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鹏
(连云港市连云区渔业技术推广站,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在水产养殖业中,水产品种类不同,养殖方式亦不同,比较常见的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滩涂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网箱式养殖和浮绳式围网养殖等,还有许多养殖方式正逐渐被应用在养殖活动中,如堤坝围网养殖、大型柱桩式围网养殖等。这些养殖方式能大大提高水产品产量,但高密度养殖会快速污染水体,让水环境发生恶化。这不仅影响后续的水产养殖,提高水生生物患病概率,而且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尾水处理是水产养殖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确保水产品产量较高与品质良好,必须关注尾水处理环节。目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可以分为3种,分别是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及生物处理技术。3种常用的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的优缺点如表1所示。
表1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的优缺点对比
物理处理技术可以理解为使用不同孔径的具有过滤功能的材料,来实现对水体内杂质、污染物的有效吸附,让水体恢复至较好的水质状态。物理处理技术可具体分为机械过滤、泡沫分离过滤2种,该技术主要应用在工厂化规模养殖中。由于水生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排泄大量的排泄物,而且养殖过程中向水体投入的大量饵料不能被全部食用,残留的饵料会在水中腐败、变质,导致有害物质含量显著提升,严重污染水质。利用机械过滤技术能有效清除水体中的多余有机物、氨氮,这样就能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该技术使用微滤机、弧形筛来筛除水体中悬浮的杂质,使用更小孔径的过滤材料来过滤直径更小的颗粒悬浮物[1]。
化学处理技术主要是采取具有消毒功能的制剂来灭杀水中的致病微生物,达到改善水质的效果。该技术通过沉淀砂来滤除水体中体积较大的悬浮物质,再使用化学药剂完成对弧菌、藻类孢子等有机物质的清除,达到尾水处理效果。目前,尾水处理常用的化学药剂为次氯酸钙,常用浓度为5~20 mg/L。另外,高锰酸钾、甲醛、生石灰也可以作为水体的预处理药剂,在提升淡水虾出苗率方面有较好的功效[2]。尽管化学处理技术有较好的净水效果,但是长期以化学药剂作为改良水质的主要手段,会导致水体内的菌株产生耐药性,同时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另外,一些具有保护层的藻类孢子及寄生虫虫卵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不能保证灭杀效果。
生物处理技术是近年来被应用在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中的技术,根据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生物物种的不同,可以分为水生植物、藻类、水生动物、微生物等处理方式。在生物处理技术的不断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使我国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更加成熟。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硝化细菌、光合细菌、枯草杆菌等微生物的应用,可以有效抑制大量致病菌的生长,以此来达到净化水质的处理效果[3]。
池塘净化这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模式主要采用物理处理技术,通过过滤网、过滤砂及活性炭等过滤材料完成对水体中杂质的吸附及沉淀。也有一些池塘净化项目使用了生物处理技术,通过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来完成对水质的净化。而且多种尾水处理技术综合应用的效果往往比单一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好。处理尾水时,对水中悬浮物的过滤效果与过滤填料有关,多种过滤填料的应用能获得多种滤径的过滤效果,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有机物、无机物被过滤掉。但不能长期使用过滤尾水的过滤填料,只有定期更换或清洗才能避免过滤填料被堵塞,但更换过滤填料会增加水产养殖成本,降低水产养殖的最终收益[4]。另外,池塘净化这种尾水处理模式具有建设成本低的优势,但是对尾水的处理效果见效慢。
设施净化这种尾水处理模式与池塘净化相似,但在细节上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尾水处理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水产养殖尾水中含有的杂质粒径主要在1~200 nm,而杂质以胶态体系为主,利用沉淀方式处理这类杂质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利用过滤方式也难以有效滤除,所以在设施净化中利用了化学处理技术,通过化学药剂完成对这些胶体颗粒的清除。通常,对于1~100000 nm的胶体颗粒,主要采用凝聚处理方式,使用活性炭能有效去除水中含有的有机物质、农药及游离氯等物质,但是活性炭处理水体的量较少,处理成本较高,自身实力不足的养殖场应用率不高[5]。
湿地净化这种尾水处理模式比池塘净化、设施净化更加复杂,其中包含物理过滤材料、化学制剂、生物过滤材料等的应用。湿地净化可以被看作一个多功能生态系统,能逐级完成对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等物质的清除,能达到更令人满意的水体净化效果[6]。湿地净化模式下的尾水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湿地净化模式下的尾水处理流程
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水产养殖尾水,会让养殖区所在的水域环境发生恶化,此时会提高水生生物病害的发生率。这不仅会造成水产品减产,而且会降低水产品品质,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水产养殖业发展。为了确保水产养殖业稳定发展,对水产养殖的尾水处理工作必须提高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