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晓悦
摘 要:元代是传统山水画发展历程中一大高峰,亦是写意山水的成熟期。王蒙作为“元四家”之一,其山水作品具备独特的个人色彩:构图繁复,笔墨多变,莫辨端倪;气势峥嵘,意境深邃。其作品展现时代风貌,并对之后的画家们产生了重要影响。至当代,王蒙山水画的密体形式与笔墨仍为山水画创作提供方向与指导,需要继续研究、思考。
关键词:王蒙;元代山水;密体;笔墨
一、王蒙及其山水画作品
王蒙,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自号黄鹤山樵,与黄公望、倪瓒、吴镇并称为“元四家”,从四人的绘画作品中可见元代山水画的辉煌成就与特点。其中“王蒙的画代表由元入明的启蒙画派”,具备强烈的个人风格:构图饱满灵动,画面笔墨语言丰富多变,糅合披麻皴、卷云皴等,创牛毛皴、解索皴,繁密深秀,多笔墨皴染,墨色清润,意境苍茫厚重,画中景物既具客观表现又富文人意趣。倪瓒曾评“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中无此君”,董其昌在其代表作《青卞隐居图》上题“天下第一王叔明”等,均对其山水画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从王蒙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说,经历了长年的战争与动荡,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元代民族等级制度下,种种歧视、打压政策给文人们带来了重大打击,一定程度上致使文人产生隐逸的心理,写意山水兴盛。此外,元代未设宫廷画院,对院画的沉寂与山水画的主流发展趋势产生了一定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元代文人部分选择归隐山林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退出了政坛,政治背景不是影响绘画风格的必然因素。
从山水画发展的角度来说,元代山水画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展成熟。在中国传统绘画发展过程中,文人逐渐参与,将其思想融入绘画创作,主导绘画的审美要求与趣味,山水画尤是如此。“宋画是无我之境,注重客观事物之‘理与真实性;元画是有我之境,注重自我情感的表达流露。”相较于宋代注重对客观景物的细致观察、描绘,元代山水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逐渐向尚意抒情的写意山水方向发展,写意山水画发展到顶峰。东晋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是千百年来文人理想归隐地的代名词,而写意山水画多以描绘山川之景抒发画家对自然的向往、赞美以及希望脱离尘世的隐逸之心。“隐”也是王蒙山水画的重要主题,画面中经常出现的茅屋、各种人物形象都为画面氛围增添了祥和舒适之感,这往往也是画家本人的代入。
除了与时代背景、山水画发展总体趋势等因素相关之外,画家自身的生平经历自然也不可忽视。王蒙家境殷实,外祖父赵孟頫为元代诗书画全才,家中具备深厚的书画氛围。王蒙本人早年为官,在元朝诸多打压、歧视政策与好友劝说下辞官归隐,明朝建立后重返仕途,但受胡惟庸案牵连,死于狱中。王蒙追求隐逸,内心豁达,却也有面对现实的无奈、苦闷,这些皆可于其作品中寻得。
二、王蒙山水画艺术
王蒙山水画以其笔墨繁密秀润为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但画家绘画创作的时间较长,因此其艺术风格随着时间与人生经历的不同而变化,作品在不同时间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也是其绘画艺术不断发展、成熟的重要脉络依据。
王蒙初期的山水作品基本处于拟古临创阶段,个人风格还未明显展露,对各家技法皆有研究,功底扎实,画面具有较强古意。从师学取法上来说,元代尚无崇南贬北之风,画家们对前人的学习基本从自身喜好、需求出发。王蒙笔墨以王维为宗,出自董巨,又师承“荆关”,汲取各家所长,自成一家。“草堂”是其创作的主要主题,吸取王维“草堂山水”图式,“主要通过描绘文人隐居的处所环境,乐其所居草堂,陶冶其放逸情操,表现其‘不奔趋于尘劳,不沦胥于枯落的博雅之士人格”。绘《东山草堂图》《南村草堂图》等,用笔细劲秀丽而有沉稳之感,意境恬淡而舒适。
至正初年(1341年)王蒙隐居至杭州黄鹤山,当时东南地区尚未受到元末政权动荡的影响,文人们互相往来,投身于创作之中。王蒙也与黄公望、倪瓒等人交往甚密。与其他文人画家的交流促进了王蒙对同时代绘画的横向学习。这一时期王蒙勤于创作,阅读了大量书籍,作品富有书卷气息与文人意趣,同时,繁密的个人特色也逐渐显露出来,用笔更有书写意味,更具写意性。绘有《春山读书图》《夏山隐居图》等。
至元末,局势动荡,东南文人圈亦难似从前般惬意自适,昔日好友黄公望也已逝世,王蒙归隐得更深,其内心更为超脱,但也有愁闷郁结之情。此时是王蒙艺术风格的成熟时期,构图上结合北宋“三远法”与黄公望“三远法”,更为深邃幽谧。绘画上极大限度地运用笔尖、笔肚等不同位置,以表达不同的笔墨效果,描绘江南繁杂的景物。画面通过多次皴擦晕染表现出山石阴阳向背,具备很强的体积感。苔点在其作品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多于结构处提醒,干湿混用,进一步营造出“密”的视觉效果,“形成松而不散、毛而不涩、干而腴润、虚而盈实的笔墨图式”,呈現出“水晕墨章”的艺术面貌。
王蒙绘画风格成熟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莫过于《青卞隐居图》,无论是笔墨技巧还是意境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为其集大成之作。此画较为弱化了对物象的写实描绘,更加注重意趣神韵,在构图与笔墨皴法上受郭熙的影响较大。其打破了山水画构图一贯的稳定感,山势扭曲蜿蜒,异峰突起,树林、屋舍、人物等穿插其间。画面未对近、中、远景做明显区分,而在虚实、凹凸交错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动势,气脉贯通。山头处绘有矾头,应为取法关仝。山石多以干笔淡墨为底,多次叠加、皴染,以笔尖勾解索皴、牛毛皴。皴笔以其扭曲之姿富有动感,层层交织构成山石的结构、明暗。用淡墨多次随结构晕染,墨色清润淋漓,加以重墨点苔提醒。下笔干净利落,姿态肆意遒劲,极具生机。在《青卞隐居图》中可看到下方树木出枝用笔非常洒脱,渴笔、湿笔结合,些许处以笔根皴擦,笔力狠辣;近处不少树枝以笔尖打圈的方式勾画,有很强的随机性,一气呵成,既体现出画家极强的笔下功夫,又使我们感受到其作画时的爽快酣畅。
对于《青卞隐居图》的内涵解读,有分析认为此画显得危机四伏,充满了扭曲动荡却又竭力压抑的动势、纷忙的笔触和阴暗的画面关系;也有分析指出,《青卞隐居图》静谧幽深的氛围是画家在动乱时期追求世外之境的表现。这里笔者认为,王蒙一生既有文人对归隐桃源的向往,同时亦有对仕途的期许,这两种情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青卞隐居图》中绘有屋舍、高士等象征归隐的图式,而崎岖回转的山脉或许是画家内心矛盾的体现,画家苦闷而不知如何抉择,但也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画家更加追求内心的“桃花源”。这时的隐居或许已不似从前的惬意,增添了许多无奈与躲避战火的不得已,但这种压抑、矛盾的心理全部以笔墨倾泻而出,成就了王蒙山水画艺术的辉煌。此外,画家的风格是多变的,会根据画面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法,需要以画面为重,多加比较分析。
《葛稚川移居图》为设色山水,可见黄公望浅绛设色的影响。取道教典故——葛洪移居罗浮山修道为题,山石层叠,气势开阔,高峻而无险境,描绘景物众多,如飞瀑清潭、杂草树木。中景山脚平台處绘有许多人物,小而具结构,形象生动逼真;近景处树枝干粗壮,用笔较细劲,叶片用双钩,种类丰富,空隙间穿插着松针与藤蔓,连藤蔓上的细小花叶也都以双钩绘出;远处山间杂木成林,也皆双钩而出。画家以其极强的笔下功夫描绘出了江南山间植被茂盛、一片生机的景象,在细致密集中又不失笔墨韵味。设色上山石整体以赭石色加淡墨罩染,树叶多用花青、赭石色等色,点缀画面。整体色彩明丽清秀,色墨层次丰富。
三、当代创作指导意义
传统山水画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变革发展,在当代具备探索创新的环境与积淀。王蒙山水画无论是密体构成还是笔墨皴法,或是画面意境都值得当代创作者们深入学习。近代以来,在各种思想运动影响之下,山水画也在寻求改变,改变的方向大体上分为吸取西画技法,青睐写实、在传统中寻求新方向,以及二者折中这三种。近代人们激进地认为传统绘画写意审美导致其远离客观事物,呆板僵化,更加重视起画面的写实描绘。因此宋画受到重视、学习,画家们投身于自然山川之中,写生活动兴盛,出现了一批优秀写生理论与创作成果。
传统审美意趣在当代也不是完全消散的。中国画始终不可离开笔墨,人们在改造传统绘画之时亦在思考中国画的定义与底线。对当下的创作者来说,王蒙山水画的密体构成、带有写实性的描绘适应当下创作环境与需求,画中复杂多变的笔墨以及意境更是值得思考、借鉴的。纵观当下山水画创作,一方面画家们阅读量、书画修养有限,画面难有饱满鲜活的精神意蕴;另一方面受当代艺术冲击以及展厅效应影响,山水画作品一味追求大、满、密的视觉效果,作品看似细节丰富,实则为肌理、元素的堆彻,在重制作性的同时丧失了许多意境与精神内涵,缺乏笔墨意趣,这也是当下取法王蒙山水存在的误区。王蒙山水、传统山水画在新时代焕发着新的指导意义,当代创作者既不可对传统一味模仿,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仍需在学习新技法、作创新的同时回归传统,探寻传统中的可能性,发展新时代的山水画艺术。王蒙“水晕墨章”之山水画艺术亦将于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史荣利.论王蒙的山水画艺术[J].艺术百家,2012(7):230-232.
[2]冯晓贞.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嬗变之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3]胡光华,莫丹丹.王蒙及其书斋山水研究[J].艺术探索,2005(1):26-29,4.
[4]章宁书.王蒙《青卞隐居图》画风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9(6):180-182,199.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