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角下的开放银行数据共享 模式与监管研究

2021-06-20 14:42袁进明
海南金融 2021年5期
关键词:金融监管

袁进明

摘   要: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兴起,金融业大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开放银行就是其中关键一环。本文通过分析境内外开放银行发展模式和现状,提炼其发展特点和积极意义,并研究开放银行数据共享模式与监管配套,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金融统计业务和金融业大数据的相关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应从以下方面推动我国金融业大数据和金融统计数据库发展:金融监管部门统筹推动,制定规划和统一标准,降低构建成本;逐步升级传统数据采集共享模式,由静态转为动态;平衡数据安全和数据共享,增强数据流动性,发挥数据价值;跨界数据收集,形成大国数据。

关键词:金融监管;开放银行;金融业大数据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1.05.006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1)05-0046-0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2020年3月30日)》将数据纳入了生产要素的范围,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为5大要素,其中金融业大数据已成为业界研究热点。开放银行是金融业大数据应用的重要一环,其模式在数据采集、共享方式上与建立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强化大国金融数据治理手段有一定相似之处,有一定参考意义。本文拟通过研究开放银行发展进程及模式,借鉴其在数据采集、数据共享方面的制度设计经验,对我国金融数据库建立提出相关建议。

一、开发银行的定义

开放银行是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概念内涵和外延随着业态的发展不断变化。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目前各界较为认可的是咨询公司Garnter给出的定义,即开放银行是银行通过与商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算法、交易等业务功能来为客户、合作伙伴第三方企业等组成商业生态系统的个体提供服务,并由此为银行创造出新价值的一种平台化商业模式。在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2016年发布的一个报告中,开放银行能够为包含小企业在内的消费者提供安全共享信息通道,并允许新设公司和现存公司将其用于提供超快速的支付方式和创新银行产品。《开放银行全球发展报告》认为开放银行是以银行为主体的基于API、SDK、H5等技术实现向第三方开放数据和服务的为客户带来更好体验的模式。这几种定义主要强调的是,开放银行是通过建立数据和服务开放共享平台而形成的新商业模式。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报告将开放银行视作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开放银行基于API、SDK技术手段,以双向开放的形式,将银行和第三方企业的业务更加深入连接,将金融服务能力深入融进客户的场景,促进金融资源配置优化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实现合作共赢。易宪容等(2019)认为开放银行的实质就是实现金融数据共享,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和有价值的资产,依靠新的法律制度安排和计算机网络智能技术,以市场化方式对金融数据及金融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及配置,以此来发现潜在金融需求、创造新的金融需求、鼓励金融创新、实现价值共享及价值创造而形成的新金融业态。许可(2019)从立法的角度对开放银行进行研究,认为应基于开放银行的技术层、内容层、组织层,以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数据共享、网络平台为对象设计法律框架,确立主体平等监管、助推而非强制、治理科技优位的法律原则。

二、开放银行的发展模式、特点与意义

(一)开放银行发展模式

1.境外开放银行发展模式

当前,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了开放银行的实践,就各地发展模式概括起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以英国、欧盟为代表的监管推动型;以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自发型。

(1)监管推动型的开放银行——以英国、欧盟为代表

以英国、欧盟为代表的欧洲地区的开放银行是在监管框架逐步建立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欧盟通过政府立法来推动开放银行发展,制定了系列的通用制度和规则。2015年11月,欧盟发布《新支付法令》(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 2,簡称PSD2),并要求欧洲经济区内的31国将其转化为相关法律。PSD2明确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纳入监管,强制要求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放相关数据给第三方,并提出了相应的规范要求。2016年4月,欧盟通过《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建立起企业收集、使用和处理个人数据的法律规范。作为欧洲开放银行发展的主要力量,英国从提出开放银行概念到制定详细的标准,到成立开放银行实施组织,起源于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对零售银行市场的一项调查。该项调查发现大银行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导致市场竞争程度不足,客户获得服务的成本高,对银行业发展效率提高形成阻碍。为促进银行竞争,提升消费者服务,英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开放银行。2015年9月,英国财政部牵头成立开放银行工作小组。该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开发银行的框架和标准以及开发银行的实施计划等,并在2016年3月颁布了《开放银行标准》,从数据、API和安全三方面制定详细标准并提出了开放银行的治理模式。2016年9月,由英国前9大银行联合出资的开放银行业务实施实体成立,并受英国金融行为管理局、财政部等部门监管。截至2020年4月,英国开放银行业务实施实体已累计批准169家第三方服务商和74家账户提供商加入;2020年6月发布了最新的开放银行标准(3.1.6.版本)并推出在线应用商店以提升疫情期间的服务。目前,英国在开放银行标准制定和执行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开放银行发展上也不断尝试创新。

从制度层面来看,欧洲开放银行的发展在法律法规制定和标准执行方面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统一规则,为开放银行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从开放银行市场参与主体来看,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桑坦德银行(Santander Bank)、英国劳埃德银行(Lloyds Bank)等银行主动参与开放,提供底层的金融服务;TrueLayer、Railsbank等第三方服务商主要提供数据流通的技术支持,从技术层为金融机构开放API或应用程序接口等;Money Dashboard等账户信息服务提供商和Token、Worldline等支付发起服务提供商面向客户,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便捷的金融服务。

(2)政府主导型的开放银行——以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为代表

与欧洲开放银行不同,以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为代表的亚太地区是政府金融監管部门主导开放银行发展的。新加坡很早就在政府主导下开始了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道路,起初是出台电子政务计划(e-Government Action Plan I),到后来在2014年启动“智慧国家”计划(Smart Nation Singapore),这些均为开放银行的发展打下了基础。2015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设立了金融科技与创新部门,探索金融领域的科技与创新之路;2016年11月与新加坡银行业协会联合出台《金融产业API手册》,为开放API的参与者提供了六大金融领域即产品、销售、市场、服务、支付和监管方面的基本指导,且开放的数据类型除却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外,还包含了政府数据。2017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成立API交换平台;2019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推出虚拟银行牌照,本土银行可以直接设立虚拟银行,并允许拥有科技或电商业务的非银行企业申请虚拟银行牌照;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迪拜金融服务管理局等开展金融科技合作。截至2020年6月末,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数据显示已有40多个创新实验室、1000多家金融科技企业。

与新加坡类似,中国香港地区开放银行也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推动发展。2017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七项推动香港向智慧银行发展的措施,开放API就是其中一项。2018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引入虚拟银行,发出《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修订本,并先后批准了8家虚拟银行牌照申请;同年出台《香港银行业开放API框架》(Open API Framework for the Hong Kong Banking Sector),并率先在官网上提供开放API,将130组金融数据分成50组和80组两类逐步开放。香港金融管理局制定的开放API计划十分详细,按照“查询银行产品和服务资料——接受银行产品申请——读取或更改账户资讯——进行交易”四个阶段逐步落实,且要求20多家零售银行于2019年起要分阶段采用开放API。目前第一、二阶段的开放API功能已落实,2020年则会公布并实施第三、四阶段计划。从香港科技园的Data Studio能看到,截至2020年6月末API清单显示有463个,覆盖经济、金融、教育、健康等领域。

(3)市场自发型的开放银行——以美国为代表

美国开放银行的发展是市场自发推动的。美国的金融科技发展较早,领先的科技水平促进了金融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金融业的竞争,因此在没有监管介入的情形下,由市场自发推动了开放银行的发展。美国在2017年出台了九份财务数据共享指南,旨在客户授权下实现金融数据共享,虽尚未制定出台关于开放银行的法律法规或实施计划,但已经形成了提供数据流通和技术支持的中间层为主的开放银行模式。这些中间层企业积极为银行和第三方企业建立联系提供支持,如Intuit、Envestnet、Yodlee等提供数据聚合,Fiserv、Paydiant等提供支付支持,apigee、standard treasury等提供API接口。中间层企业的迅速发展,降低了成本,推动了电子商务、支付机构、数字银行和财务管理等第三方企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2.国内开放银行发展现状

国内开放银行是由市场推动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等企业的兴起,改变了大银行的金融格局,驱动传统银行主动开放。2012年直销银行兴起,有些银行如中国银行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开放平台;2015年四家互联网银行获批,普遍采用APD、SDK等数据交互方式,形成了开放银行的初步模形;2018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布局开放银行业务,2018年被称作开放银行元年;近两年由大型银行引领的开放银行发展潮流已传至中小型银行,且为中小银行提供开放服务的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也应运而生,如兴业数金①签约合作的银行已超过350家,至2019年底我国约65%的商业银行已经建立开放银行平台②。在2020年6月,内地首个开放银行实验室③成立,将进一步推动开放银行在新业务模式、新业务领域等方面的发展。

目前,内地尚未出台关于开放银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或指导意见,但在金融业开放发展、金融数据治理等方面是明确的支持态度。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指出要以金融开放为基调,深化金融科技对外合作;2020年2月发布《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管理规范》,规范了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的安全技术和安全保障标准。如今,内地开放银行的市场参与者众多,从提供底层金融服务的账户层到直接面向客户的生态层,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第三方企业等积极合作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产品和服务,深刻体现了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但与境外开放银行相比,内地开放银行目前处于开放产品和服务的阶段,还未将金融数据进行开放和共享。

(二)开放银行的发展特点

一是开放银行发展的支撑是信息科技的发展成熟,API、SDK等是实现开放的主要手段。近十年科技的发展十分迅速,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货币、物联网、智能安全终端芯片等科技出现,加速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发展。特别是受益于API、SDK、H5等技术的日益成熟,金融机构才能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产品或服务或数据的开放共享。

二是实现开放的主要手段是API。API是指应用程序接口,通过开放API能够在各种不同的平台实现数据共享,API在实现“随插随用”功能后,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资源整合、协作互补的效率大大提高,API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目前全球开放银行普遍通过开放API来实现金融业务或数据的开放共享,促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金融服务创新。

三是开放的内容涵盖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技术能力、金融数据等方面。境外开放银行以数据开放为主,主要是将客户的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权限放开,使得第三方机构能够在客户授权下使用数据来提供产品和服务;内地开放银行以金融产品和服务开放为主,主要是将自身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拆分重组,以提供给第三方机构使用,或者和第三方机构合作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还有一些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则是开放技术能力,为市场参与者输出技术服务。

四是开放银行的服务对象一般分成政府、个人、企业三大类,并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在服务个人上,开放银行的发展是最为迅速的,围绕客戶的需求在账户服务、生活消费、投资理财等方面创新了诸多产品和服务。在服务企业上,则是输出金融服务或双方合作创新产品,从而将金融嵌入第三方企业的业务。在服务政府上,是在政府公共服务如税务等方面进行赋能,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能力。

(三)开放银行及金融业大数据的意义

进入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每一个行为都能产生数据,人们的金融行为所产生的数据就构成了金融业大数据,开放银行共享的数据就是金融业大数据中的一部分。开放银行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和功能,改变的是发挥金融功能的手段和方式。建设金融业大数据,发展开放银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能够进一步推动金融法治环境完善,优化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科技及开放银行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随着发展的逐步深入,将倒逼监管部门完善相关的监管制度以防范风险和促进金融业稳定发展。利用大数据技术等科技手段,监管部门能够掌握更多更真实更详细的信息,从而在开放银行的数据标准和业务规则等方面建立起更加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或监管规则,进一步优化金融法治环境。

二是能够提升金融业的开放程度,促进资源整合和服务创新。开放银行的参与者众多,类型丰富的第三方企业进入,对传统的金融业务造成了明显冲击,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促使银行金融机构从独立经营的思维转向合作共赢,与金融科技公司等第三方企业开展合作,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探索创新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服务于更广的客户群体。

三是加速金融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深化金融开放发展。开放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越多越多的行业参与其中,“金融+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等概念频繁提出。金融机构主动开放产品和服务,借助开放平台将不同的金融业务进行联系,加速了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随着未来开放的数据资源的增加,将进一步促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四是扩大金融覆盖面,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开放银行的出现,推动金融业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提升了客户的主动权,由被动选择变成更多结合自身需求进行的主动选择,使得处于尾部的之前未能服务的客户能够享受到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则对发展普惠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等政策落实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

三、开放银行数据共享模式与监管配套

(一)境外开放银行数据监管

随着互联网平台、移动支付等金融新业态覆盖面的不断拓宽,传统金融服务面临巨大发展瓶颈,金融部门越发依赖新技术来支撑其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进入深度发展阶段,金融科技成为了全球金融化大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开放银行则是金融科技不断迭代创新所造就的一种创新性尝试,各金融主体通过API技术手段相互开放的模式,打破原有的市场壁垒,使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联系,让金融产品的从设计生产、到服务运用等多维度全产业链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有效连接底层数据与上层商圈运用场景,通过开放银行的模式拉动新的市场需求,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效降低成本,提升金融效率。

开放银行本质是一种新型业务模式和数据共享机制。它以API技术为媒介,在法律和监管的约束保障下,将不同部门之间统一标准化的数据以接口的形式互联互通,打破传统的数据孤岛,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以这种合作共赢的模式使得客户能在不同商圈不同场景下享受到银行的金融服务成为可能,并通过开放银行的模式有效连接线下基础设施与金融服务,搭建银行机构与非银行机构的创新桥梁。

近年来,全球各国陆续开展金融业数据共享模式研究,将传统金融竞争转入金融科技竞争的共享新纪元。2004年推出PayPal API可视为开放银行发展的开端,随即以API模式开放银行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步被采纳并迅速发展。2015年起,英国便成立了开放银行工作组,推进基于可编程接口(API)的银行服务理念落地,对于开放银行理念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我国开放银行数据共享与监管配套的推进方式

当前我国在网络支付云平台、互联网金融等方面相较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明显的优势,银行机构在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等领域有较大的需求。随着5G大数据平台、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深入,各金融机构及第三方平台为顺应市场需要,主动选择开放银行,以构建与用户的生态连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微众银行等多家银行已结合自身需求,突破传统银行的服务思维,自行构建了开放银行平台,以场景为驱动,通过先进的API技术连接等方式向合作伙伴开放银行的金融能力,同时也通过接入合作伙伴能力来为客户赋能,实现上层商圈应用场景与底层数据的有机结合。但本文认为这种完全自下而上,由市场推动的金融数据共享模式实现起来仍有很大的挑战,尚需从法律法规及监管层面提供统一的标准及适当的监管要求,才能更好地实现开放银行的根本目标。

一是完善监管规范和治理机制等顶层设计。我国内地金融业相较于欧美等国起步较晚,各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及业务运营状况较为复杂,如果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以及明确的法律规范,金融科技公司与不同的金融机构以各自的标准签订数据合作协议连接不同的数据格式,将造成巨大的不便,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通过借鉴国外开放银行模式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建立、健全相关监管规范和治理机制,为金融业综合统计的数据开放、共享、治理架构起科学合理的法律框架迫在眉睫。

二是推动形成数据共享的技术应用标准。为实现银行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共享、场景融合和优势互补,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标准及共享机制,包括数据格式标准,接口格式标准,安全标准等多维度的要求。政府需要制定国家标准,形成具体数据格式,以强化合作者之间的信任信心,降低共享成本,提高共享效率。此外,由于金融基础数据是各行立行之本,明晰共享数据范围及平衡数据保护和平衡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建议以非强制模式,逐步推进数据共享实现,否则全国24家主要金融机构将对中小银行造成巨大的挤出效应;应以API技术的标准化保证数据共享的安全与高效,明确数据归属并引入数据共享争端解决机制;明确收益共享及风险分担机制,可通过监管部门给予市场机构指导和规范或第三方机构予以相关保障。

三是市场监管双向驱动,有机推进开放银行发展。前期可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内地居民消费行为及习惯,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自由选择的方式,以大行带小行有序推进金融数据共享机制。内地最大的两家互联网银行都有各自的云平台(腾讯云+微众银行、阿里云+网商银行),可探索利用集团云计算优势,更好更快地推动开放银行的实现。此外,内地还有京东钱包、财付通、支付宝、度小满等丰富的互联网支付媒介,能有效采集客户消费偏好及生活习惯等大数据,搭建起具体场景与银行服务之间的桥梁。

四、开放银行对完善我国金融业大数据的启示

(一)我国完善金融业大数据的数据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调查统计工作会议中曾提出高质量建设符合大数据发展方向的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金融基础数据库统计将覆盖所有的金融机构、所有的金融活动、所有的国家金融基础设施,是实施金融业综合统计的重要载体,是有效检监测、分析和防范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关键抓手,为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提供核心数据支撑,为金融机构和社会提供高价值数据信息服务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从它的功能职责来看,至少应具备以下需求。

一是数据可靠性。当金融统计系统需要纳入新的统计对象时,往往对同一数据存在多个统计口径,数据来源、统计频度、统计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此外,同一机构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多头统计、标准不一的问题,致使金融统计数据和信息将会出现重复、混乱的情况。因此,要建立金融基础数据库,必须从数据采集源头上进行规范统一,明确统计指标定义、口径、分类和编码等规则,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二是数据生产高效性。金融基础数据库覆盖的对象、统计维度都日趋丰富,这意味着传统依靠“系统+人力”报送的模式需要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多,影响数据的及时性。可以考虑在统一指标定义的前下,建立标准化接口报送,如BIS 则在技术层面统一了数据交换标准。通过对数据标准进行统一,有效减轻了金融机构数据报送负担,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得到较大提高。

三是数据共享多样性。金融基础数据库需为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提供核心数据支撑,为金融机构和社会提供高价值数据信息服务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丰富的数据,其中部分为涉密数据,面对不一样的群体,该库应提供不一样的数据服务。如:社会研究学者通过申请,能方便过获得存贷等大类指标分时序地区数据;监管部门则能获得单家机构数据、相关明细数据等。

四是数据多样性及可扩展性。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金融业综合统计要解决的是宏观金融决策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求把所有的金融机构、所有的金融活动、所有的国家金融基础设施都要统计在内。但不同的机构、不同的活动、不同的设施很难使用同样的维度去概括,数据库的设计应能满足数据维度的多样性,及兼容创新活动的可扩展性。

(二)开放银行对完善我国金融业大数据的启示

开放银行核心本质为跨界数据共享,从而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在理念上与我国金融基础数据库有相似之处,可借鉴其在推动方式、数据标准、共享模式等方面的经验,推动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加快建设。

一是金融监管部门统筹推动,制定规划和统一标准,降低构建成本。开放银行的推动模式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实践表明,由市场推动的美国式自下而上的金融数据共享存在标准不一和法律规范不明确的弊端,导致数据共享之间数据格式多样,共享成本大。相反,由政府推动的香港式自上而下的金融数据共享模式,机构采用相兼容的标准规范,因有法律、及发展规划指引,数据共享成本较低。同时,建立金融基础数据库正外部性大于开放银行。因此,建议金融基础数据库建立由监管部门统筹推动,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设定适当的监管标准和规则。

二是逐步升级传统数据采集共享模式,由静态转为动态。开放银行模式下,银行通过与各方机构建立合作协议,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数据交换,使用户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下实时获取金融信息,享受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提供金融效率。银行也能够从各方平台及时获取用户相应的行为数据,进一步优化用户画像,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三是平衡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增强数据流动性,发挥数据价值。数据的进一步开放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削弱自身信息所有权低位、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等,但完全不开放会弱化数据价值,应进行适当平衡。开放银行模式下,对共享数据进行了5类分级:仅对银行开放、对银行的首选合作伙伴开放、对团体成员开放、对所有符合预定义需求集的人开放及任何人都可以访问。金融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目的是为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有效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参照开放银行模式,金融基础数据库的共享内容进行分类,按照共享对象类型、共享对象地区级别分类共享一定数据。其中,共享对象划分为监管机构、政府、金融机构、个人;共享地区划分为全国、省级、市级、县级;共享数据类型划分为内部使用数据、合作伙伴使用数据、依据规定进行申请可使用的数据、可公开数据。以达到在增强数据流动性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提供数据挖掘通道,进一步发挥数据价值。

四是跨界数据收集,形成大国数据。银行与用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开放模式下,银行不仅拥有用户的基础信息,还拥有用户的行为信息,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和可行性。对于金融监管当局而言,其监管活动的开展及效果则完全依赖于其所掌握的金融信息和金融数据。只有具备综合统计能力才能从宏观上把握金融业整体的运行情况,只有具备多维度的统计范畴才能随时掌控金融业态间的联动关系,只有具备预警性的指标体系才能实施逆周期的管理措施,这就是所谓的微观审慎监管的宏观视角和宏观措施,这也是宏观审慎管理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在金融基础数据库标准化设计上,应保持好扩展性,以备后期后期对接支付、税务、工商、海关等各类数据,形成大数据。■

(责任编辑:王艳)

参考文献:

[1]Gartner.Hype Cycle for Open Banking,2016[EB/OL].[2016-07-12].https://www.gartner.com/en/documents/3374517.

[2]易憲容,陈颖颖,周俊杰.开放银行:理论实质及其颠覆性影响[J].江海学刊,2019(2).

[3]许可.开放银行的制度构造与监管回应[J].财经法学,2019(5).

[4]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银行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开放银行发展研究报告(2019)[EB/OL].[2019-12-27].http://www.nifa.org.cn/nifa/2955698/2955748/2985682/index.html.

[5]吕海.金融基础数据库构建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金融纵横,2019(9).

猜你喜欢
金融监管
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与新模式研究
论金融监管与金融行政执法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