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伟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在新课改背景下,明确指出: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习数学的教学指导方针。小学数学课堂和动手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其变得更加具体化,化繁为简,从根本上提升了学习效率。所以,动手实践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情景建设和有效引导,在动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小学生开发思维和增强想象力,从不同方面出发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动手实践操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解决措施;实践操作
什么是动手实践操作?动手实践操作指的是:通过具体的操作和演练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抽象地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将数学内容直观地表达出来,然后通过具体的演示让内容更加形象化,从而发现过程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形成基础的知识结构,动手实践操作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展动手实践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开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小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好习惯。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现状
在现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动手操作实践敷衍了事,过于形式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不愿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学生的好坏仅以成绩做评价标准,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无从考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过于以老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当成接收知识的容器,老师只会一味灌输课本知识,在课堂上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感性操作活动,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实践时间,严重束缚了小学生的天性。一部分老师过于看重成绩,为了应对考试,更是急功近利,在课堂上只讲考试的内容,不考的直接一带而过,学生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不到很好的运用和实践,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一部分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和强调动手实践操作,在课堂上过多地花费时间开展动手实践活动,逐渐使数学学习方式弱化,使学生的接受力、记忆力逐渐减弱。二者得不到合理的运用和处理,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选择适合的操作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操作是尤为重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所以,老师应重视小学生数学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时要合理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与此同时,还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老师可以结合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进而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合理引导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教学,在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结合适当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思考,激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感受小学数学的魅力。
三、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操作情境,往往使学生的注意力被操作活动吸引,无法将学生和课堂问题相融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破坏,这样得不偿失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不如不要。老师在创设情境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式情境,设置问题。由于数学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授课开始时,教师让同学伸出自己的右手,一只手有5根手指头,数一数,4个同学的右手合起来是几根。教师要有意识地指着4个同学的小手说:“5根,5根,5根,5根,有4个5根。”然后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并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写起来很不方便,为了简便我们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便之处。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不同的算式。这样既复习了加法运算,又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好了铺垫。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綜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老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判断,帮助学生突破问题点、难点,这才是老师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小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老师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小学生自身特点,将其思维方式由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可以为其提供基础认识来源,推动思维发展,拓宽数学学习思维,使两者相互融合,让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便于理解,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亚平.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论述[J].明日,2019(40):351.
[2]薛成.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J].数学大世界,2019(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