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晨
这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接近尾声。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所以在学期期末写下学习中的成长思考以及小小心得。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包括理性、激情和欲望,教育触及到灵魂的哪一个部分都会让学生摆脱桎梏、豁然开朗。”有时改变就在那么一瞬间,却是一股看不见的强大力量推动的结果。这一旅途中,在课堂,聆听老师的教诲;在课间,和老师一起討论研习;在课下,研读原典,与同学交流,进行读书汇报。这些都融入我思考的轨迹。
研究生第一学期,我经常遭遇阅读上的挫折,书中使用的逻辑和语言,陌生且不容易把握,提出的观点有些闻所未闻,有时还会掉进理论的迷宫中,我有的只能是认真、好奇和一颗谦卑的心。带着问题意识,简单的六个字,做起来是要花费千千万万遍。
开学初期,自己计划用一年的时间来构建知识体系,追求速度,焦虑时间,囫囵吞枣,思想上的收获往往很少。于是有了和老师关于“门在山下?还是门在山上?”的谈话,加上后面的学习实践,我慢慢理解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最后说到“慢慢走,欣赏啊!”的内涵。学术道路也是这样,慢慢走,研习吧!不可操之过急,贪多心切,这是一条慢慢求索之路。
我想一门学问,一门专业,让我辗转反侧、日思夜想,并改变了我看世界、看人生的方式,那它一定走进我的生命,它不仅仅是一门功课,一些理论术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爱你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带着对艺术学理论这门专业的热爱,这种初心,人文学科渐渐走进我的生命、生活。
我在书的世界里感受新奇、感动、思索和省察。一种思想,一段情感,一个视角,和一个未曾谋面的人有了共鸣,就像有人握住了我的手,他抓住了我,我感受到他,我想这就是文化的传递,而不是让我成为书本学问的奴隶。假使没有进入你的生命,没有经历过阅历操练的,那么理论阐释再深刻,也是轻浮的,没有根基的。
这学期既痛苦又幸福,研究生的学习更多是一种自主、自觉地点燃自己的过程,研习思考的过程不断将我启蒙、打破、重建,而通过自我否定和自我确定来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又使我的内心获得宁静,让我更加了解自己。这也让我对研究生或者称为读书人的身份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我想对这种身份转变的清晰认识要比多少理论、考多少试和掌握多少技能更重要。我隐隐有种感觉,这种感觉在我心底从一束光变成一粒种子,从一粒种子变成一颗珍珠,这种敬畏感和使命感一点一点地在我心里滋长蔓延,即对人之所以为人的背后理想的理解与继承。
这是一种求己而非责人之问。学习、体悟、慢慢思考、慢慢沉淀内化,让它融入我的生命成,为真正属于我的一部分,以我的方式传播出去。我更隐隐有种感觉:它将影响我,甚至大部分情况下影响我的生命轨迹。
想起金庸先生《天龙八部》少林寺那位扫地僧说过:“少林武功练得层次越高,就需要越高的佛法修为来平衡。”对应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追求小确幸,人们被焦虑吞噬,被物化异化。同样的道理,就越需要强有力的人文精神,就越需要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最终我想以一名老师的名义,做一名真正的活动者和思想者,不仅仅让我的世俗职业定位我的社会角色。
这个学期某个普通的夜晚,当大多数人进入睡眠,我的台灯还亮着。翻开书,安安静静,一字一句,细细咀嚼那些经典古老的著作,慢慢理解那些细腻的情感和伟大的思想。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在我心中充盈。慢下来,用心去感受,成为我生命力的一部分,我想最充实和饱满的不是知识和理论,而是生活和爱。
我知道钱穆先生曾为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歌作词:“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我愿以此勉励,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