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本土国际化战略构建一流本科教育

2021-06-16 11:56王绽蕊余佳张涵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5期

王绽蕊 余佳 张涵

摘 要:一流本科教育应该是国际化的本科教育,课程本土国际化是国际化育人改革的重要依托。我国大学应将实施课程本土国际化作为发展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战略,从实际出发构建国际化的本科课程体系,并以教师国际化为核心,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推进课程本土国际化。

关键词:本土国际化;课程本土国际化;一流本科教育

引言:课程本土国际化与一流本科教育的关系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我国大学当前最为重要的政策目标诉求。这是教育部大力推动的结果,也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要基础。事实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早就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深化教学改革”等发展任务。此后几年,先后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等培养计划,本科教育一直备受政策关注。但在研究型大学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受到了忽视。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吹响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集结号,并于当年9月17日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在“双万计划”的大力加持下,学校层面的配套改革措施呼之欲出。

响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这一重大需求,学者们也纷纷建言献策,提出很多重要观点。胡建华(2018年)认为“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首先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马陆亭(2018年)认为“一流本科教育”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词汇,语义并不确切,其内涵等同于“优质本科教育”,而结构化育人模式架构即“专业课堂+实践活动+文化环境”是提高质量的关键;也有人(2018年)提出“一流本科的根本在于师生关系”[1]。黄福涛(2017年)指出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共性包括师生构成高度国际化,本科生数少于研究生数,从事一流研究的教师队伍,生源优异,注重培养有国际视野、把握学科前沿和挑战精神的人,足够的可选择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等[2]。但截至目前,很少有学者论述大学课程本土国际化与一流本科教育的关系。

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3]的人才,因此一流本科教育必须是国际化的本科教育,国际化育人应该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国际化育人不仅要通过“联合培养、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推荐优秀学生到国际组织任职、实习”[4]等方式来深化国际合作,更重要的是要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一流国际化课程体系。可以说,课程本土国际化是国际化育人改革的重要依托,也是实现一流本科教育的必由之路,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建成一流本科教育至关重要。

从理念到实践:课程本土国际化与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1999年,由瑞典马尔默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本特·尼尔森(Bengt Nilsson)在欧洲国际教育协会春季论坛首次提出“本土国际化”这一概念[5]。贝恩德·沃切特(Bernd W·Crowther)把本土国际化定义为“除学生流动之外,所有与国际化相关的课程、教学等国际活动”[6]。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在此基础上把本土国际化定义为使本地院校在开设的课程中加入全球化、国际化课题和内容或者招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学生、学者任教等[7]。加拿大著名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认为所有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与国际化相关的教学、科研、课程、跨文化活动,当然也包括外国学生、学者在校园内的学习及生活[8]都属于本土国际化的范畴。

本土国际化的内涵虽然非常广泛,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课程本土国际化才是本土国际化的核心。国外最初给课程国际化下定义的学者可能要算阿莎·S·诺尔斯(Asa S. Knowles),他1977年就在其编写的《高等教育国际百科全书》中指出,课程国际化是“外语课程、国际区域研究课程的开发设置过程和学科普遍化的过程” [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指出课程国际化是“在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在正式的课程和课程操作中都加入国际化元素,其中‘正式课程指课程的内容和相关的资源,‘课程操作则是指教学方法、对象、时间以及环境等”[10]。当前,最被广为接受的是利斯克(Betty Leask)的阐释,她认为“课程国际化就是把国际化、跨文化和/或全球视野融入课程及其学习成果、评估、教学方法和支持服务中”[11]。

就像本土国际化不等于课程国际化一样,课程国际化也不等于课程本土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可以通过出国留学和交换形式来实现,美国和欧洲的很多大学采取了这种方式[12]。与“课程国际化”相比,“课程本土国际化”强调的是在本土校园内实现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国际化。

课程本土國际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可操作的工具和活动,而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或者教学概念。事实上,世界各国大学的课程本土国际化实践可能都早于本土国际化理念的提出,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本土国际化理念的指导,课程本土国际化实践也往往进入误区。例如:仅仅想通过增加外语课程和开设有关国际问题的课程来实现课程国际化,认为通过选修课和只惠及一小部分学生的活动就可以实现课程本土国际化,或者把课程本土国际化狭隘地理解为某一门具体课程的国际化,而不是从整个课程体系出发来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等。

课程本土国际化是在本国校园内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课程国际化,旨在向学生传播国际和多元文化的知识、技能与观念[13]。实现课程本土国际化需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面向所有学生;二是统筹设计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三是不只是停留在书面的行政目标和教学概念,而是切实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国际化和跨文化能力有帮助的手段;四是注重学科差异性。

国际化课程主要被分为九類,包括:国际主题课程(如国际关系);用国际比较方法扩展传统主题范围的课程(如国际比较教育);国际专业教育课程(如国际商务管理);明确强调跨文化沟通交流,训练跨文化技能的外语或外语语言学课程;地区和区域性研究的跨学科课程;国际职业资格培训课程;联合或双学位课程;在国外修读由当地教师讲授的必修课程;以国际学生需求为本设计内容的课程[14],也包括当地文化团体或国际公司的客座讲座、国际合作院校的客座讲座、国际案例研究和实践、网络在线学习[15]。一个在本土校园搭建的国际化课程体系主要应该包括外语课程、国际主题课程、国际专业课程、地区和区域研究课程、网络在线学习国外课程以及普通课程中的国际化教学内容等。这样的国际化课程体系不仅由选修课组成,而且也包括必修课;不仅包括显性课程,而且也包括隐性课程。

我国大学课程本土国际化建设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特别注重国际化育人改革,国家和教育部出台的很多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国际化培养,并拨出大量经费支持大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但整体而言,国际合作育人导向的重心仍然是跨境学生流动。我们整理了近十年来国家和教育部出台的部分重要文件(见表1),尤其关注了文件中关于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提法以及与本土国际化、课程本土国际化相关的内容,发现在提到的具体措施中,本土国际化日益受到重视,但很少提及课程本土国际化。

近年来,大学层面也非常注重国际化育人。例如:北京大学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卓越人才作为重要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国际化育人为突破口进行课程建设,从2012 年秋季学期开始设立本科生非语言类的“外文平台课”,2015年起面向校际海外交换生和全校学生开设“中国系列”全英文授课公共课程并将其作为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借助外籍访问学者来北京大学访学的机会请其为本科生开设学科发展前沿课程[16]。北京工业大学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推进从“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化”到“国际化的北京工业大学”的转变升级,通过支持双语(全英文)课程、国际化教学项目、境外专家来校短期授课、网络课程、E-Learning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等方式进行国际化课程建设。行业特色大学,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尤其强调本科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全面实施“本土国际化”战略,构建起国际化特色专业群、国际化课程群[17]。但整体来说,我国大学仍未将本土国际化尤其是课程本土国际化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

基于课程本土国际化战略构建一流本科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质量22条”)提出要“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18]。对我国以“一流本科教育”为追求目标的大学来说,需要制定和实施课程本土国际化战略,以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满足“一流本科教育”的发展需求。

1.将实施课程本土国际化作为发展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战略

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离不开面向全体学生的本土国际化教育。只有将课程本土国际化作为发展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战略,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课程本土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才能真正举全校之力,统筹协调各方努力,发展一流本科教育。不得不说,我们当前将大学国际化的重点放在“跨境国际化”和人员跨境交流还是有失偏颇,尤其当将国际化作为一种育人手段时,大学国际化的重心须转向本土国际化,尤其是课程本土国际化。对于这一点,我国高等教育界亟须达成共识。2020年,我国大学正在启动“十四五”规划,加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出国留学需求受到抑制,也促使大家更加关注我国大学的教育质量问题。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课程本土国际化纳为大学发展战略,以此作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2. 梳理和分析本科课程的国际化特征,构建国际化的本科课程体系

课程本土国际化不是在已有的课程中添加几门选修课,或者增加几门双语或外语授课课程;它是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的大学发展战略,应是一流本科课程体系的整体特征,它要求我们运用课程本土国际化理念来检视一所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目标、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全部相关内容。最早提出“本土国际化”概念的瑞典马尔默大学将课程目标国际化、课程内容跨文化、学习资源跨国化和教学方法跨界化作为课程国际化的四个主要策略[19]。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先行者的经验,将大学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构建本土国际化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表1 近十年来国家和教育部文件中关于人才培养国际化/本土国际化/课程本土国际化的提法

门 文件名称及发文字号 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措施/

促进人才培养本土国际化的措施/

实施课程本土国际化的措施a;b

部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 18.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支持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参与高校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

27.优先支持卓越计划高校参与专业的学生国际合作交流,包括公派出国留学、进修、实习、交换学生等;优先支持卓越计划高校参与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到跨国公司研修;对具备条件的参与高校申请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二十五)支持中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继续实施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探索建立高校学生海外志愿服务机制。推动高校制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比例的阶段性目标。以实施海外名师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为牵引,引进一批国际公认的高水平专家学者和团队。在部分高校开展聘请外籍人员担任“学术院系主任”“学术校长”试点。推动高校结合实际提出聘用外籍教师比例的增长性目标。做好高校领导和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工作。支持高职学校开展跨国技术培训。支持高校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 (十三)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 支持高校教师参加国际化培训项目、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

(十一)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推动中外优质教育模式互学互鉴,以我为主创新联合办学体制机制,加大校际访问学者和学生交流互换力度。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选派优秀学生、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等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机构访学交流,积极推动优秀研究生公派留学,加大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荐高校优秀人才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国际期刊任职兼职。

精准引进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形成中外互鉴、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

积极参与、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研究和解决全球性、区域性重大问题,在更多前沿领域引领科学方向。

教育部等六部门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學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

〔2018〕8号) (六)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国内外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拔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汇聚全球优质资源,深化与世界顶尖大学的战略合作,吸引国际学术大师参与拔尖人才培养。拓展拔尖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研修实习、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提升国际文化理解能力。建设国际协同创新团队、打造学术共同体,为拔尖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研究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

教育部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 30.深化国际合作育人。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支持中外高校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推荐优秀学生到国际组织任职、实习,选拔高校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赴国外高水平机构访学交流,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教育部 等三部门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 7.深化工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质工程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全球就业能力。

注: a 表格中采用第三列表头所示三类字体格式(正体、斜体、下划线)来区分文件中提到的措施类别;b 只整理了文件中与人才培养国际化有关的内容。

3. 从实际出发,逐步规划和实施

对大学来说,课程本土国际化是一个大工程,真正实现起来困难重重,经费投入、语言问题、教师配合度、学习资源问题等,都会遇到很大挑战。因此,实施课程本土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实际出发,逐步规划和实施。坚持院校自身定位,关注学科差异,注重对以往相关经验教训的分析和总结,加大资金投入,激发教师参与热情,将师生跨境流动与课程本土国际化结合起来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等,都是值得尝试的策略。

4. 以教师国际化为核心,采取多种策略实现课程本土国际化

一流本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课程本土国际化战略的落实最终还要靠教师。要成功实施课程本土国际化战略,教师的国际素质和参与热情同样重要。大学应在人才招聘、引进和晋升时更加注重对教师国际化能力的评估评价,制定强有力的激励和保障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本土国际化建设,通过国际化能力培训持续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育人能力。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增强国际化行政力量以及教材建设、在线教育资源建设等,确保师生能够享受全方位的本土国际化教育服务。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国家一般课题“中国特色大学治理准则研究”(项目编号:BIA180201)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建华,王洪才,马陆亭,等.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重建(笔会)[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6(4):1-23.

[2] 黄福涛.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8):1-9.

[3] 李言荣.对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9(9):4-6.

[4]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08) [2020-05-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5]NILSSON B.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Theory and Praxis[R]. Maastricht: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AIE Forum), 1999:12.

[6]CROWTHER P,JORIS M,OTTEN M,et al.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 A Position Paper[M]. Amsterdam: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0:6.

[7] 菲利普·阿特巴赫,姜川,陈廷柱. 全球化与国际化[J]. 高等教育研究,2010,31(2):12-18.

[8]简·奈特. 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 刘东风, 陈巧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7.

[9] KNOWLES A 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 [M].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ublishers, 1977: 2293-2295.

[10]經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高等教育国际化[R]. 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革新中心, 1996: 7-8.

[11]LEASK B. Using formal and informal curricula to improve interactions between home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9, 13(2): 205-221.

[12]TEICHLER U. The Changing Debate on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 2004, 48(1):5-26.

[13]杨心,冯美妍.美国杰弗逊学院课程本土国际化策略及启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8(2):71-75,85.

[14]VAN DER WENDE  M.Internationalizing the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on a OECD/CERI study[J].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1996,2(2): 186-195.

[15]BEELEN J , JONES E. Redefin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M].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5: 59-72.

[16]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8-2019学年)[EB/OL]. (2019-09)[2020-05-27].http://www.dean.pku.edu.cn/web/openinfo.php.

[17]施建军, 王丽娟, 韩淑伟. 实施“本土国际化”战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精英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 (5):19-22.

[18]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 (2019-10-08)[2020-05-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19]杨心. 瑞典马尔默大学课程国际化策略探析[J]. 世界教育信息, 2014, 27(9):25-28.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