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菁 马雅玲 郑文镜 曾芳芳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凸显。而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力量,如何让生态资源从经济发展的掣肘变成经济发展的助力,这一问题值得研究。该文以台湾地区南投桃米社区生态修护为例,从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利用生态产业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等方面探讨了福建省乡村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福建乡村;台湾地区桃米社区;生态振兴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0-0001-03
建设宜业宜居的美丽生态家园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内容,要实现健康生态,就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之间关系[1]。转变传统的将生态资源直接转换为生产要素的观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换为乡建优势,让生态资源变现,使杰出的生态成为乡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撑[2]。完善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农业环境监管,开展多层次、多项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生态保护意识。
1 福建乡村生态资源优势
1.1 生态环境良好 福建省生态环境优美,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常年优越,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66.8%,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河流总体水质稳中向好,重点河流中I类~Ⅲ类优良水质比例为97.9%,远高于全国平均情况,其中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3]。主要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重为98.6%、PM2.5平均浓度20μg/m3[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3%。对于良好生态环境背后的巨大资源价值化空间,福建省政府有着清晰的认识,对于全国上下的环境保护起到了一个优秀的示范[5]。
1.2 海洋资源潜力巨大 福建省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仅次于广东省,长达3752km;海岸线从形态上看曲折程度较高,为全国首位。共有125个海湾[1],福建海区鱼类资源丰富,达752种,其中有100多种经济鱼虾类。滩涂面积约为18.67万hm2,绵长的海岸线下藏着数不尽的矿产资源。目前,福建矿产地300多处,已发现60多种矿产,可开发利用的占到将近1/3,花岗石、玻璃砂、石灰岩在全国也是榜上有名。福建地区温度梯度大,地热资源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热水区域较多。丰富异常的风能资源也是福建地区一大优势[6],风能密度大,约3000km2海水面积可用于潮汐发电,在现有风电技术条件下,实际可装机容量将34250000kW[7],可开发装机容量约10330000kW,占全国的50%左右,居全国第1位[8]。
1.3 特色生态资源丰富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条件独特,全年降雨量充足,光照条件好,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得天独厚。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五叶荔枝、莆田龙眼、平和柚子等各类瓜果闻名天下。福建省2017年产茶379000t,位居全国之首[9],且福建茶叶种类涵盖范围广阔,福建武夷山的红茶、铁观音大红袍的乌龙茶、福鼎的白茶以及福州兴起的花茶[10]。全面、高产、高质的福建茶产业支撑起中国茶产业的半边天[11]。福建省幅员辽阔,“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下村落众多,共有14000个行政村、70000个自然村、1000个传统村落,还有众多领域等待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
2 台湾地区桃米社区生态产业开发经验
2.1 坚持生态为本的理念 桃米社区位于台湾地区省中部地区,因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开发程度低,从而使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得以较为完备地留存下来。在丰富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桃米社区积极开展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动员全社区居民参与护溪工程治理,开展部分耕地搁荒,恢复自然栖息地的生机,使桃米社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社区物种增加50倍。
2.2 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产业 桃米社区生态资源丰富,物种多样,其中青蛙资源尤为突出,多达23种,在台湾地区的占比高达79%[12],占全亚洲的45%,另更有鸟类72种,蜻蜓56种,蝴蝶151种,桃米23种[13]。桃米社区凭借自身丰富多样的青蛙资源,打造青蛙王国,将青蛙设计成卡通形象遍布全社区,不断强化自身文化符号,发展特色产业,持续不断地加大了文化输出[14]。在良好的生态环境物质基础的保障下,发展农业观光、度假、休闲产业,使生态产业发展成为桃米社区的主要产业。利用生态产业带动传统的精耕细作手工农业升值,输出自己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15]。
2.3 鼓励居民参与建设 护溪工程以“我爱我家”为主题,选择世代养育桃米子民的桃米坑溪重建为起跑点,发挥社区居民对社区重建的主体作用,增强居民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引导居民树立生态保护理念,爱护家乡环境,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16]。对社区居民开展再教育,使社区居民对社区自然资源有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以考核的方式设立自然资源解说员职位,提供就业机会,树立模范带头作用,为社区居民保护生态理念提供动力,实现居民与社区的共同成长。
2.4 积极引进外部力量 桃米社区积极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在政府、学界的长期支持下,学习教育,转变观念,实践策略,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宣传,吸引各界专家、学者交流经验,普及生态资源知识,利用外部資金解决问题。在台湾地区飞利浦公司的经费支持下,社区增加了8位植物解说员,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在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下,社区带领居民修复茅埔坑溪并作为示范生态河道,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地和谐”。
3 福建乡村生态产业开发路径
3.1 将土地综合治理与海洋资源整治相结合 乡村环境是承载乡村发展的重要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后备支援。福建省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贯彻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及海洋生物多样化保护[17],使得海洋资源得到了科学、分类、有序地开发。2019年4月,福建省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组织蓝色海湾整治项目,耗资7亿多元,分别对花木溪入海口及与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岛隔海相望的妈祖城海岸带进行了污染环境综合修复。着重实施了以下3类生态修复:一是海岸带,二是滨海湿地,三是海岛海域。告别粗放养殖模式、治理围海养殖乱象、修复1200km海岸线、通过改造海堤生态化及加固护岸手段,使福建的海湾更蓝、更清、更亮,自上而下、上上下下凝聚共识,将生态空间资源变为新的生产要素[18]。改善农村人均居住环境,将生产要素集中统一后再对其以相对节俭高效的方式配置处理、农村生活环境干净整洁,使农村人民真正地感受了到绿水青山,舒适干净的生态空间。落实经国务院同意,推动福建省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业农村部联合下发《关于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的通知》,使农村建房用地行为更加规范,更加文明[19]。依从国家领导人的政策指导,使乡村地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对于政策执行要做到方向不改、力度不减[20],加大十四五的“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项目实施力度。
3.2 提升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健全完善公众监督举报机制,落实村务公开,重视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形成“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对于乡村土地上的一草一木都应该预期价值,将生态环境整体的结构系统与粘连清楚明白地呈现在群众的眼前。重视发挥乡土文明的作用,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发挥群众力量,尊重乡土知识,紧密农村与农民的情感联结,强化农民对土地的归属感。既要物质的外在变化,更要重视内在的可贵活力,增强生态振兴的信心。
3.3 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长远看来是平衡、协调、统一,但短期内难免存在矛盾。短时间内经济效益为生态发展作出的让步,难免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众的利益,这就需要政府和各部门组织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加大生态产业的投资力度。市县政府要加大本级投入,风貌工作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更应该默契合作,加强沟通。对于资金的去向严格审核,规范资金申报流程,严格资金的数额用途与申请流程。
3.4 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创建福建农产品品牌 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结合互联网+思维模式,农产品交易会,对福建优质特色农产品进行精心包装,宣传抓重点、放亮点,为品牌走出去打牢地基、铺好路,建设起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紧跟市场需求,紧抓市场风向,让农产品质量好、卖得快、价钱高,打造“福山福水,五福临门”农产品品牌。借用福建乡村特色农业发展,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从而实现文化向外输出,使农产品发展更具竞争优势。立足乡村风貌,发挥特色景观区文化作用,建造“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避免出现西洋化、同质化,走好“特色福建”道路。
参考文献
[1]龚和平,童小松.新时代水电开发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13):62-65.
[2]许婷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J].各界,2018(22):167.
[3]肖月.重庆市村镇饮用水水源地水生态修复技术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4]赖丽芳,张莹.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对广东省PM2.5浓度的影响[J].广东化工,2019,46(02):80-81.
[5]曹家宁,刘吉发.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价值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与自然价值的视角[J].理论导刊,2018(06):70-74.
[6]黄海燕.低碳经济背景下风力发电布局与评价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7]佚名.甘肃电网风电单日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J].风能,2013(12):14.
[8]王振兴.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含风电的节能发电调度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4.
[9]刘月姣,魏龙飞.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开幕[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8(19):4.
[10]汤鸣绍,翁慧琼.福建发展茶业的九大优势[J].福建茶叶,2009,32(01):39-40.
[11]李亮节.基于文化视角的福建茶产业竞争力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12]涂青云.台湾乡村再造模式的若干启发[J].福建林业,2018(04):10-11.
[13]童妙.社区营造模式下戴家巷社区更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14]何丽芬.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中国本土文化完善策略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1):63-66.
[15]史宝娟.城市循环经济系统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16]林艳艳.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06):249-250.
[17]李鹏,杨晓佼.碧海绿洲 鸟飞鱼跃——广西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纪实[J].南方国土资源,2018(08):13-15.
[18]房悦.我国生态保护红线法律制度构建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19]陈春伟.论农村建房施工合同的規范和完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0]索世帅.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