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话题】幸与不幸 跨越时空的交流 慰藉
张爱玲你好:
那天又想到你,是和人谈起胡兰成。
话头并不是从胡兰成而起,而是从一本叫作《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的书开始。这本书的主题是在讲,个人自由受到强烈桎梏的大环境下,如何通过启蒙自身,来改变所处的世界。
忽然就想起了胡兰成,像所有的张爱玲迷一样,我也很讨厌胡兰成,不解你对他的深情。阿城把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借给陈丹青,他在胡的文章中看出了杀气,杀气是藏在一团圆融温柔的香气中吧。
最喜欢的你的书,是一本没写完的《异乡记》。这本书只有三万多字,记录了1946年你从上海到温州寻访胡兰成的见闻,看得人心惊肉跳。尤其是你平淡地叙述出自己不那么体面的经历:“请女佣带我到解手的地方,原来就在楼梯底下一个阴暗的角落里,放着一只高脚马桶。我伸手钳起那黑腻腻的木盖,勉强使自己坐下去,正好面对着厨房,全然没有一点掩护。风飕飕的,此地就是过道,人来人往,我也不确定是不是应当对他们点头微笑。”
《围城》里也写到过知识分子逃难的狼狈,但是下笔要克制保留很多,钱钟书嘴角总有一抹嘲弄的笑,要与这乡间的生活拉开距离。不像你诚实得近乎残忍。
你对自己狠,也不饶过别人。你总是把人想得比真实更坏一些,或者说,你眼光毒辣,发现了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发现的猥琐心思,并且不忌惮写出来。我想到有人曾经问徐梵澄先生,说鲁迅为什么这么刻薄,这么好骂,徐梵澄先生说:“因为他厚道。厚道是正,一遇到邪,未免不能容,当然骂起来了。”
角度不同,冷暖自知吧。平常事物,你比别人更早看到更深一層的苦难,急急别过脸去,人说你无情,其实是同情至深。
你遇到胡兰成时23岁,我遇到你时7岁,如今也快23岁了。先是看你的文章,然后研究你的人生,时而背离,时而叛逃,时而万有引力一般地靠近你的人生。你说生活像你从前的老女佣,叫她找一样东西,她总要慢条斯理地从大抽屉里取出一个花格子小手巾包,去掉了别针,打开来轻轻掀着看了一遍,照旧包好,放还原处,又拿出个白竹布包,用一条元色旧鞋口滚条捆上的,打开来看过没有,又收起来。把所有的包裹都检查过一遍,她对这些东西是这样的亲切──全是她收的,她找不到就谁都不要想找得到。
你被时代推着走,只能从后往前推测人生的结局怎样才能美满些:若没有爆发战争,若留在了大陆,若晚年回到香港……全是一堆无从选择的选择题。
如今,我的生活也成了这样一个慢吞吞的老女佣,求之不得的无奈多过踌躇满志,事与愿违的情况多于种瓜得瓜。看不清前路在哪儿,也不知道走哪步会满盘皆输。这时候总想起你的话来:“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到底还能读懂《红楼梦》。”这是文学仅剩的安慰,以及最后的退守。还能读懂你,我想我也是幸运的。
蒋方舟
(枫林晚摘自《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
【素材分析】张爱玲的故事永远都不缺人说。写信时只有23岁的蒋方舟知道,她无法用一封信完整地写下这个有着万千姿态的女人。于是,她从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写起,通过张爱玲作品中对这段感情的点滴记录,老朋友般地与张爱玲在这封跨越时空的信中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特约教师 王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