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党史题材电视剧成功的“韵外之致”

2021-06-16 20:40苏婷
走向世界 2021年20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艺术形象意蕴

苏婷

用“韻外之致”这么不接地气的论文语言形容一部电视剧,通常是不必要的。广义上讲,艺术的审美从低到高分为语言、形象和意蕴,电视剧艺术作为长期处在时间艺术鄙视链底部的通俗艺术形式,对艺术的“追求”大多停留在语言和形象的层次,意蕴的产生,是从偶然的事件中展现必然的规律,是从个别的艺术形象中蕴藏着人性之普遍,追求收视率需要这样高层次的“质变”吗?显然很多电视剧制作者不愿意背负“意蕴”的包袱,审美上过分极致的要求成本高昂,从而推高市场风险。年轻观众难道不是三观跟着五官走,一张俊脸抠抠图就行了,刷剧拉着1.5的倍速看不到结尾就换新剧,谁有空管你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在这样的创作生态中,《觉醒年代》的横空出世是一个响亮的回答,电视剧可以也应该实现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一部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可以通过精湛的影视视听语言,塑造丰满真实的艺术形象,推开电视剧艺术的意蕴大门。很多观众对剧中名场面津津乐道,青年毛泽东一出场就在饿殍遍地的长沙街头逆人流飞奔,鲁迅在一群吃人血馒头的麻木国人中痛苦求索,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在陶然亭雪中对饮听琴,畅叙《新青年》未来,等等。这些桥段无一不是从艺术语言到艺术形象都呈现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审美意蕴,揭示出民国时期文化界大师云集,青年学生开始觉醒,老百姓人不像人、民不聊生并存的社会现实,直抵中国即将发生历史巨变的逻辑必然性。导演张永新说:千万不要低估了年轻人的审美。该剧从民国风情的全面还原,人物细节的刻画,到对历史人物具有当代视角和人文关怀的艺术重现,得到了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和充分肯定。通过电视剧的普及化传播,让1915到1921这段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关键节点和革命先驱群像为人熟知,让“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样的结论从教科书走到观众心里,让“读党史”成为很多网友发自内心的诉求。

《觉醒年代》无疑是我国未来几年电视剧创作灯塔式的作品。对于主旋律电视剧来说,该剧是强心针,“主旋律”不是市场不给力的原罪,关键要在电视剧艺术上执着追求,堂堂正正地说出人性的正义和美好,这同样是观众内心的企盼;对于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来说,该剧是指明灯,年轻人非常渴望了解我党老一辈革命家所走过的峥嵘岁月,大家无感的是教条和口号,厌恶的是假大空的故事讲述,嘲笑的是创作者的无知和自以为是,接纳的是真实、生动的个体成长,欢迎的是对历史具有时代性的艺术呈现,期待的是通过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影视艺术精品走近真实历史的深处。

对于广大影视艺术从业者来说,《觉醒年代》是当头一棒,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影视作品?创作者应该扛起怎样的社会责任?一部讲述中共早期党史的长篇电视剧,为了展现革命先驱爱国救国的勇气和力量,为了展现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思想流变,主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从2018年奋斗到2021年,既真实又艺术地还原了准备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历程,不靠流量明星,不炒CP,不买热搜,照样实现了美誉度和收视率的双丰收。《觉醒年代》成功的“韵外之致”,或许就是告诉“很多人”,究竟是这个时代浮躁、虚荣、浅薄,还是你眼中的浮躁、虚荣、浅薄遮蔽了这个时代的光。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艺术形象意蕴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浅谈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关系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