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
随着6月到来,中高考临近,学生压力陡然增大。很多学校的班主任、心理老师齐上阵,为学生舒缓压力。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学校育人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占17.2%,重度抑郁为7.4%。
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如何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如何帮助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这些都是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成长。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有一门特殊的课—果果课堂。小果果是一个小动物,围绕着它和主人及朋友发生了一些故事,主要是小伙伴之间怎么交往,如果情绪不好,怎么表达,怎么向别人求助。
“孩子们在课堂上还会讨论实际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类似的事情,并且讨论怎么去做。”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心理教师慈建芳说。
她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果果课程其实是针对小学生的情绪、社会交往能力展开的一系列体验课程,包含情绪、沟通、友谊、解决问题、面对变化、笑迎未来六大板块,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比如,在孩子的情绪方面,果果课堂提出一个黄金法则,一是让自己感觉好受些,二是不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
学生们轻松做课外游戏。
学生们轻松做课外游戏。
一年级的孩子年纪还小,听不懂大道理,但是爱听故事。学校一年级团队和课程部联合开设了小果果广播,隔周定时给孩子们讲小果果这一段时间发生的故事,
“孩子们都觉得真的有果果这个小伙伴,陪着他们一起度过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慈建芳说。
北京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课,相对于其他学科课程,心理课堂尤其注重体验。定格画面、内心独白……这是北京京源学校心理课堂上常见的一幕。北京京源学校心理教师何虹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
比如亲子关系的主题,她会让学生分别扮演父母、孩子的角色,在进行情节的描述后,学生开始表演,演到某一个位置就定格,这时拍谁的肩膀,谁就开始用角色的语言来说话,表达角色内心的感受。
“这样他们更能体会角色里每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变化,理解对方和自己的情绪感受,以及深层次的渴望。然后学会如何去表达,如何在平静的交流中让对方了解我需要什么。”何虹说。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心理教师张二羚发现,学生都喜欢体验性的活动,或者拓展训练类的活动,这会让他们放松。学校的心理课主要根据选课学生的需要,围绕一些主题进行,比如人际交往、学业压力、亲子沟通、时间管理等。“这个学期的主题是幸福,探讨怎样获得幸福,如何拥有一双发现幸福的眼睛。”
除了心理课之外,有的学校会开展一些心理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普及心理知识,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开展了心理能量加油站的活动,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主题活动参加。比如,挫折管理,曼陀罗绘画体验、团体舞动减压……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这学期开始开展“心有所属”的活动。“这个活动是由学生自己策划,心理教师、班主任幫着学生们一起组织,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苏曲光介绍。比如,有一个游戏是“箱子里的秘密”,参与的学生将手伸进恐怖箱30秒,猜猜箱子里是什么。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索发现自己的情绪,并且学会正确面对和处理情绪。
5月20日,北京市海淀区2021年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启动,据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德育与心理中心主任王瑞介绍,这是往年‘心理周活动的升级,希望通过区校联动,整合资源,带动学校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心理环境。在这个月内,海淀区各学校将开一系列心理讲座,一次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心理班会,一次校园心理减压活动,一次心理问题研讨活动,一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我变得愿意去鼓励别人,愿意把赞许表达出来,也学习到小组成员的许多优点。”上大学之后,回想自己的高中生活时,雎佳芮印象最深的是学习小组。
她是北京四中2020届毕业生,经历了疫情之下的高考。在居家复习的日子里,班级学习小组成员的相互陪伴和鼓励极大地缓解了她的焦虑。
这个学习小组是班主任高杰设计的,开始只是想解决班级的融合问题,却发现让一群人一起学习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但能提高学习成绩,还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习小组会开展一些主题活动,比如,暖冬、成长为人、家国、责任……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是“夸”。夸组员,夸老师,夸校工……而且这种夸不是简单的点赞结果,而是在赞的同时陈述事实,促进学生对过程和行为的关注。“大鹏太强了,还去帮了6班调电脑!”“校工师傅们太敬业了,这么早就开着小车清扫操场!”……这些都是学生们夸过的“生活中的美好”。
高杰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这是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导孩子看见别人,也被别人认可,培养积极的情绪。
学习小组一般4到8人,同组的学生座位相隔不远,交流方便。“三五好友,对于学生来说太重要了,会让他们走得更远。”高杰说。
“通过小组活动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感悟,还有组员们自发的交流,我得以在高三这段压抑的、孤独感爆棚的时期抒发自己,感受与‘战友们相互扶持的温暖和归属感。”一位毕业生回忆起“学习小组”的时候感叹。
“小组成员各有长处,各有项目,他们约定一起去学习和讨论,或者一起完成一个任务。这种小团体的方式,对于解决学生心理上、学习上、人际上的困难还是挺有效的。”北京四中心理教研组组长孙晓峰表示。如今这个经验在北京四中推广,很多班级都成立了学习小组。
在学校的心理活动中,同伴的力量越来越受重视。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成立了心理学社,成员都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这个学社会在每个班选一个学生当心理委员,并定期给他们进行一些培训。当发现班上有情绪不好或者人际关系不好的同学时,心理委员就会去跟他们交流,安慰他们。“有时候仅仅是简单的倾听,就会让对方情绪得到释放,而且很多话老师说不合适,但同龄人能说。”苏曲光说。
大部分学生在学校的心理课、心理活动中能解决心理遇到的问题,但还是有些学生需要求助于专职的心理老师。很多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可以预约心理老师进行咨询。但尴尬的是,因为担心被打上“心理有问题”的标签,有些学生并不乐意去心理咨询室。
“这位同学,听说你最近进步很大,奖励你到我们的游戏室玩。”这是慈建芳向学生发出的邀约。她所说的游戏室,其实就是一个心理咨询室。
名字一改,化解了很多尴尬。慈建芳在游戏室里让学生玩沙盘,表演戏剧,做游戏……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甩掉那些让他们担心的东西,轻松地离开。
她记得曾经有个五年级的学生,因为考试考了90多分号啕大哭,反复地说为什么只考这么点分,他认为只有考到95分才算好。“到了高年级,考95分已经不再那么容易,但是孩子不能接受。”慈建芳说。引导之后,她发现,是孩子的妈妈一直强调95分才是一个好孩子的基本线。
慈建芳配合语文老师通過试卷分析,告诉学生哪些分数本来是可以得到的,稳定了他的情绪。但她也知道,问题的根子不在这里,高标准、低支持的家庭是孩子情绪失控的重要原因,必须联合家长,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有些孩子的问题可能一次咨询解决不了,需要多次咨询,慈建芳总是让孩子觉得,每去一次都是一种奖励。
也是因为学生可能对“心理中心”会有些抗拒,北京京源学校将学校的心理中心命名为“学生发展促进中心”,定位是为学生全全方位成长提供支持和服务。
但不管叫什么名字,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老师对那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意义重大。“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难受了可以找谁。”张二羚说。
她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学校建立了三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其中有一个有效措施是给高风险的学生留下心理老师的联系方式,随时可以向老师求助。一个电话,一次咨询,很有可能将学生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但是心理教师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面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只能建议转介,让学生到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