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婴
刘英
还在儿童福利院一线工作时,有天晚上,刘英接到阿姨报告:有个孩子偷偷把自己的衣服脱光了对着电风扇吹,她想把自己吹感冒,这样第二天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去上学。刘英听了又急又气,好一顿数落后细问:“为什么这么害怕去学校?”
这个孩子是一名唇腭裂患者,说话稍有些口齿不清,外形上也能看出异样,这让她在学校里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时间久了,便越来越抗拒去上学。刘英第一时间去学校沟通处理,想到自己当时下意识的严厉批评,免不了自责,更担心孩子从此疏远自己。让刘英意外的是,这一次小小的风波,反而拉近了她和孩子的距离,之后有心事,这个孩子都愿意来跟她讲。后来刘英才知道,那一晚语气里的焦急,让孩子觉得刘英像妈妈一样爱着自己。
这件事引发刘英对儿童福利工作新的思考。过去的福利院如同安全的堡垒,给了孩子们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家,救助与抚养之外,却忽视了他们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需要。刘英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绝大部分需要长期服药的儿童,直到成年时,连自己用的药是什么、去哪里买、该怎么买都不知道。
刘英主导的“类家庭”项目正是基于此上线的。其时全国多地都在推行家庭寄养服务,也是为了帮助福利院的孩子们尽快回归社会生活,然而张家港符合条件的寄养家庭几乎没有,刘英干脆在福利院外租下一个单元,让院内已成年的孩子学着在外面独自生活。这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福利院的阿姨们从买药、做饭、缴水电费教起,手把手地带领他们接触、熟悉、融入社会生活。从起初每天都去探望,到后来一周一次、一月一次;从帮孩子们全额缴纳租金,到后来让他们自己用工资缴纳30%、50%再到独立承担全部房租,阿姨和福利院逐步淡化着自己在孩子们生活中的角色,直到孩子们完全适应社会生活。
当初那个吹电风扇逃避上学的小女孩,后来也成“类家庭”项目的受益者。她渐渐不再惧怕与人交往,有了自己的工作,也遇到了体贴的爱人,“现在啊,她还生了个大胖小子!”刘英提起她,语气里都带着笑意。
“类家庭”项目的开展,是刘英工作思路与社会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同频共振的一次成功案例,投身儿童福利工作22年,要做到及时甚至超前响应需求,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必不可少,这背后没有充沛的热情是无法坚持的。然而刚入行时,刘英并非因为某种纯粹的热爱,一路走到今天,有个性使然,也有些无心插柳的意味在其中。
1999年,刘英进入张家港市儿童福利院业务科室工作,负责婴幼儿的养育和照料,外人看来再好不过的铁饭碗,刘英心底却有些排斥。在福利院,她一边调节着低落的情绪,一边逐渐熟悉起和孩子们打交道。
2002年,刘英得到去北京学习儿童康复技能的机会,此时她显露出要强的个性——既然干了这一行,就得把这一行干好。刘英很认真地对待这次学习,两年后,以优秀学员的身份毕业,并获得去香港进修的机会,先后参加了青少年心理辅导、社会工作实务培训班、社会工作师督导研修班、社工督导培养计划等专业培训。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从知识储备上,刘英已然是一名专业的社工师。回到张家港,她马上投入到对福利院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刘英接触的第一名残疾儿童是脊椎裂患者,本该爱玩爱闹的年纪,她却终日躺在床上。
刘英从训练她独自上厕所开始。那时条件差,院里没有学步器,小女孩只能拿一个凳子撑着地,缓缓往前移动。刘英常说做康复的人最怕心软,看着孩子上楼费劲,院里的老师、阿姨都想帮忙把她背上楼,这时候刘英总会出来阻止。帮一个忙对大人来说很简单,却会让孩子此前康复训练受的苦、流的汗都白费,她只能逼着自己心狠。
刘英至今记得看到孩子终于能够自己行走时那份激动的心情,一种幸福的成就感包围着她,也让她意识到,曾经觉得“大材小用”的儿童福利工作其实大有可为。
2009年,福利院接到警方送来的一名流浪儿童,不合身的破烂T恤直白地透露出孩子吃了不少苦。这孩子10岁时被生父遗弃在大街上,此后三年的流浪生涯里,孩子饥一顿饱一顿,如果不是玩游戏机与人争抢游戏币受伤,被好心人送到医院,他不知还要流浪多久才会得到救助。住进福利院后,孩子说:“在外面很苦,在福利院很好。”简单的一句话让刘英再次陷入思考,可以想见,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孩子在流浪,得不到救助,儿童福利工作亟待从被动、补救型向主动、干预型转变。
2013年,刘英开始在民政局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科、儿童和残疾人福利科负责儿童福利工作,推动儿童福利事业从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型是她当时明确的一个目标。刘英再度开启疯狂进修模式,先后学习了游戏治疗、积极教育、社会工作督导、儿童安全服务规范等知识,撰写《张家港市困境儿童需求及个案服务情况调研报告》《张家港市儿童福利载体调研报告》《张家港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等系列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与打磨,刘英推动张家港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市、镇、村三级儿童保护机制,向织就一张主动发现、提前干预的困境儿童保护网迈进。
起初步子走得十分艰难,作为这张保护网中最基层也最重要的一环,村一级的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一是工作队伍中的儿童主任多由妇女主任或民政干事兼任,无论在精力上还是专业技能上都相对欠缺;二是涌入张家港的新市民越来越多,资源紧张的问题很快暴露出来。要将儿童福利工作真正做到普惠,大量、专业的人力必不可少,刘英决心展开对社工的招募及培养。她先行组织开展了两期未成年保护训练营和一期儿童福利社会工作研修班,共计119名儿童社工參与了培训。
儿童福利工作的开展条件这些年一直在改善,然而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资源总是有限。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刘英既是一位社会工作者,也像一位社会活动家:在最短时间内为孩子链接到尽可能多的资源进行帮扶,她几乎做到了训练有素。刘英很认同社工群体常说的“以生命影响生命”。在她的观念里,孩子们就像一棵棵形态不一的小树,弱势儿童的帮扶工作应当致力于为他们重构生态资源系统,而不是以施惠者的姿态去强行改变或要求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有自由成长的权利。
刘英喜欢这样一句话:儿童现在的样子是这个城市未来的模样,我们守护童年就是守护城市的未来,守望祖国的美好明天。回顾这些年的工作经历,刘英很满足,也很感恩,外人看来是她在帮助孩子,其实孩子们也教会了她很多,这份守护带来的幸福感从来不是单向的,它是带着暖意的双向奔赴。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