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霞
晓荷和大班是大学同学,但大班家人看不上晓荷,嫌她从小地方出来的。大班父亲是单位大领导,母亲是生意人。哥嫂原皆在機关工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便有胆量甩了铁饭碗,南下创业去了。
晓荷别看闷葫芦,主意正着呢。她才不会因为大班家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感情方向。
大学毕业后,大班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晓荷就业在一家私营企业。两年后,大班考上了南方某大学研究生,晓荷的人生轨迹却反方向下滑,她下岗了。
下岗后的晓荷离开家乡,去了北京发展,边打工边学外语。大班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南方,晓荷没有去南方,而是继续当北漂。
晓荷在北京漂了几年,又去了上海,在一家公司做销售,经常天南地北跑。32岁那年,晓荷和大班结婚了,婚后晓荷辞掉了上海的工作,在南方还是从事老本行,销售,出差是常态。后来,陆陆续续听到她的消息,她开过茶庄,后来又干起了外贸,有了自己的外贸公司,成了同学中事业有成的女老板。
我和晓荷多年未联系了,总觉得她的成功肯定沾了婆家的光,上学时那么柔弱的女生,无论如何也和女企业家联系不到一起。
嫁到北京的同学晶儿,和晓荷一直走得很近,她对晓荷赞赏有加,当年晓荷去北京时,住地下室,白天打工,晚上去某外语培训机构学习英语,她在北京挣的钱全交了学费。后来,晶儿跟随老公去了上海工作,不久,晓荷也来上海闯荡。晶儿去接站,晓荷到晶儿住处时,已经下午两点半,晶儿建议晓荷第二天去人才市场看看,没想到晓荷洗了把脸,出门买了张上海地图,坐上公交就直奔人才市场。当天她就找了一份电器销售的活儿。晓荷完全可以去南方投奔大班,在大班哥嫂公司谋份职务,但她没有。一个女人,从事销售,天天这里跑那里颠,艰辛可想而知。
晓荷四十岁那年才有了儿子,她说前半辈子一直忙事业,事业稳定了才想起要孩子,如今晓荷事业家庭双丰收,公婆和哥嫂也对她刮目相看。
前几天,晓荷南方归来,几个同学聚会,席间聊起学车的事儿,大家出的洋相真不少。晓荷说,她以前干销售时,天天坐车,她上车喜欢站前面,留意司机如何开车,对于司机的一举一动都了然于心,当她学车时,自己一摸方向盘,便没一点儿恐惧和陌生。
看来,晓荷干啥都走心,她以前在外闯荡那几年,学了知识,长了见识。她找了有钱人家,但并未坐享其成,而是在北京、上海一线城市独自待了好几年。后来,时机成熟,再加上大班哥嫂提携,以至于现在她的外贸公司比哥嫂的公司生意还红火。
谈起过去,晓荷说,她是个相信爱情,但不迷信爱情的人,世上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婚姻里的爱是有所图的。你不提高自己,让自己日渐优秀,两个人差距一旦拉大,肯定会出现情感危机。
她之所以当年去了北京,没去南方,是因为那时她去南方需靠大班哥嫂“赏饭吃”。她在外闯荡那些年,历练了自己,提升了自己,再回南方,即便去哥嫂公司,也是双向选择的结果。
晓荷承认,她的今天的成绩肯定离不开婆家的帮助,她说嫁人“高攀”有高攀的好处,会逼得你努力奋进,尽最大可能吸取对方优点,近水楼台,多好的学习机会呀,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婚姻里抱着学习的态度而非享受的心态去融入另一个家庭,你便成功了一半。
( 文章来源:《津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