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华
春暖花开的季节,河北省邢台市七里河、泜河、滏阳河、园博园等处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各种鸟类成群盘旋,叫声此起彼伏,很是壮观,其中甚至不乏白秋沙鸭(熊猫鸭)、震旦鸦雀、黑鹳等珍稀鸟类。“这都要归功于我们市这些年铁腕治污、严格执法,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地带着孩子前往七里河看鸟的王娜对邢台的环境改善深有体会。
拥有700多万常住人口的邢台,曾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钢铁、煤炭、水泥等产业集聚,也是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2013年一年空气质量仅有38天达到国家标准,PM2.5年均浓度在全国168个重点监测城市排名中更是常年倒数。
长期戴着空气污染“黑帽子”的邢台,近年来大气污染治理进步迅速,尤其是2020年以来,以PM2.5“退倒十”为年度目标,当地把工业企业管控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发力点”,谋划了产业结构优化、工业企业提标改造等九大攻坚战,紧盯重点,深度治理,精准施策,助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取得明显成效。“今年1至3月,邢台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79,退出全国后二十名,PM2.5改善幅度位列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七、河北省第一。根据生态环境部通报,邢台市2020—2021年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下降率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排名第一。”4月29日,在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河北省2021年一季度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上,邢台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徐怀亮向公众通报了这一好消息。
邢台环境的改善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国各地上下同心,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狠抓责任落实,全面完成各项治理任务,超额实现“十三五”提出的总体目标和量化指标,《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
2021年4~5月,《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2021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进行了调查。“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脱胎于“中国生态小康指数”,紧随时代发展客观情况和发展趋势,经更新完善而形成,主要从公众对周边环境状况评价,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评价,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执行和效率认同度,环保意识与参与程度的自评,生态环境保护前景预期等五个方面进行衡量。经过对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21年度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为67.3分。其中,對周边环境状况评价,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评价,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执行和效率认同度,环保意识与参与程度的自评,生态环境保护前景预期指数分别为63.6分、68.7分、67.1分、67.4分和75.1分。
蓝天保卫战虽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仍任重道远。“2021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调查显示,面对“您认为一个宜居的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应该包括哪些因素”一题,91.2%的受访者选择了“新鲜的空气”,得票率比排在第二位的“优美的城市景观”和排在第三位的“充足的绿地和公园”分别高出了18.2个百分点和29.7个百分点。
而在“严重威胁公众的污染种类排行榜”中,“空气污染”蝉联榜首,59.8%的受访者表示正在受到空气污染的威胁。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做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意义重大。“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列为有关生态环境治理与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任务之一。
“我国严格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让空气质量改善非常明显。”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平高度认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果,但他认为,目前我国实行的超低颗粒物排放标准只针对可过滤颗粒物(尘),而没有将粒径小、同为雾霾重要成因的可凝结颗粒物(CPM)纳入监测和监管对象,同时对工业过程中的氨气排放问题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银燕对我国近10年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果同样给予了肯定。他分析认为,随着蓝天保卫战的圆满收官,全国大气污染治理已从全面减排阶段转向重点减排、有效减排和精准减排阶段。现阶段,大气污染治理出现了两个新问题:一是减排的成本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随着生产设备的更新、能源转化的完成、先进环保技术的普及,结构性减排短期内将出现瓶颈。二是随着大部分区域从超重污染转向中度和轻度污染,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气象气候的差异将成为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重要因素,空气质量分区分类治理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在他看来,大气防治策略的区域分化已成定局,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分区设定大气污染物排放警戒线。
此外,“按下PM2.5浮起臭氧”的问题也已引发广泛关注。晴空万里,没有雾霾,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却依然显示污染。究其原因,是臭氧在“作怪”。近年来,我国臭氧污染呈加剧态势,已成为继PM2.5之后又一制约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污染物,而日照强、云量少、风力弱的夏季更是臭氧污染的高发高峰期。“2021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调查显示,超四成受访者对臭氧污染表示了担忧。
让人们感到担忧的还不只是大气污染。“2021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在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中,“物种加速灭绝”位列第二,仅次于“全球变暖”(71.2%),48.3%的受访者对此表示担忧。
2020年,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新研究中,由瑞典哥德堡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贝叶斯模型试图从统计学上对物种灭绝问题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在过去12.6万年(从晚更新世开始)至少有351种哺乳动物灭绝,然而,其中大约80种动物实际上是在自公元1500年以来的这最近500年内灭绝的。基于这项新的计算,研究团队称,现在的物种灭绝速率是晚更新世初期的1700倍左右。更让人担忧的是,当研究团队模拟未来的情况时,他们预计到本世纪末将有另外558种物种灭绝,到那时的动物灭绝速度可能比晚更新世初期快30000倍。他们警示,“到2100年,我们预测全世界所有地区都会经历第二波动物灭绝潮。”
无独有偶,2020年6月16日,《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也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主要内容是,近几十年来,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加快,并且已经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
警钟并非首次敲响。联合国早在2019年发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报告》显示,当前,在全世界800万个物种中,逾100万个正濒临灭绝。灭绝速度至少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值高出数十到数百倍。
生物多样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专家曾以物种拥有数目及其特有程度为评定标准,对全球12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进行排序,中国排在第8位。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我国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发布并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开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系列活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四川、黑龙江等20多个地方政府先后发布了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并将其作为推动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和行动落实的协调机制,参与地方和部门的重要决策与部署,有力推动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近日受邀代表COP15东道国和候任主席国以及生态环境部在COP15科学论坛开幕式上视频致辞时表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着地球家园的未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引发国际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我们必须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人类与生物、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碧水蓝天成就幸福生活。守护青山绿水,留住蓝天白云,人人有责。“你愿意为环境保护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与环保相违背的生活方式吗?”在“2021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调查中,面对这个问题,近九成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47.2%的人表示“比较愿意”,38.6%的人表示“非常愿意”,9.5%的人表示“一般,比较勉强”,也有极少数(4.7%)受访者表示“不太愿意”或“非常不愿意”。
在本年度“公众最‘拥护的十大低碳行为”排行榜上,居于首位的是“随手关灯”,位列第二的是“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排名第三的是“出行首选公交”,“旧物再用”“少买不必要的衣服”“选用推行绿色包装的快递物流企业”分列第四至第六位,位列第七至十位的依次是 “选用可再生材料制品” “一水多用”“少用塑料袋”“住酒店时自带牙具、毛巾等用品”。
延续“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惯例,“2021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调查请受访者再次评选出了我国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七大難题,排在第一位的是“企业只顾自己经济利益,缺乏社会责任”(45.8%),排在第二位的是“地方政府存在利益驱动,执行不力”(44.1%),排在第三位的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重型化的工业企业比例过大”(37.6%)。分列第四至第七位的依次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还存在”(28.0%)、“公众环保意识不足”(25.3%)、“缺乏相关的法规和机制”(17.9%)、“环保部门权力有限”(12.2%)。
由此可见,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依然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