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进才
那年回家的时候,雨刚停。
下车后,我拖着行李箱慢慢走着,路中间疾驰的车辆溅起泥水,扑在箱子底部和我的裤子上。到家后,腿上和裤子上挂着不少干硬的小泥块,像是一路的坎坷留下的证据。
父亲正在厨房里做饭。父亲本不会炒菜的,但母亲去世后,干了一辈子粗活的父亲拿起锅铲,匆匆地学做菜。
煤气罐没气了,父亲正一下一下地摇着。“回来了啊,”父亲说道,“脏衣服带回来了吗?”“没啊,不是和你说过了吗,洗完挂阳台里晒着呢。”“你哪能洗什么衣服啊,下次带来家给我洗……”父亲头也不抬地答道。
我以前确实没洗过衣服。小时候,偶尔想帮母亲洗衣服,她便说:“你管好你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不用你烦。”父亲也会在旁帮腔:“其他的事我们都能帮你,就学习只能靠你自己,你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于是,我便两耳不闻窗外事,十指不沾阳春水。
长大后,想分担些家务,可因为此事,竟和父亲闹了不愉快。他突然地发起火来:“以后你自己的事就自己做,反正你也不要我过问了,你还要我这个爸爸干吗?”
父亲只读过小学一年级,很多字都不认识,我感受到了,父亲也感受到了,但对这生活留下的伤痕,我们都无能为力。
父亲习惯了与我之间的相互依赖,但每天在街上听别人谈论着各种家长里短的闲事,也生怕自己有一天会被嫌弃,可又不会表达,只能用发火来宣泄和掩盖心中的忧虑和患得患失。
只是,在我的观念里,血缘亲情作为人世间最坚固的情感,从不需要刻意的证明与承诺。它就像是一杯老酒,时间只会让它变成陈酿,而不会让它变质。所以我没有解释,走回了自己的房间。窗外,没有一颗星星,只有屋内灯的光影,孤独地悬在辽阔的沉默中。我不知道沉默是对是错,但对那时年轻的我来说,沉默总是一种不好不坏的选择。
躺在床上,突然想起一些画面——酒席上,不断向别人敬酒的父亲;家长会上,沉默寡言的父亲;街头巷口,和人讨价还价的父亲……他们逐渐融合在了一起,靠近着我,又渐渐远离。我突然发现,放假回家,我和父亲讲的话,可能还没有他和一起蹬三轮车的朋友一天讲的话多。而自从我回家后,父亲和他们聊的最多的也是我。“你儿子回来了啊?”“是的呢。”“今年又拿多少奖学金?”父亲的话匣子里藏满了我的名字,但钥匙却不在我这儿。
记得第二天起床时,父亲正在为我收拾行李。“下周冷空气要来,你多带床被子去,保暖,一定要注意身体啊……吃饭放开吃,爸爸还能供不起你吃饭吗?我屁股撅起来蹬也要把你‘背’上大学……”
回到宿舍,发现衣服已经干了,只是有几处污渍洗的时候没有发现,还留在了衣服上。那一刻,我突然又想到了父亲。
而此刻学校外的马路上,几辆三轮车正顶着毒辣的太阳,慢悠悠地往前行进着。
(晓晓竹摘自微信公众号“辽宁青年”/图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