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干伟 江镕
人物简介:黄干伟,原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党组成员、副局长,1973年调入环保系统工作,1988年自省环境保护局退休,现年93岁。爱好摄影,曾举办“黄干伟摄影月赛获奖作品回顾展”等展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环境》杂志从第4期起开辟“说史”专栏,通过采访广东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亲历者、推动者,以口述形式还原广东生态环保发展史,以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开创广东生态环保新局面。本期带来原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干伟人物专访。
擔重要使命 建崭新机构
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二年,我国也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后不久,广东就筹备成立自己的环保机构。
1974年,广东省环境保护办公室(以下简称“环保办”)正式成立,是一个副厅级单位,由来自广东省经济委员会的侯剑秋同志担任主任。环保办下设三个处室,分别是办公室、技术处和计划处。
办公室由来自航运系统的徐志同志担任副主任,技术处由我担任副主任,计划处副主任由来自广东省建设委员会的朱玉荣同志担任。三个处室里,每个处室的工作人员也就有五六个人,可以说是机构刚刚成立,人手十分短缺,工作非常繁忙。
当时我们重要的工作目标就是:逐步发挥环保作用,逐步培养环保人才。在这个目标下,虽然工作比较辛苦,但大家的干劲还是很足的。
比如我们有一位秦大姐,原来在部队从事卫生工作,后来调到卫生部门,又来到我们环保办。她因为对仪器设备比较了解,所以当时侯主任去卫生部门召集一批人过来时,就专门抽调了秦大姐。
这位大姐的工作作风也代表了当时很多同志的工作状态,真的是尽职尽责、不求名利。在日常工作中,她话不多,经常就是埋头工作,而当需要她发表意见时,她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该买的设备她支持买,不该买的她也会据理力争。
所以每次购买设备,侯主任都一定会听听秦大姐的意见,我们的技术人员也是这样一点点成熟起来的。
那时候侯剑秋同志的工作也很辛苦,开始时每一天都几乎忙忙乱乱的,后来很多事情理顺了,他也非常认真负责,很多事情都亲自把关、协调。他的严谨认真、以身作则也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
当时我们开会几乎每一次都“超时”,侯主任总是一边说真是不好意思,又耽误大家吃饭、休息了,一边常常又担心自己安排得不够细致、布置得不够全面,还有很多话要和大家说。
在会上,大家也经常是畅所欲言,发起各种讨论,工作的氛围都很积极向上,好像不把工作努力做完,心里就会觉得不安。
后来到了1983年,侯剑秋同志离休了,他还一直心系环保事业。经常关注一些环保方面的现象,发现一些问题,也经常给中央写信,表达自己的关切,发表自己的看法。直到晚年身体虚弱,卧床不起后才停止工作。
他的这种精神正是代表着第一代环保人的品格,可以说真的是一心扑在环保事业上,不遗余力地发光发热,确实值得后辈学习。
创《环境》杂志 办环保学校
1980年4月,广东省政府决定将广东省环境保护办公室改名为广东省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环保局”),任命金阳为局长,由侯剑秋担任副局长,他们带领我们三个处长一起开展工作。
那时候,虽然之前打下了一点基础,但广东环保事业仍然是百废待兴,用金阳同志的话讲就是“环保办真是难搞办”。他到省里汇报工作的时候说,我到过那么多单位,参与过那么多工作,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些棘手的事情,真是各方面都有欠缺、都不齐全。
特别是我们的工作根本不被群众理解,大部分人都把环保当成环卫,也不知道我们具体是做什么的。甚至包括一些其他部门的人员,对环保的认识也有很大偏差。在引进项目的时候,有人就主张,目前发展经济是首要的,环保方面的要求是不是可以适当降低一点,好像在他们的认识里都有这样的偏差,环保工作抓得紧一点,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当时我们就觉得环保理念的普及真是任重道远,所以产生了一个总的想法就是开展环保工作要从抓思想认识开始,要统一认识,要普及知识,整治挂帅,武装思想,要不然工作真是寸步难行。
在这个思路下,我们就创办了广东省第一本环保类刊物——《环境》杂志,当时办杂志的任务就放在技术处。金阳同志对杂志的办刊也很重视,他说,咱们先把杂志办起来,先出版几期,有了一些反响,接下来再看看如何安排编制。
我当时也想,确实不管怎么说,也要先把第一期杂志出好。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还从省委宣传部要来一位同志,负责文字工作。
大家商量,既然是广东省的环保刊物,在第一期封面上就要体现出广东和广州的特色,最后就把思路定在了展现广州景观上。我们从其他报社请到一位摄影高手,几个人一起来到中山纪念堂后面的中山纪念碑,那时候还可以登到纪念碑上去,我们就站在高点,俯瞰广州。互相争论了一阵,最后选取了一个角度,拍下了第一期《环境》杂志的封面照片。
后来招兵买马、扩大队伍,《环境》杂志从技术处分离出来,成立了环境杂志社,《环境》杂志也按部就班地一期期面向读者。
国家环保局了解到广东环保局的工作情况,称赞我们宣传工作开展得好,特意在广东成立了一个记者分站。一位在广州军区宣传部负责对地方进行宣传、办过《广东工人》杂志的同志,被我们调来担任副站长。他原来为不少将帅写过回忆录,文笔还是很不错的。随着专业人员的逐渐到位,我们的宣传工作的实力也越来越强。
正是看到了人才在环保事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978年7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全国第一所环境保护类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广东环境保护学校成立了。通过几年的培养,环保学校不但为广东解决了环保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还及时为全国16个省区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环保专业人才,解决了当地环保部门成立初期环保人才奇缺的问题,所以环保学校也被金阳同志称为环保系统的“黄埔军校”。
助基层企业 解跨界纠纷
现在我们的很多工作都形成了合理科学又清晰明确的机制,但当时很多事情都没有先例可循,可以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就要求大家要尽快找到恰当、适合的工作方法,很考验人,也很锻炼人。
在环保的法律法规健全之前,很多企业都不是很重视环保,包括一些大企業在内,有的是因为不清楚政策或者工艺方法有问题,造成污染;还有一些是有意为之,为了逃避监管,存在私设暗管等行为,其他一些中小企业情况就更不乐观了。
环保办组建初期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应该切实对企业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宽严相济,才是比较合适的方式,这样我就带领黄智民和雍世英两位同志,组成了一个工作小组,赴佛山驻点。
黄智民是北京大学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学历相当于硕士研究生,是个专业过硬的同志,雍世英同志则主要解决管理方面的问题。
我们首先联合佛山市环保办的同事一起,重点了解企业的实际困难,帮他们想出路、想办法,还协调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佛山市分析仪器厂就是我们主要帮扶的企业之一。
为了更好地摸清企业的真实情况,我们几个人干脆就住到了这家工厂值班工人的宿舍里,吃住都和工人们在一起,有机会就和他们聊上几句,这比起只是工作时间来走一走、看一看,效果要好很多。
说到这家企业还有个小故事,当时在佛山市分析仪器厂和我们一起工作的一位股长叫做卢瑞华,他是厂里的技术骨干,后来成为厂长,又一步步从这里走出,担任佛山市经委副主任,佛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是一位实打实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优秀干部,经历确实很励志。
后来侯剑秋和金阳两位同志相继离开工作岗位之后,由强炳寰同志担任局长,由吴博任同志和我担任副局长,我和吴局都是当年第一批来到环保办的人员,也是曾经一同像“开荒牛”一样并肩战斗的“战友”。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时候,经过几批环保人的共同努力,广东的环保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但是有些经济欠发达省份却还是问题不少,在我临近退休的时候,又接到一个比较“棘手”的任务。
当时广西要在与广东湛江鹤地水库交界的位置修建一家立德粉厂。这个产业污染较大,会影响到两省千万名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所以得到消息后,广东省的领导马上要求必须要把这个项目停下来,一定不能冒险。
为此局里决定由我牵头去广西和当地的相关部门、领导进行协商,要求不能在省委已确定的原则立场上退让半步,务必劝说他们停止项目建设。但当时他们的项目已经在平整土地,马上就要动工建设,肯定不是我们简单说服一下就能改变主意的,一定要拿出强有力的理由才行。
经过反复考虑,我就想,在我们广州也有一家立德粉厂,那里的经营也一度只是勉强维持,所以我决定先去那家工厂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当掌握了比较充分的数据和实例后,我的心里就有底了。
来到广西之后,当地人员开始还比较抵触,我们就以兄弟省份、兄弟单位的立场和他们进行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广州立德粉厂的情况如实向他们告知:这种产业一方面污染大,另一方面耗能也很大,除了环保方面影响很大外,盈利方面也令人堪忧。你们既然新上马项目,肯定也是为发展地方经济、创造效益的,如果一边经营一边亏本,那干嘛还要做这件事呢?
后来广西经过斟酌思考,最终取消了这一项目,两广群众的饮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为此湛江市市长特意来到局里,代表湛江人表达衷心感谢。还有一位同志特意送了一盆五星花给我。
在之后的三十多年里,这盆花经常开花,直到现在还活着,也真是一件很让人感觉奇妙又开心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