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民
李长东
尤家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球在“抗疫”的同时也促使人类更加关注自身健康问题。特别是老年群体由于自身免疫功能降低,其染病率、致死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群体[1]。老年群体休闲时间充裕但运动能力有限,环境优良、就近运动是其必要需求。有研究表明,老年群体是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特别是在早、晚时段,老年群体占公园人流比例最大,并且更加倾向于选择公园、绿地进行锻炼[2-3]。因此,分布于公园、绿地的非专业运动场地深受老年群体的喜爱,但也存在“代际冲突”“空间占用”等现象。可见,运动环境如果不能适应老年群体的运动需求,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中国学术界对适应老年群体环境的关注始于20世纪末[4-6],近年来的研究总结了适老环境的特征要素主要集中在环境安全、用地铺装[7]、卫生状况[8]、用地规模和健身设施[9]等方面;分析方法多采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SEM)等。现有研究注重环境供给要素的重要性排序,但少有研究强调对老年群体需求类型的识别,以及景观要素与空间要素对老年群体运动需求的影响,特别是对不同需求类型的影响,未能明确哪些环境要素是老年群体运动必需的,哪些是重要但不必需的,并缺乏以需求类型为基础,定量评价运动环境状况的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专家问询和现场调研,获取适老运动环境特征要素和评价数据,通过建立Kano模型和“满意-不满意”(Better-Worse)对应属性分析法,数据化解释公园各环境要素对老年群体运动需求产生的影响,并为城市公园运动环境适老性的识别和规划,提供一种定量化聚类评价方法。
Kano分析模型,是一种使用者对产品满意度的分析模型,近年来亦有研究者将其用于城市或公园建成环境的满意度分析[10-12]。其分析路径是将使用者需求分为5种类型,通过四象限坐标轴揭示使用者满意程度与5种不同需求类型的关系(图1),以此更精确、更客观地识别不同需求类型的使用者对建成环境的满意度,以弥补因子分析或多元回归分析重点指向重要性排序而缺失对需求层次性识别的缺陷。Kano模型提出了5种需求类型,即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无所谓型需求和反向型需求,每种类型的具体内涵如表1所示。
图1 Kano模型
表1 Kano模型分类标准及内涵说明
本研究将Kano模型应用于老年群体对公园运动环境的需求分析中,评价老年群体对于公园运动环境要素的需求聚类特点,帮助识别老年群体对于各运动要素的需求程度,分析能适应老年群体运动需求的关键要素,为其在未来的规划和改造提供研究支撑。
就公园适老运动环境研究要素来看,主要由老年群体、运动设施和公园环境三者构成。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群体运动的空间需求具有较高的收敛性和集中性特点[3]。还有学者针对老年群体运动空间需求的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理论支撑[13],老年群体选择运动空间的心理倾向和行为特征[14],老年群体对不同体育设施的参与度,以及老年体育空间的精准化、个性化发展趋势[15]进行了研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筛选提取出的子要素,将其按关键词整理并进行同义词合并,拟定景观要素若干、空间要素若干的初步调查要素集合。邀请重庆大学5位人居环境、风景园林、老年群体研究领域方面的专家和10位在校博士、硕士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初拟的各要素集合的评判,以及是否还有遗漏要素。最终在综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并融合多位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将老年群体的运动类型按空间的流动特征分为流动型和停留型两大类[16-17],停留型又可按运动人数特征分为聚集型[18]和个体型[19]2类,共计3种运动类型(表2)。按照服务功能的不同,将运动环境的特征要素归纳为景观要素和空间要素。其中,景观要素以老年群体对公园景观的好感度为原则[16],归纳出吸引力[20-21]、亲近性[22-23]、特色性[24]、舒适性[25-26]、多样性[27]、连续性[28]共6项指标;空间要素以适老服务功能为原则[29],提出安全性[30]、足够性[9]、服务性[31]、专属性[32]、可达性[33-35]、融合性[36]、均等性[37-39]、分界性[40]、养护性[41]共9项指标(表3)。
表2 城市公园老年群体运动类型
表3 城市公园老年群体运动环境特征及内涵
问卷采用矩阵形式,调查被访者对城市公园适老运动环境的相关需求。运动环境的每一个属性都有具备、不具备2个对立的问题,每个问题有喜欢、必须具备、无所谓、可以接受、不喜欢5个选项。
Kano模型对每一组配对选项进行归类,将适老运动环境需求类型分为五大类:A代表兴奋型需求(attractive quality);O代表期望型需求(one-dimensional quality);M代表基本型需求(must-be quality);I代表无所谓型需求(indifferent quality),R代表反向型需求(reverse quality),即使用者没有此需求,提供后反而引起不适;在5类需求之外,Q代表可疑结果。为了确保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剔除在同一个问题中全选“很喜欢”或“不喜欢”的问卷,因为这2个选择互相矛盾。
调查区域为重庆市沙坪公园、平顶山公园、鸿恩寺公园、龙头寺公园和彩云湖公园。5个公园均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均为认知度高的区级综合性公园,周边居住小区发展成熟,是笔者所在研究团队长期跟踪调研的基地。公园内常年老年群体活动较多,近年来更开展了丰富的老年体育活动,满足多种变量条件,适合找寻本文研究样本(表4)。
表4 调研公园基本信息
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针对60岁以上老年群体进行调查,调研时间为2020年5月底—6月初,时段为19:00—22:00。每个公园发放问卷90份,其中每种运动环境30份,5个公园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50份。被访者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60~70岁占40%,71~80岁占35%,81~90岁占24%,91岁及以上占0.8%。根据Kano模型属性对照表(表5)将被访者选项输入SPSS 22.0进行统计。针对每项要素,将问卷统计结果中数量最多的作为该项的需求属性。
表5 Kano模型属性对照
Better-Worse分析法是用来对同级属性进行优先级排序的方法。如果有几种运动环境特性都属于期望型需求,就需要再利用Better-Worse模型进行排序。Better值为正数,代表若提供某种功能属性,老年群体满意度会提升,数值越大,对满意度提升的影响越强,上升越快;Worse值为负数,代表若不提供某种功能属性,老年群体满意度会降低,负值越大,对满意度降低的影响越强,下降越快。Better-Worse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拥有或增加后的满意数值(Better)=(兴奋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基本型需求+无所谓型需求);
没有或取消后的不满意数值(Worse)=-(期望型需求+基本型需求)/(兴奋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基本型需求+无所谓型需求)
该聚类分析法可结合前文需求模式形成Better-Worse坐标体系。第一象限为兴奋型需求(A);第二象限为无所谓型需求(I),第三象限为基础型需求(M),第四象限为期望型需求(O)(图2)。
图2 Kano模型坐标解释体系
整理问卷结果,可得各特征因素的频率分布与Better-Worse系数。将频率数据进行精度检验并运用K均值聚类法的ANOVA进行有效度检测(图3)。检测结果显示,ANOVA 4个变量的Sig值均小于0.05,说明4个变量在聚类分析中都呈现了显著的类型差异。
图3 聚类模型精度检验图
表6为流动型运动环境要素频率与Better-Worse系数,以此形式统计3种运动环境的Better-Worse系数(表7)。特征因素定性方面,得分最高的属性即确定为特征属性;定量数据由表格后2列的Better-Worse系数体现,即研究属性之间的数量比值关系,并以此作为要素相关性排列依据。
表6 流动型运动环境要素频率与Better-Worse系数
通过聚类对比分析发现,3种运动环境的基础型需求相似度最高,其中安全性、舒适性、均等性、养护性4项需求完全相同,说明这是老年群体最看重的4项需求;无所谓型需求相似度次之,有2项需求完全相同,证明老年群体在运动时对景观的多样性和连续性需求不显著;兴奋型需求差异较大,说明在不同运动环境中对景观的可能性需求差异明显,也证明老年群体对个性化的景观需求日益增加;期望型需求差异最大,证明老年群体在进行不同类型运动时希望拥有多样化的景观体验,而目前的规划设计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表8)。
表8 3种运动环境与4种需求聚类的综合对比分析
4.1.1 流动型运动环境聚类分析
聚类结果显示(图4),兴奋型(A)要素有景观特色性和空间服务性,说明公园中有专门的流动型体育设施或运动沿途有特色景观是超出老年群体预期的惊喜;无所谓型(I)要素有景观多样性和连续性,说明在流动型运动中,老年群体的景观需求与运动本身关系更加密切;基础型(M)要素有景观舒适性和空间安全性、专属性、均等性、养护性,这些要素与运动的安全、权利、品质密切相关,是老年群体运动的基本要求,与研究理论依据相符;期望型(O)要素有景观吸引力、亲近性和空间足够性、可达性、融合性、分界性,说明景观的品质和空间权利的明确是老年群体希望被满足的需求,也从侧面反映了公园流动型运动环境中的“代际冲突”现象较为突出。
图4 流动型运动环境要素点分布
4.1.2 聚集型运动环境聚类分析
聚类结果显示(图5),兴奋型(A)要素有景观吸引力、亲近性、特色性和空间服务性,与流动型运动环境相比增加了景观吸引力和亲近性,说明好的景观品质对聚集型运动的老年群体是意外之喜;无所谓型(I)要素有景观多样性、连续性和空间融合性,说明在运动环境中老年群体对景观和空间的专业化识别并不敏感;基础型(M)要素有景观舒适性和空间安全性、专属性、均等性、养护性,这类要素与流动型运动环境一样,说明老年群体在聚集型运动中的环境需求也与运动的安全、权利、品质密切相关;期望型(O)要素有空间足够性、可达性和分界性,同样是更希望有明确的空间权利,说明在聚集型环境中也存在“冲突”现象。实地调查发现,聚集型运动环境受不同年龄人群活动的干扰最多,所以尽管几个公园中这类运动空间数量较多,但老年群体的使用并不充分。
图5 聚集型运动环境要素点分布
4.1.3 个体型运动环境聚类分析
聚类结果显示(图6),兴奋型(A)要素有景观特色性和空间服务性、专属性,与前2类环境相比少了对景观品质的需求,多了专属性需求,证明个体型运动对专属空间的需求是非常看重但又难以满足的;无所谓型(I)要素有景观多样性、连续性和空间融合性,与前2类一样,对专业化的景观要素需求并不强烈;基础型(M)要素有景观舒适性和空间安全性、均等性、分界性、养护性、均等性,与前2类不同的是专属性变为了兴奋型要素,说明个体运动的老年群体更在意空间权利的平均,与老年群体运动的心理倾向研究结果相符;期望型(O)要素有景观吸引力、亲近性和空间足够性、可达性,与前2类不同是增加了对景观品质的需求,说明老年群体个体运动时除了在意应有的空间权利,更希望融入良好的景观环境。
图6 个体型运动环境要素点分布
4.2.1 优先提升基础型需求
依据聚类结果,判断运动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均等性和养护性是老年群体的基本型需求,是必须满足的需求,因此须优先提升运动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均等性和养护性。有研究发现,老年群体选择运动空间的心理倾向受安全、健康、特色等要素影响[14],老年群体运动的空间需求具有较高的收敛性特点[3],因此应提供安全的人行跑道或步道,使用防滑铺装,减少林地比例,营造无遮挡、开放的运动环境等,为老年群体创造安全、健康的运动环境。针对不同运动环境,优先提升流动型环境和聚集型环境的运动环境专属性,以及个体运动环境的分界性。
在景观规划中应首要满足基础型需求,并提升这类需求的景观品质,将防滑、防冲撞、视线通透、色彩简洁明快[42]、环境无封闭遮挡,以及划定专用功能区域作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4.2.2 持续改善期望型需求
依据聚类结果,判断运动环境的足够性和可达性是老年群体的期望型需求,如果满足相应需求,满意度会大幅提升,反之则会降低。调研结果与诸多研究结论相符,表明足够的运动空间和满足老年群体习惯的出行距离能够增加老年群体的运动积极性[8-9],所以需要持续提升运动环境的足够性和可达性,提供充足的运动设施,合理设计空间关系与流线关系。同时分别持续提升流动型运动环境的景观吸引力、亲近性和空间融合性与分界性,聚集型运动环境的空间分界性,以及个体运动环境的景观吸引力和亲近性。有研究证明,清晰的空间功能划分和良好的景观环境能够增加老年群体户外运动的时间[20]。
在景观规划中应尽可能满足期望型需求,增加适合老年群体运动的空间数量,并与公园出入口形成合理、便捷的流线关系,突出运动空间的功能性,并通过具有亲近性特点的景观设计吸引老年群体前往锻炼。
4.2.3 尽力满足兴奋型需求
依据聚类结果,判断所有运动环境的景观特色性和空间服务性均是老年群体的兴奋型需求,如果满足将极大提升满意度。有研究表明,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景观更加受到老年群体的喜爱[13]。因此应尽力满足运动环境的景观特色性和空间服务性,提高景观的地域、文化或艺术特色,增加休息、换洗、卫生等服务空间。同时尽力满足聚集型运动环境的景观吸引力、亲近性,以及个体运动环境的场地专属性,如阮云龙等提出老年运动空间具有精准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是提高老年群体对体育参与度的有效途径[14]。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重点挖掘地方景观特色,结合大众审美设计兴奋型景观,拓展小众、个性的体育运动空间,并在公园中规划体育器材、换洗、康复、医疗等运动服务设施。
4.2.4 综合协调无所谓型需求要素
针对景观的多样性和连续性要素,3种运动人群中的大多数都选择了“无所谓”,说明当老年群体注意力完全投入运动之时,其对景观多样性、连续性的需求并不高,聚集型和个体型运动环境对空间融合性的需求也不高。因此应从综合协调公园的整体环境营造入手予以改进。
对城市公园适老运动环境进行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老年群体持续获得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研究论证了公园适老运动环境对老年群体参加体育锻炼具有促进作用,并针对不同运动环境提出了景观设计改进意见。从3种运动环境的聚类分析结果来看,老年群体最关注运动环境的舒适性、安全性、均等性和养护性;最期望运动环境具有足够性、可达性和分界性;最不关心运动环境的景观多样性和连续性。在3种运动环境类型的规划中,应优先提升基础型需求,持续改善期望型需求,尽力满足兴奋型需求。因调研范围和主观因素所限,评价模型的客观性、完整性有待加强,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