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弗洛伊德与荣格精神分析文学观的分歧

2021-06-17 01:26李怡燕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性本能荣格弗洛伊德

李怡燕

弗洛伊德和荣格把心理学研究转向人的精神世界,极大扩展了现代心理学的纵深度。本文中,笔者立足于精神分析文学观的具体形态、精神分析文学观的内在动力、精神分析文学观的目标三个角度,探索弗洛伊德与荣格精神分析文学观的分歧,总结其分歧原因。

一、精神分析文学观的具体形态——梦抑或原型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个体潜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除儿童的梦和幼稚的梦,其他的梦都要经过心理机制的检查和象征作用。梦由显义和隐义两部分组成,并通过伪装把显义和隐义分离。因此,只有释梦才能打破梦的显义,理解其隐义。在象征作用中,梦使用的是潜意识的初级语言,梦者能利用这种象征但却不知道如何用“意识的语言”去阐释这种象征,这种状况即意识与潜意識的隔离。因此,心理学家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梦境的真实意义十分必要。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阐述了释梦的历史、方法及梦的心理过程。核心是用科学的方法释梦,解释人内心真实的潜意识。他提出梦是欲望的满足,是自我了解的捷径,是心理刺激的夜间表达,它与潜意识有必然联系。由于人在睡眠时身体的检查机制处于休眠状态,潜意识便伪装起来绕过防御机制,闯过意识的压制,成为梦。但梦试图满足的欲望并不在光怪陆离的梦境中直接呈现,而是隐藏在梦境之后。这些欲望因为过于阴暗而无法表达,只有通过梦境加工才能流露。因此,梦的直观情境并非潜意识中原始欲望的本来面貌,梦的意义可以被理解,但必须通过心理学加以分析。通过了解梦境,可以将隐藏的性格、真实的内心与诉求揭示,从而再现原始的心理内容,《梦的解析》即是要追溯梦形成的真正根源。《梦的解析》指出梦的运作方式:凝缩或压缩作用、移置作用或抑制转换、意象作用或戏剧化、加工改造或伪饰。总之,弗洛伊德的释梦就是将上述伪装揭开,从显相中探索隐义欲望。

荣格认为梦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状态,总是在尽力表达意义,不需伪装。梦自然流露出来的信息和思维方式不仅源于梦者的体验,更源于祖先留下的种族记忆。因此,荣格认为梦运用的是一种来自远古原型意象的象征性语言,这种语言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表达,不容易被梦者意识所了解。这种原型意象是一种形式而非内容,它是梦者的心理本能,而非遗传观念。在对梦与幻觉的分析中,荣格还分析了大量神话、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他发现了潜意识中隐藏着许多共同的心理结构,这些共同的心理结构构成了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他称之为原型(Archetype)。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潜藏着无数原型,当个体经验与原始种族经验中的潜在意象接近时,原型就会被激发,从而影响个人生活。他说:“一旦原型的情景发生,我们会突然获得一种不寻常的轻松感,仿佛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或超度”。 他认为作家的创作就是发现原型,创作的心理过程可以瞬间完成。典型的原型包括:

1.人格面具(persona)。指一个人具伪装性的公开面,目的是得到社会肯定、与人和睦相处,最终实现个人意图。人格面具会以演员等形式出现。

2.阴影(shadow)。即梦者心中受到压抑却无法显示的部分,是人的动物性,潜藏着巨大激情和创造力。一旦激发主体会感到无穷力量。

3.阿尼玛(anima)。即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两面,男性面和女性面。anima具有男性普遍认同的温柔等女性特征,男人性格中的女性成分。男性会被与他anima相近的女性吸引。

4.阿尼姆斯(animus)。荣格把女性心中的男人形象称为阿尼姆斯,一般表现为英勇无畏、智力发达的特点,同时充满控制力。

5.自性化(self)。即集体潜意识的中心,维持着人格健康的良好秩序,自性原型可以视太阳、菩萨和宝石。但极少出现,一旦出现就表示梦者具有安宁、祥和、健康的心理。

6.智慧老人。智慧老人具有洞悉万物、无所不知的特征,是原始智慧和直觉智慧的化身,具有教师、隐士、哲人等形象。

二、精神分析文学观的内在动力——力比多抑或自主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作的动力是力比多,即性爱。荣格将力比多视为普遍的生命力,性爱只是其中一部分,他认为文学创作的动力是个体内心的自主情结。

弗氏认为人类从婴儿期就有了性欲,青少年期他们内心深处会隐含着一种不可缺少的欲望即渴望拥有一个极具魅力的异性,这就是来自力比多的冲动。他认为潜意识是本能原欲的储藏库。原欲包含着强烈的心理能量,但长期受到意识的压抑,只有通过宣泄才能满足。原欲包括爱欲和性欲,但更多时候表现为性欲。与性欲相联系的潜在能量弗氏称为“力比多(Libido)”,并用它来解释一切精神活动的来源。原欲作为本能,无法根除,释放可能会对外部世界和自身造成伤害。合理的释放方法即将原欲引往无害方面,这种引导的转化就是升华。普通人的升华有可能发展为神经官能症。而艺术家的精神升华不同凡响,会驱动文艺作品的产生。

作家作为具普遍幻想性的人类社会成员内心同样充斥着力比多。如此,文学创作的动因即是源于人“欲望”的升华,而非人类模仿天性或自然情感的表达。弗洛伊德说:“凡是艺术家,都是被性欲驱使的人,文学创作即是一种欲望的满足”。在他看来,作家如同游戏中的孩子一样,总想“创造一个幻想世界”,但当幻想在现实中无法满足时,潜意识就会利用幻想形式使愿望得到满足,获得虚幻的快乐。作家的作品被读者认为是成功的,根本在于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自己的精神愿望,在潜意识中使自己的愿望理想化,进而反映社会群体的愿望,得到读者的共鸣。他把作家这种空中楼阁式的幻想称为梦,漫无边际的幻想称为白日梦。与普通人不同,艺术家在面对白日梦之时,受到本能欲望异乎寻常的逼迫,可以用他特有的禀赋才能,把压抑的性欲升华为艺术,使压抑情绪得到控制,不道德的心理得以掩饰,最终以具有审美品格的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和愉悦感。因此,不同于普通的白日梦者,艺术家基于自身的艺术品格,使其本能欲望以合理的方式得以宣泄,他带着力比多去创作,在作品中他又获得了精神满足。总之,在艺术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原欲,以一种恰当的文化现象获得补偿,在艺术家的白日梦中得到精神升华。

荣格也很重视梦的作用,但他认为梦不足以解释所有的文学创作。他指出艺术实践是一种心理活动,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作家在创作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无意识”的支配,并潜移默化地从中获得创作动力。他补充道:“孕育于作家心中的作品以狂暴的自然力量去实现它的目的,完全不考虑作家的命运。”在无意识中,情结作为情感、记忆等心理能量的累积,具有强大的内驱力,一旦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被诱发,就会表现得尤其强烈,从而对思维和行动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情结常常成为作家创作中的灵感,受情节驱使的作家,往往会产生创造出动人心弦的艺术作品的强烈意识,最终得以付诸实践。正如荣格所说:“我把孕育在作家心灵的作品称为一种自主情结,并用它来阐释一种维持在艺术阈下直到其能量负荷足够运载它越过并进入意识门槛的心理形式。”他认为“自主情结”完全脱离自觉意志,自身具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并根据自身固有倾向显现或消失,它的形成是集体无意识激活了与之联系的邻近区域而产生作用的结果。总之,当艺术家的创作情结从人格中获取了足够能量时,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始原型便会牢牢控制艺术家,赋予他们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力。

三、精神分析文学观的目标——替代满足抑或补偿满足

弗洛伊德说:“艺术就本源而言,在于宣泄那些今已几乎绝迹的冲动。”他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如同普通人的白日梦,是一种潜意识宣泄过程。力比多被抑制后,作家会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艺术作品,从而获得替代满足。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来自性本能,在性本能的驱使下人的行为可以正常的释放、固着或者倒流、转移或者升华。

部分人的性本能无法正常释放,或者本身不具有转移或升华性本能的能力,心理状态受到损伤,最终发展为精神病患者。但在人类的历史演进中,人会逐渐牺牲享受本能,舍弃对性这一基础目标的追求,转向追求其他更为远大的高层次目标。这种倾向集中体现在作家群体身上,他们对性的情感冲动异于常人,因而拥有超乎寻常的性本能力量。当作家的原欲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寻找变通渠道,他们也因此产生优异的升华能力,奔向文学创作的方向,以此转移和满足性本能产生的强烈欲望,释放自身的“力比多”,同时又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同感和普遍尊重。因此,作家可以在幻想世界中使情欲和内心愿望完全显现,他们能找到返回现实世界的钥匙,或在幻想与现实中自由穿梭,或运用其特殊天赋在幻想中创造出“艺术真实”,从而获得替代满足,保持健康的心理。同时,这种替代性满足还可以通过文学接受传递给同样受到性本能压抑的读者,调节其心理状态。

在弗洛伊德提出个体替代满足的基础上,荣格立足集体潜意识,强调满足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他说:“艺术的社会意义正在于此,它不停地致力于陶冶时代的灵魂,凭借魔力召唤出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形式。艺术家得不到满足的渴望,一直追溯到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这些原始意象最好地补偿了我们今天的片面和匮乏。”可见,他认为作品的内容早已存在于原始意象中,自主情节仅起连接作用。作品内容是一定的,作家只是将原型从潜意识中激活而已。

他认为物质文明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明却未同步,而是相对匮乏和落后。人们与原始意象的疏离让生活丧失意义,人类变得迷茫。为改变这种境遇,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始意象能帮助人类找到灵魂的复归,唤醒其对人类集体情感经验的感受,获得一种心理调节和补偿。在这里,文学并没有替代任何事物,只是补偿现实世界的不满足。因此,文学的功能在于取得补偿性满足。

总之,弗洛伊德与荣格都是潜意识的笃信者,他们都从心理机制上去探索文学创作的规律,形成各自的精神分析文学观。弗洛伊德儿时对母亲的依恋及成年后对爱情的向往,让他沉溺于对原欲的探索,把性作为个体发展的一切动力,一定程度上忽视文化传统的影响,陷入泛性论的窘境。榮格则受家族宗教氛围的影响,倾向于从各类宗教和神话传说里发掘出原型,脱离现实探索文学创作,给文学披上神秘色彩。

猜你喜欢
性本能荣格弗洛伊德
荣格十九周年谱新章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视域下的美国心理影片解读
荣格 厚积薄发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荣格云商 聚焦农业互联
荣格宫心计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