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诗书
电影《我的姐姐》所展现的亲情羁绊是细腻动人的,导演殷若昕将姐弟矛盾以一种更具戏剧冲突的方式展现了出来,没有多少刻意的煽情。相反,当代女性的独立自强与亲情的温馨暖人浑然一体,成就了电影自然且动人的底蕴。
《我的姐姐》讲述了姐姐安然(张子枫饰),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护士,但父母双亡的意外,打破了她的人生规划。面对双亲离世和年仅6岁的弟弟,她其实并不想抚养照顾弟弟,不仅是因为她对梦想的不舍,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有着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为了弟弟对她造成的伤害和漠视,所以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成为更好的自己,一直是安然的目标,她自然不喜欢也不想担起这从天而降且在所有亲戚面前看似理所当然照顾弟弟的责任。
在其他电影中,我们看到的传统形象往往会是一个肩负起家庭重担的姐姐,无怨无悔地付出,成为这些电影感人的情愫。但这种感动往往是建立在本作为独立个体的姐姐牺牲自我的基础之上,所忽视的是姐姐所面对的精神和生活上的双重困境。而电影《我的姐姐》便是从这个视角出发,用贴近生活的点滴日常,去表现姐弟关系从对立到相依的情感转变。
在电影中,安然的姑媽安蓉蓉(朱媛媛饰)也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在姑妈还是姐姐的时代,她为了家庭,上学时把读书的机会留给了弟弟,工作后又为了照顾弟弟的女儿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在姑妈的潜意识中,照顾弟弟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她不理解安然的选择。但是这种不理解是对的吗?女性从来就没有低人一等、必须牺牲的义务,不管是姐姐还是弟弟,他们作为子女,在身份上本来就应该是平等的,但重男轻女的旧思想,不仅使姑妈成为了受害者,她在失去反抗意识后,反又成为了这一思想的维护者,继续用所谓的道德亲情维护着男尊女卑的观念。
面对这样的家庭环境,安然对弟弟看似无情的举措,所针对的其实并不是自己的弟弟,而是对男尊女卑观念的抗争。导演殷若昕既没有为安然贴上强硬到底的标签,也没有用丑化男性角色的方式来为女权站台。作为女性导演的她,在建立这一矛盾冲突后,用温润细腻的日常缝合了这对姐弟间看似无法弥合的鸿沟。姐弟两人在历经了种种磨合后,他们的感情其实已然从敌视变成了依靠,原本对弟弟充满怨气的姐姐,也逐渐与自己的怨念,乃至于与自己姐姐的身份做出了和解——毕竟造成这一困境的并不是弟弟,他只是一个同样失去双亲、无依无靠的孩子。
《我的姐姐》想要表达的并不是在“二胎”成为热门话题的今天,在姐弟兄妹的亲情关系间明辨出一个是非对错,所以对于这部电影而言并不需要一个抉择,开放性的结局也许就是最好的答案。《我的姐姐》真正聚焦的是重男轻女这一旧社会陋习下的女性困境,姐姐的身份只是一个家庭标签,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平等,拥有自己做出选择的权力,才能真正地拥抱自我。
编辑 吴元梓 1159492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