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琴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开发区实小教育集团育才校区副校长。)
女儿心阳眉飞色舞地谈论着元旦文艺会演中班级女生的精彩表演,她爸爸不经意中插了一句:“你也可以报名参加表演呀。”
“打住!你是不是想说:你也会边弹吉他边唱歌,你怎么没有报名呢?”心阳噘起嘴,一脸不高兴,“唉,就知道你会这么说,就不应该和你谈学校事情的。”
一场愉快的谈话戛然而止,接着就是长久的沉默。
在心阳很小时,我们就发现她有些怯场,在公开场合不愿意说话,更别提表演了。于是,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机会,让她不断尝试、勇敢地挑战自己:在学校迎新年活动中,鼓励她报名参加吉他表演;在“葛兰杯”朗诵比赛中,帮她报名参赛,辅导她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电视台组织的少儿故事大赛中,与她一起积极准备童话故事;在开发区独唱比赛中,鼓励她演唱《跟彩虹一起成长》……
每一次比赛,我都能感觉到她的紧张,因为她的身体会微微地发抖,她的嗓音也会稍有变化。当她较为出色地完成表演后,我都会毫不掩饰地夸奖她。然而,她并没有变得落落大方、挥洒自如,她的性情一如往昔,没有多大的改变。渐渐地,她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让她主动登台,简直比登天还难。我和她爸爸就不再多说什么,只是感到有些无奈,有些遗憾。
其实,我发现在我所教的学生中,也有这样的情况。父母希望孩子大胆,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展示,为孩子的点滴进步兴奋不已,并且毫不吝啬地表达溢美之词。然而,改变却是微乎其微。
对此,我曾自我安慰:“教育是慢的艺术,所以我们要慢慢来。”
最近,阅读了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所著的《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一书,豁然开朗。
书中讲到小姑娘萨拉的故事。
四岁半的萨拉优柔寡断,对参加社交和集体活动都很谨慎,缺乏尝试新事物的胆量。一位实习老师积极鼓励她,想要帮助她建立自信。有一天,萨拉的“自信突然冒了出来,就像丁香花长出了花蕾”。她跳上操场上一座三米长的“桥”——几年前倒地的一棵大树,就像别的孩子一样,从这头走到了那一头。实习老师在旁边一直注视着她,等她一下来,老师就为她喝彩:“萨拉,非常好,你做得好极了,你是最棒的!”老师还兴奋得跳起来,挥舞着手臂。萨拉害羞地看着老师,脸上有淡淡的笑容。但接下来的几周,萨拉并不愿意再次从这座“桥”上走过。
丹尼尔·西格尔在这个案例的最后写道:“对她来说,再在上面走一次仍然需要很大的勇气。”
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认为,实习老师对萨拉的表现持肯定态度,但是她没有和萨拉的感受达到协调。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萨拉在这次经历中已经拿出了十足的勇气,冒了很大的风险,老师的评价太过夸张,并没有起到鼓励萨拉的作用,使她能够回去再冒险走一次。
那么,老师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萨拉拥有自信,并且愿意再次挑战自己呢?老师的评价怎样才能恰如其分,起到心理调和的作用呢?书中也给出了答案:“萨拉,我看到你小心翼翼地挪着脚走完了整个树干。你做到了!你可能有点害怕。虽然这是你第一次走,但是你坚持下来了。你真棒,现在你开始相信自己了!”
原来,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有针对性的,是涉及细节的,是孩子内心真正需要的。对孩子的评价,尤其是表扬,要适度、中肯、及时,如果表扬夸大其词,就会大大降低孩子的耐性、宽容程度以及应对挑战和竞争的能力。
“为了全面地认识自己,孩子需要接受适当的评价,这种评价要与他们的内在心理感受和外在经历相一致。父母要以调和的心理状态融入与孩子的交流,帮助孩子构建协调、连贯的人生。”丹尼尔·西格尔如是说,我深以为然。
现在,我不再夸张地鼓励心阳,而是给予适当、中肯的评价和鼓励,和孩子同频共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就让她与自己和谐相处,我相信,那时的她才是最愉快、最自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