术英语水平考试大纲(征求意见稿)》,所谓Test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TEAP),参照《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中的“学术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和《通用学术英语教学参考词表》进行命题,考察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完成通用学术英语学习后是否达到了《框架》提出的基本上达到能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要求。

国内的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大纲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很少。高恋丽等人(2020,52-55)探讨了医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要素设置原则,提出了“学习原则”“写作原则(以写为主、以译促写)”“具体测试方法原则”(论文、演讲、课堂活动)等原则。杨亞丽等(2014,86-89)“设想”了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模式设置。耿延宏等(2012,81-83)提出应该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建构“外语+专业”教学模式。柳君丽等(2011,62-67)则梳理了英国学术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希望能给我国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以启示。而真正描写了我国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实践的科研报告,仅可见于蔡基刚(2018,10-15)和Cargill,Yongyan Li(2019,129-140)等少数中外学者的论文。

二、研究生学术英语的通用性、衔接性和梯度性

本文并没有编写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大纲的野心,而是试图清晰阐释研究生学术英语的通用性、衔接性和梯度性。我国本科生学术英语教学不仅已推出了教学和考试大纲,而且大学学术英语教程层出不穷(杨惠中2017,蔡基刚2014,季佩英和范烨 2013等);但是与之相比,我国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和实践却发展相对缓慢,没有成文的纲领性文件。

(一)通用课程的定位与不足

在部分大学,目前的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仍然是以日常生活场景、一般人文科普的听说读写的技能为主,而测评的模式也是如此。以下是云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英语考试的内容模板,见表1。

而相比较,上海通用学术英语考试大纲内容要素的学术性导向更强,见表2。

将这两个考试内容相比较,可以看出通用学术英语考试的输出技能类占比45%,而研究生学位考试的输出技能类占比40%。而输出技能的性质本身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基于多源文本(source-based)的输出,包括综述、评论、口语陈述、回答问题等;更加立体化、更注重批判思维;而后者则是翻译和作文,其中的作文不存在任何整合、综述和评论等学术性要求。

从输入内容来看,阅读题重点明显迁移,不仅篇幅长了很多,而且从常见的阅读理解题目,变成了批判式阅读过程、主旨归纳和学术语体特征考核。听力题相比较,前者注重学术性讲座和讲课和记笔记的能力;而后者则注重情景对话和小段落听力理解:3分钟以上的材料+5个问题 vs. 2分钟以下的材料+3个问题。

相比较而言,云南大学的研究生学位英语考试强调了通用英语的学习,一方面,和本科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学术英语必修课程没有形成衔接性,也没有与博士生的国际会议英语课程等学术性课程形成衔接,导致本科和博士阶段之间的一个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没有针对研究生对外学术交流、在国际英语期刊发表论文的需求而提供相应的学术英语教学支持,因此,相对于本科阶段的递进性也没有体现出来。

(二) “上海教学和考试大纲”不能满足研究生学习和研究需求

蔡基刚在介绍《通用学术英语写作教程》等系列教程时写道这本书适合三种读者对象。1. 大学新生或者大学二年级学生;2.高中国际班的学生;3. 一年级研究生。其读者对象涵盖了高中、大学和研究生三个层面。而《通用学术英语水平考试大纲》也说明: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可以参加这门考试。可见,学术英语对于我们国家的教育而言,是一种普遍缺乏的元素,是需要从教育体系的各个层面来补充的课程。

不过,“上海教学和考试大纲”本身所覆盖的内容其实有限。研究生学术英语大大超出了这个范畴,研究生所面临的任务,总体而言,远远比本科生复杂、困难,已经不再是EGAP的范围,而是进入到了ERPP课程的领域。要大量阅读英文科研文献,对现有科研进展进行准确清晰的概述,寻求自己的研究生态位,设计且进行试验或其他方式的研究,收集第一手数据,学会制作图表,按照IMRD各个部分的语步,采用适合的语体风格,完成英语论文,并在高端英语国际期刊上顺利发表(Cargill 2009, Swales & Feak 1994, Li& Flowerdew, 2020),需要的学术技能远远超过了以上的归纳、转述、整合、评述、形成自己观点等的范围,其现实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使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的梯度性必须体现出来。

蔡基刚教授的《通用学术英语》系列教材以本科生为教学对象,可以兼顾研究生,但是身处研究生英语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却不能以此为满足,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研究生学术英语丰富广泛的内涵。

(三)研究生需要内涵更广的学术素养

加州学术同盟(2002)为进入加州大学的高中毕业生而制定了学术素养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科领域的学生都必须掌握。该机构对学术素养的定义包括:批判性阅读、写作、听说的技能、使用技术的技能(use of technology)和某些特定的思维习惯(habits of mind)。具体而言,第一,就是必须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技能,要能够不急于下结论、,提出自己的主张,耐心地研究和调查。体现在写作方面,则要学会对各个观点进行评估、用证据来提出质疑、进行缜密分析、还要能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体现想象力。第二,能够利用图书馆、网络、移动等种种渠道来查阅、鉴别、获取可靠资讯。第三,要习得一些特别有用的学術思维,比如1. 积极参与学术讨论,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尊重并回应不同的观点。2.喜欢试验新的观点、挑战自己的信念,寻求新的视角。3. 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持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学习并尊重学术界的重要价值观,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协助,在不同的环境中推进自己的学习,即自我支持能力(self-advocacy)。

体现在学习习惯上,学术素养强调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阅读和写作是教育的关键内容,是知识分子的命脉。阅读过程中,应能提出问题,判断所读材料的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逻辑等。写作过程中,应能清晰表述论点,识别、评估和使用证据来支持或挑战这个论点,注意措辞、句型和文章的架构。要积极创建意义。要愿意花时间来深度阅读,要学会反思,要有想象、分析和调研。要努力拓展思维,负责任地概述别人的观点,要有耐心和韧性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论点,检验额外的要点或论据,反复重新构建自己的论文,提交经过精心修改和编辑的论文。

学术写作方面,应了解论辩中所采取的逻辑、情感和个人(logic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 appeals)等元素,学会下定义、概述、描写细节、解释、评估、比较/对比,分析。也须对读者、语气、语言特征、修辞策略等有最基本的了解。

在学术交流方面,不能孤立思考、闭门造车。在大学环境中的思考、阅读和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碰撞,要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学术素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的教师在一次调研中,认为以下各项对于学生在大学学业的成功“重要到非常重要”或者“有点关键到非常关键”,括号中的比例则是选择这些选项的教师比例。

展现好奇心(80%)

试验新理念(79%)

发现其他视角(77%)

挑战自己的信念(77%)

参加学术讨论(74%)

提出令人深省的问题(73%)

生成假设(72%)

对其他视角展现尊重(71%)

阅读时能意识到自我和他人的区别(68%)

在大学环境中,学生必须学会:

1. 在情感和直觉占上风的情况下,尊重事实和信息。

2. 意识到论辩和质疑的方式对于不同的学科、目的和读者而言是不同的。

3. 通过阅读和写作,探索新的理念,支持研究的价值。

4. 努力学习,达到很高的标准。

5. 展现主动性,能够实现很大程度上对教育的掌控感(ownership of education)。

学术素养的概念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是不一样的。赵薇、李越(2019,79-86)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18个中国留英硕士生进行三次跟踪访谈,发现他们需要拥有四个学术素养:自主学习、专业学科话语、批判性和分析性思考、同伴互动,才能顺利完成身份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逐步进行文化适应,最终完成学业,挣得话语权。

罗层等(2018,1804-1807)则列举了医学研究生所需的科学素养要素:医学科研选题与设计、文献阅读、课题实施、数据采集与分析、实验记录、论文写作与发表、学术交流、课题申请。王红雨、闫广芬(2020,53-58)在“写好学术论文”的要旨下,将学术素养定义为学术写作与沟通能力,其基本内涵要素包括科学修辞: 从句子到段落结构,学术论文规范写作与学术伦理,学术文字的可视化表达,学术论文研究方法专题,创意沟通与写作表达,批判性写作,专业学术写作等。

相比较而言,根据《通用学术英语水平考试大纲(征求意见稿)》所设计的考试题目,学术素养的概念更多地局限于有关英语学术材料的读写听说技能,特别是归纳、转述、整合、评述、形成自己的观点的技能,是无法完全满足各个专业学术性硕博研究生的科研需求的。

王春岩(2018,88-96)年曾提出学术英语可以有三种教学模式。1. 以科研论文为体裁的语篇式兼项目式教学,分析科研论文的语篇结构、修辞策略和语言特征,并以此为教学目标。2. 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学术英语教学模式,但不涉及本学科的最新文献。3. 则是以学科内容+体裁+项目式的混合教学模式,将体裁知识、学科内容、学术语言特征、学术认知能力等兼容并蓄在一个课程之中。本科生学术英语教学可采用第二和第三种教学模式,但是硕博研究生则适合第一种教学模式。可见,本科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和专门学术英语课程都是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基础,从学术素养的角度而言,研究生的真实科研活动、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导向更强。

三、结论

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的通用课程定位在本、硕、博的学术英语教学链条中形成了一个非常脆弱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应该包含但不能局限于适合本科生的学术英语教学和考试大纲,体现出通用性、衔接性和递进性,融合EGP(通用英语)、EGAP(通用学术英语)和ERPP(英语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具体而言,通用学术英语写作课程,让学生学习转述、概述、综述、评论等比较复杂的基于文本的写作任务,让研究生从以往所熟悉的四六级英语作文甚至雅思作文的写作模式,过渡到以多源文本阅读、分析和整合为基础、以科研设计为导向、以第一手资料搜集和分析为核心的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模式,同时坚持保留通用英语教学,以学生英语作文的语料为基础,纠正以往学生英语作文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比较突出的三个一致性问题:性别一致、单复数一致、时态一致;比如过度概述(over-generalization);比如论辩结构不完整、认识论过于幼稚等问题,见表3。

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课程和教学模式丰富多样(Li & Flowerdew,2020),这种为EFL学生所提供的学术英语干预和支持,在高端国际英语期刊发表论文的压力与日俱增、且全世界学术界都感受到这种压力的情况下,是有必要的,也是颇有成效的(Cargill& O'Conner,2012)。本文旨在闡释研究生学术英语的通用性、递进性和衔接性,对于课程设计者、教材编写者等是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Cargill & O'Conner, Wri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Strategies and Steps[M]. Wiley Blackwell, 2009.

[2]Cargill & O'Conner,Identifying and Addressing Challenges to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 Success for EFL Science Researchers: Implementing an Integrated Training Package in China. From Tang.R. Academic Writing in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Continuum,2012:21-45.

[3]Hyland, K. Hedges, Boosters and Lexical Invisibility: Noticing Modifiers in Academic Texts[J]. Language Awareness, 2000(4): 179-197.

[4]Intersegmental Committee of the Academic Senates of the California Community Colleges, th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cademic Literacy: A Statement of Competencies Expected of Students Entering California's Publ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 2002.

[5]Li. Y., Cargill M. et al. A scientist in interdisciplinary team-teaching in an English for Research Publication Purposes classroom: Beyond a “cameo role”.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19(40):129-140.

[6]Li.Y., Flowerdew J. (2020) Teaching English for Research Publication Purposes (ERPP): A review of language teachers' pedagogical initiativ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59: 29-41.

[7]Swales & Feak,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8]蔡基刚.解读《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J]. 中国外语,2013(2):4-10.

[9]高恋丽,许伟明,林亭秀,等.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英语教学大纲设置要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08):52-55.

[10]杨亚丽,杨帆.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14(08):86-89.

[11]耿延宏,张秀琴.CDIO理念下研究生外语教学体系重构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03):81-83.

[12]柳君丽,范秀云.英国学术英语教学的发展及对我国开设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62-67.

[13]杨惠中.大学学术英语读写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14]蔡基刚.新核心综合学术英语教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15]季佩英,范烨.学术英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16]蔡基刚.国际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中国研究生必修的一门课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4):10-15.

[17]赵薇,李越.中国留英硕士生学术素养和身份转变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01):79-86.

[18]罗层,解柔刚,韩文娟,等.医学研究生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8,38(12):1804-1807.

[19]王红雨,闫广芬.如何提升研究生学术写作素养?——台湾大学写作教学中心研究生学术写作训练的经验与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01):53-58.

[20]王春岩.不同英語水平学生对学术英语课程适应度的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8,25(04):88-96.

[21]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2): 30-35.

[22]叶云屏,闫鹏飞.通用学术英语读写课程教学探索[J].外语界,2011(5):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