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
上期我们提到,由于组织结构类似金字塔,故而员工越往上走,必然机会越少。因此,除了“面对现实”,设计“希望系统”之外,企业灵活地改变职业发展通道,通过做宽、做细、做快、做活“四维通道”(见表1),让人才发展的高速公路不再堵车,也是一个重要的思路。
●把发展通道“做宽”
在传统的员工发展通道里,大家大多是沿着专员、主管、经理、总监、副总这样的道路向上走,即所谓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上一个人不动,那么下一层级的人只能被迫等待。好在很多公司已经意识到这种晋升路径的狭隘性,开始实施员工发展双通道(见图1),还有的公司甚至尝试多通道系统,使员工晋升路径可以有多重选择,也给员工提供了除管理线之外的更多的发展方向。
●把发展通道“做细”
调研发现,一个员工由主管升到经理至少需要经过三个考核周期(2-3年)、战胜3-4位竞争对手,才能脱颖而出。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员工往往因丧失耐心而选择跳槽,或被竞争对手挖走。那么,能不能考虑把员工发展的通道做细呢?比如,过去员工的发展阶梯是“经理、总监、副总”,那么现在我们把各个层级再做一次切分,将经理层级切分为助理经理、副经理、经理、高级经理、资深经理,使优秀的员工每年可以往上升一级、涨一次薪。跑道内的每个阶段划分得更细,虽然激励的步伐没有以前那么大了,但激励的频次却提高了,对于那些容易丧失耐心的员工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现在一些公司实施的宽带薪酬与职务序列就属于这样的尝试(见图2)。
●把发展通道“做快”
无论在任何公司,员工入职之后,公司都应为其展示在本公司的职业发展通道;同时,明确告知优秀人才在各个阶段发展所需的最短时间,最好能够列出之前快速发展的榜样员工,以此激发员工快速成长的欲望。建议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新人入职或是在实施人才发展项目等活动之前,都向员工明确呈现这样的职业发展路径“快车道”(见图3),激励人才成长的“狼性”。
同时,公司各业务单元都要建立起梯队培养的基本思路,为员工发展路径的“快车道”提供必要的辅助。如安排师傅带徒弟、相应的培训课程、与标杆人物交流等等,这些辅助动作就类似于“快车道”上的“加油站”,能够助推员工真正利用好这段“快车道”。
●把发展通道“做活”
在现有岗位(A岗)基础上设置B岗,由B岗辅助A岗,A岗培养B岗,关键时刻B岗可以随时顶上A岗,这就是现今不少企业实施的AB岗位制。实施AB岗位制,对于B岗的员工来说,能有机会在还未担任A岗职务前,先期在A岗上承担工作,经受历练。这对员工来说,是一个接受挑战性任务的好机会;对组织来说,能够使组织结构变得更加灵活、高效。
如果我們再往深一层次去思考,还可以使AB岗互为补充、相互转化:某件事情,某个职位上,甲为A岗、乙为B岗;而另一件事情,另一个职位上,乙为A岗、甲为B岗。这样,两个岗位的人员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既能使组织用工更加灵活,机制获得补充,又可以为人才未来的发展激活一个新的方向。
当然,实施AB岗位制需要相应的制度约束(见表2),华为等互联网企业就实施“项目经理制”:某件事情由张三挂帅、管理团队;结束后张三可以参加另一个项目,成为另一个项目的组员。组长、组员的身份并不固定,而是根据参与的项目不同而灵活转化。AB岗位制比较适合这类以互联网项目为任务推动的组织。
曾有一位创业者李先生跟我讲了他的苦恼事。
李先生老家在浙江诸暨,前几年他从企业出来后,跟几个朋友一起创业。在他老家的江面上,一艘客船因为年限到了被淘汰下来,他和几个合伙人共同出资把这艘船买了下来,装修后在江边做起了餐饮娱乐。为了做出特色,他特意从老家的镇上请了一位做鱼火锅非常地道的厨师。据说该厨师几代单传了一手极为独特的火锅卤料,配上原产地的鱼,使得火锅异常鲜美。由于菜品独具特色,所以到他店里吃饭的客人络绎不绝。一年过后,厨师突然要求加薪30%。李先生和各位合伙人讨论了一下,大家一致认为,没有厨师就难有特色菜,加上去年生意也不错,就答应了厨师的请求。又过了一年,厨师又说,因为把老婆、孩子都从镇上接了过来,生活成本上升,所以希望再加薪30%。这次李先生和各位合伙人一讨论,大家都担心来年还会如此,而且总给厨师加薪,其他员工难保不会有意见。但由于厨师掌握了关键技术,他们也不想和对方闹崩。
从管理角度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关键人才对公司拥有“高谈判筹码”的案例,很符合我们之前提到的观点:一个人在公司里面越优秀、越不可替代,就拥有越高的“谈判筹码”。而管理的目的并非创造更多不可替代型人才。因此从长远看,公司必须有效降低这种“谈判成本”。
一方面,我建议李先生考虑替代性产品,尽快打出多样化的产品特色,而不是将公司的前途命运绑定在一个专业员工身上;另一方面,要鼓励厨师带徒弟,以降低他的“谈判筹码”。当然,厨师是不会乖乖“就范”的,需要给厨师带来激励。如果一怒之下开除厨师,不仅会影响公司业绩,更会使其他员工看到管理层是如何对待老功臣的,寒了大家的心,也不利于团队稳定。那么,在不替换掉厨师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厨师长期的忠诚度,同时又不用采取每年都加薪的做法呢?
李先生很快就想到了诸如事业合伙、股权激励之类的方法(见表3),以便把厨师变成“自己人”,使他不以工资为唯一目的,既看眼下,也看长远,同时又心甘情愿地为公司培养人才,自己也在公司待得更久。
实际上,李先生想到的这些方法都属于“人才绑定”的范畴——对关键岗位人才采取多种绑定的方法,来激励其忠诚度。毕竟,只跟员工谈情怀是没用的,建立起“人才绑定”的机制更为重要。
任正非曾提出:在华为,改变命运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奋斗,二是贡献。从2010年开始,华为开始在公司进行虚拟股激励,由于华为是一家非上市企业,持股员工的股权不涉及产权,所以不用像万科那样担心控制权旁落的问题。每年被公司评为“表现优异”的员工们会得到一份合同,告知他们当年能够认购多少数量的公司股票,员工可以通过一个内部账号来查询自己的持股数量。拥有虚拟股的员工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分红,以及虚拟股对应的公司净资产增值部分,但没有所有权、表决权,也不能转让和出售股权。在员工离开企业时,股票只能由华为控股工会回购。
华为的虚拟股激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员工奋斗的活力,也让“奋斗者计划”充分贯彻了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持有股权的老员工开始躺在股票收益上混日子,拉车的人变成了坐车的人。这就违背了激励的初衷。激励的目的是让大家持续奋斗,而不是躺着混钱。于是,华为又在2015年推出了时间单位计划(Time Unit Plan,简称“TUP计划”)。这是一种从国外引进的模式,可以理解为奖励期权计划。
从本质上说,TUP计划是现金奖励型的递延分配计划(不需要购买),属于中长期激励模式的一种,除了分配额度上参照分红和股本增值确定之外,其他方面与涉及所有权性质的股票没有任何关系,更接近分期付款:先给你一个获取收益的权利,但收益需要在未来N年中逐步兑现(递延+递增)。
让我们通过一个事例来具体了解一下:假如2014年给你配了5000股,当期股票价值为5.42元,第一年没有分红权。
2015年(第二年),可以获取5000*1/3分红权。
2016年(第三年),可以获取5000*2/3分红权。
2017年(第四年),可以全额获取5000股的分红权。
2018年(第五年),在全额获取分红权的同时,还进行股票值结算,如果当年股价升值到6.42元,则第五年能获取的回报是:2018年分红+5000*(6.42-5.42)。同时对这5000股进行权益清零。
可以看出,華为采取的是五年期(N=5)的TUP,前四年递增分红权收益,最后一年除了获得全额分红收益之外,还可能获得5年中股本增值的收益。简单来说,就是大头在后面。
而TUP计划的智慧点恰恰在于,用此消彼长的方法来调节激励机制的方向(避免懒汉)。员工年收益=工资+奖金+TUP分配+虚拟股分红,而分配的顺序是,先分配工资、奖金,再分配TUP激励,最后剩下的才是虚拟股分红池。这就构成了一个此消彼长的效应:TUP池越多,虚拟股分红池越少。随着TUP实施范围和力度的逐渐增加,TUP收益的稀释作用会让虚拟股的比重逐年下降。老员工若只是坐享其成,其收益就会随着TUP的出现而逐渐减少;而真正的奋斗者,激励比重会逐步赶上甚至超过老员工。同时,当员工工作2年左右准备跳槽的时候,就会发现“大头在后面”,选择继续留下来奋斗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华为的虚拟股与TUP计划组合,是典型的“人才绑定”策略。从新员工层面看,它绑定了新员工留在公司的意愿,让人才尽可能更久地为公司服务,免得刚了解公司就跳槽,机会成本太高;从老员工层面看,它绑定了老员工持续奋斗的动力。可谓一举两得。
除了股权激励这类激励方式之外,人才绑定的机制还有很多。
汉武帝时期,屡次派大将军卫青开拓北部疆域,卫青为此立下赫赫战功;同时,汉武帝娶卫青的姐姐卫子夫为妻,而卫青后来则娶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为妻。从关系上来说,汉武帝与卫青互为亲戚关系。实际上,汉武帝就是通过这个行为告诉卫青:你镇守的边关,不是我的边关,而是我们的边关。将卫青通过姻亲关系进行绑定,这是汉武帝和历史上的很多帝王对关键人才采用过的做法。由于古代没有“事业合伙人”这样的机制,也没有股权激励这样的做法,而关键人才也不一定在意工资,所以只能采用类似“姻亲合伙”的方法。
除了古今中外的皇室之外,一些私营、家族企业也会采用姻亲关系式的绑定方法。在这些家族企业当中,家族成员的婚姻也可以成为一种人才绑定方式。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企业人才培养及发展角度的绑定方法。比如,某企业和当地的商学院签署协议,安排优秀管理人才到商学院进修EMBA,学制两年,公司报销30万学费;同时,参与进修计划的人才必须与公司签订3年的服务协议。这也是一种绑定策略,通过推动关键人才外出进修并签署一定时间段的绑定协议,达成一种学习发展领域的“绑定”。
此外,有企业HR问我:“何老师,我们公司搞人才梯队建设,由于公司太忙了,我们打算项目时间尽量缩短一些,比如别的企业一年培养期,我们只想用三个月,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您看是否可行?”事实上,时间长短并不仅仅事关专业度是否达标的问题、人才质量是否合格的问题,在短时间内结束培养项目,万一有的人没得到相应的机会,会不会选择马上跳槽?如果公司通知关键人才参加为期一年的培养,那么最起码在这一年内,这个关键人才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如果公司的人才梯队项目是持续进行长期存在的,那么它就会给人才持续地带来希望。人才梯队建设项目的时间可长可短,如果只是想让员工单纯去上堂课、学习一个知识点,那么我们自然要选择“短平快”“碎片化”的操作方式。专业的并不等于合适的,从操作目的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是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方式。
(未完待续)
作者 碧桂园集团原营销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