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
数字化正在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数字乡村发力建设的同时,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不断筑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相关专家指出,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让数字经济撑起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当前,各地正在把握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运用数字化手段深入挖掘乡村功能价值,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应运而生,发挥网络、数据、技术和知识等新要素的作用,不断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努力构建起更加丰富和完善的乡村产业体系。
构建数智化农产品产业链
4月26日,以“多元共建,数字引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乡村分论坛在福州举行。论坛上,京东发布了数字乡村业务全景图,三管齐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京东数字乡村业务全景图中,兴农板块由数字农业、物流能力两部分构成;惠民板块包含了农村消费、线下生态、农村金融、农村健康等业务;善政板块则是面向县域打造的智能县域治理平台,包含了智能社区、智能村务等众多应用。
据了解,京东数字乡村从物流、品牌、产业、科技、就业五个方面输出核心价值,致力帮助各地建设“京东产地仓/云仓、京东农场、京东产业带、智慧县域系统、区域公用品牌”五大落地项目。
作为联结乡村上下游产业的重要电商平台,从2014年起,京东就已经在数字乡村领域开始进行实践,正式提出了“农村电商3F战略”,即生鲜电商、工业品下乡、农村金融。2016年起,全面参与电商扶贫工作,打造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科技扶贫等富有京东特色的电商扶贫模式。2020年10月,京东正式提出“奔富助长计划”,称三年内将带动农村1万亿元的产值成长。五年来,京东平台累计实现农产品交易额超过5800亿元,其中帮助全国贫困地区实现扶贫销售额超1000亿元。
如今,京东的数字乡村战略正在全面提速。2020年下半年,京东成立了数智农业生态部,建立起了农产品流通大中台,基于商品集采、数字化改造、仓配网络、渠道拓展四大硬核指标,通过培育新农人、打造数字农场、创建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农批市场数字化改造、智能化仓配网络、大数据精准营销等众多手段,全面提升农产品生产、流通与营销的数智化水平。
记者了解到,比如京东武邑跑步鸡项目,就是以物联网+品牌+电商模式的方式建立起标准化养殖体系——跑步鸡散养160天,采取“林下养殖、舍放结合”的新模式,计步脚环监测跑够100万步后由京东生鲜回购并进行线上销售,平均每只鸡的回收价为100元左右。2016年刚刚起步时,武邑县的养殖基地只有80多亩,2017年扩大到210亩,现在整个基地已经达到了360亩,年养殖规模达10万只,每个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
京东相关人士表示,数字化、标准化的养殖提升了跑步鸡的品质与品牌影响力,市场售价达到每只188元,成为网红爆款商品,并且在全国10多个地区复制,有力地支持了乡村经济,实现了产业升级。
而京东在江苏丰县打造的京东农场,则是建立数字化基地,导入智能化管理,搭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程可视化溯源体系。引入京东物流一站式配送解决方案,帮助丰县苹果种植减少了45%的人力投入,使肥料使用率、药剂使用量分别同比下降20%和30%,零售溢价平均增长100%,营收增长70%,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据介绍,京东农场项目是2018年4月京东正式启动的,主要基于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端存在的瓶颈问题,帮助各地农业企业搭建起基于农产品电商的智能供应链服务体系,全方位全流程地协助县域农业特色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电商化”“品牌化”发展。截至目前,已在全国落地近40家农场,涵盖多种作物领域。
在面向下沉市场的过程中,京东旗下2019年9月上线的特价购物平台“京喜”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京喜App通过工厂直供+产地直发模式,在低价好货和消费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为农场型、工厂型和外贸型商家提供了一站式电商解决方案。目前,“京喜”线上已经累计销售农产品超过100万吨。
在数字乡村论坛上,京东集团副总裁曾晨表示,今年,京东数字乡村发展计划的目标是重点打造3-5个核心示范样板县,推动全业务场景落地,从而实现可持续、可量化、可复制的发展模式,以全面的京东数字乡村发展计划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
相关专家指出,在建设推进数字乡村过程中,需要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构建起农业全产业链,增加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推动形成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供应和服务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
打通農产品流通全渠道大中台
发展乡村数字经济离不开高效物流基础设施能力的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指出,提升农业产业供应链竞争力,要深化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提高覆盖面和使用率,引导邮政、银行和电商企业共建、共享农村网点设施,加快建立起农产品物流及电商示范试点以及全渠道产业现代化流通体系。
在以数智化能力提升农业生产品质的同时,如何运用互联网手段打造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作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京东以数智化社会供应链为基础,正在全力打通农村产业供应链链条,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据了解,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京东2019年开始实施物流下沉战略,提出“千县万镇24小时达”目标,如今已经对全国所有地区、城镇和人口基本实现全覆盖,自有配送员超19万人,运营仓库数量超900个,京东云仓数量超1400个,即便地处偏远也能享有快捷的物流服务。同时,京东生鲜、京东超市等多年来发挥着农产品上行主渠道的作用。
随着零售进入全渠道深度融合新时代,供应链中台在链接线下业态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2020年,京东成立了数智农业生态部,作为集团乡村振兴工作的“桥头堡”与“先行军”,着力打造农产品流通大中台,打通农业产业链及现代流通体系,在助农增收和城乡经济融合方面为乡村振兴带来增长动能。
京东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京东农产品流通大中台是通过输出供应链体系建设、农特品牌打造、数字化升级、仓配网络搭建及流通渠道拓展等核心价值与优势能力,助力政府及行业实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全链路的贯通、产销地仓配网络全覆盖、特色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全面发展,协同构建农业产供销一体化新型产业供应链。
2021年,京东借助“1+1+N”模式落地“农产品大流通战略”,推动产业升级与流通提效:与行业龙头打造1个行业合作样板,共创农产品流通全链条方案,共建行业领先性创新模式,沉淀产业全链服务能力;打造1套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平台运营能力一揽子解决方案,满足产业升级转型需求;同时,做深以新疆、四川、陕西、云南、海南、山东等为代表的N个核心产业带。
为降低农產品流通成本、提升品牌和农产品溢价,京东在产地源头进行仓库、分拣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体系建设,系统匹配京东生态营销矩阵资源,一站式对接京东生态内外B端与C端的销售通路,京东主站、京喜等均搭建了覆盖线上线下的全渠道农产品流通体系。
针对生鲜农产品对仓储运输中温度、湿度的高要求,京东物流搭建起全国规模最大、最为完备的生鲜冷链仓储网络,在全国核心城市建立多温层冷库,上线冷链卡班、冷链城配等标准化冷链B2B产品,为农户提供点到点的运输服务,提高流转效率,降低损耗。
如今,京东生鲜冷链配送已经触达全国超过300个城市,库内日均订单处理能力达到100万件。凭借这张高效冷链网络,来自各地的生鲜特产“走”出了深山。
记者了解到,为了解决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的问题,京东还将供应链前置到农产品产地,与合作商在产地就近共建生产协同仓,就近对农特产品进行预冷、分级拣选、初级加工、包装、存储等处理,大大缩短了产品的集货时间,从源头上确保了最先一公里的冷链切入。基于京东物流的高度标准化和自动化,协同仓所使用的设备和系统可以在几小时内根据产地要求完成改造搭建,也可以在农产品销售周期结束后及时拆除切换到其他产地,具有很强的机动性与灵活性。
京东数智农业生态部总经理陈海峰表示,京东在长期与农业产业带的合作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包括供应链体系建设、品牌打造、数字化升级、仓配网络搭建及流通渠道拓展等核心能力,打造了包含农产品标准制定、农产品品牌打造、产业园区数字化平台及运营、仓储加工中心基础设施和采销渠道对接等核心功能在内的一整套农产品流通公共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推动产地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现代化基础建设及稳定的销售渠道建设,帮助农民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控制和标准化水平,着力提升品牌溢价空间。
当前,通过全渠道数智化农业生态布局,京东借助于农产品流通大中台,与全行业合作伙伴一起推进“助农增收促农消费”的实现机制建设,持续向全产业链开放营销、数据、智能供应链、智能物流等核心能力,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带经济数智化升级,在提升农户经济收入的同时,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数字化打造智慧文旅新业态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基于此,各地正在提升数字化水准,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智慧文旅已经成为数字化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苏州吴江同里古镇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表现突出,依托自身在自然生态方面的优势条件,深挖千年古镇文化元素,打造出“鸡头米君”这个与江南文化特色高度契合的IP形象,满足了年轻游客对“时尚、创意、国际化”元素的需求。
“鸡头米君”自2016年4月诞生以来,不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卡通形象、主题日活动和粉丝团,还陆续推出了20多个类别40多个品种的旅游文创纪念品,包括车载摆件、充电宝、钥匙挂件等,深受游客喜爱。
而在乡村文化服务创新实践中,广东东莞文化馆沙田分馆的表现可圈可点,他们在建馆之初就考虑到文旅融合问题,提供更多新场景新服务展现出数字化乡村的日新月异。
作为2020年12月正式启动的新馆,东莞文化馆沙田分馆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置颇具现代感,该馆建筑总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中心整个建筑布局采用环形布置,由11栋尖顶建筑围合成了一个中心庭院。不同于以往固定座椅的剧场设计,该馆的小剧场使用电动伸缩座椅,可以容纳250余人就座观演。空闲时收起座椅就能变成开放空间,十分灵活实用。
新馆内,一幅来自沙田本土画家的百米画卷《沙田何处来》以动画形式呈现,美轮美奂地展现了当地疍家人的风情民俗,讲述着沙田水乡华丽蝶变的故事。馆内大多按比例还原疍民原生态的生活风貌,以传统实物和仿真实景融合现代科技展示,生动呈现出沙田疍家、莞草、龙舟等水文化的鲜活元素。
颇有亮点的是,沙田分馆的服务创新尤为别出心裁。据了解,在参观接待方面,沙田分馆提供预约服务和语音导览服务,以自助租赁讲解和整点讲解服务做好场馆导览。在数字服务方面,分馆采用网上预约方式,上线云展览以及720°场馆全景导览服务,在扩大观众覆盖面的时候也为打造数字化展馆奠定了基础。开馆5个多月以来,沙田分馆已经成了周边居民的热门打卡地。
拓展乡村产业融合深度与广度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健全产业融合体系、拓展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是各地在实践当中持续思考的问题。相关专家表示,只有对农业种植、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全过程全环节地进行改造和提升,将缺失的环节连起来、让传统的链条新起来,才能创造更多的产业价值,为数字乡村建设持续注入发展新动力。
2月2日,广药集团“刺柠吉”十亿乡村振兴基金成立暨五年行动计划启动仪式在广州举行。会上,广药集团宣布投资十亿元设立全国首个乡村振兴基金,并将在未来五年拟投入10亿元用于打造新产业、拉动新消费、开展新科研、培养新农人,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改革,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其具体内容包括:科技振兴,即五年内拟投入1亿元,推动刺梨产业科研和创新,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振兴,即持续对刺柠吉品牌和市场进行全方位的投入与推广,鼓励和支持刺梨产业创新创业、培育多元化刺梨产品,搭建刺梨产业新农人平台,鼓励、引导百亿刺梨产业再发展;生态振兴,即设立种植基地,退耕还林,通过种植刺梨提升生态环境;教育振兴,即推出新农人成长计划,联合相关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培训班,定点培养刺梨产业新农人;文化振兴,即塑造新文化,与当地联合打造“好花红刺梨文化原点村寨”,打造刺梨文化的“超级IP”,推进当地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目前,贵州刺梨产业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刺梨种植面积已超过200万亩,受益刺梨农户超21.7万人,户均增收突破7000元。
据了解,刺柠吉系列产品在2019年上市不到一年,销售額便突破1亿元,在2020年更是突破5亿元,带动贵州刺梨生产加工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0%以上,贵州从事刺梨加工生产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了50%,刺梨相关的品牌注册量增幅超过了80%。
此外,当地加快“消费+扶贫”“科技+扶贫”模式建设,在推动刺柠吉走向全国市场的同时大力提升刺梨产业科研高度,联合“四地六方”科研团队成立粤港澳黔刺梨产业创新联盟,加速推进刺梨科研与成果落地。
广药集团刺柠吉10亿乡村振兴基金是由国有企业牵头的全国首个乡村振兴专项基金,将进一步加快乡村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加速融合数字乡村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对推动农业农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关专家表示,在数字化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深化产品加销售服务、农文旅教、科工贸之间的融合发展,在纵向上延长产业链条,在横向上拓展产业功能,强化数字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构建以种植业、农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为重点,休闲旅游、科技教育和电子商务等多业态全面发展的乡村产业融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