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平,马延斌,魏延宏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a.教务处;b.机械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60)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其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双高计划”的基本原则。《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要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要建设具有英才培养、创新创业功能,体现学校特色的产教融合平台,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1]。 “校中厂”兼具生产性和教学性,既是生产工厂,也是教学工厂[2]。依托“校中厂”推进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造特色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工厂(以下简称“实习工厂”)始建于1956年,与建校同部属、同规划,位于学校校园内,是典型的“校中厂”。该厂对外承接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加工制造等业务;对内承担实训教学任务。学校以“校中厂”为平台,以“产品开发”为载体,教师、技术员、技术工人、学生共同参与其中,产教深度融合,在实训教学项目开发、双师素质提升,技能大赛训练等方面成效显著。
“校中厂”是高职院校很值得研究与尝试的一种产学合作模式,可以降低实训、教学成本,如师生在途的时间与体力成本、交通餐饮的货币与物力成本等;便于学校掌控实训、教学过程,就近给予学生更为客观合理的学业评价,并能够降低学生外出实训带来的安全隐患[3]。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在“校中厂”(即教学工厂理念[4])基础上,研究并形成了“产品开发引领”装备制造类专业(包含学校开设的数控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懂设计、精工艺、通操作、会加工、能创新”,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提出了“车间即课堂、生产任务即实训项目,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教师即技术员,学生即技术工人,产品质量即课程成绩”教学理念,以“对着设备讲原理、通过生产练技能、生产过程育素质、课内课外促创新”为基本要求,将实习工厂承接的长期稳定生产的机械产品教学化处理为教学任务,形成“教学中有生产、生产中有教学”的新局面。产品开发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做设计、编工艺,培养技术;技术工人带领学生搞生产、制产品,培养技能;以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教学质量,产教融合项目的具体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按企业真实产品开发工作过程选择载体,按照工作过程的基本步骤设计开发课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特点、学情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努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合理的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引领,导入技能点与知识点,以知识点支撑技能,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掌握专业技术技能。
图1 “产教融合”项目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流程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普遍十分注重“技能”培养,并纷纷建构了“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在能力本位的课程建构与实施中,尽管从理论上讲大家可能都知道能力的丰富内涵,但在具体课程设计和实际的教学中则往往把能力简单地理解为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把能力本位窄化为技能本位,这就严重地削弱了这类课程的功能和课程实施的效果[4]。在能力培养上,重视实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行为能力,忽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创新能力; 重视专业能力的训练,忽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 重视具体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岗位变化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5]。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校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从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打破原学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设置,按照人才培养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将全部课程分为四个模块,职业素质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岗位能力模块、职业拓展模块,以突出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为重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采用,采用 “逆向设计”法,将机械产品开发过程及职业岗位要求,引入课程体系构建中,按照产品开发中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确定学习内容,概括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据此设置课程。具体做法为:(1)对行业企业机械产品开发流程展开调研;(2)分析产品开发任务(岗位)及能力要求;(3)确定产品开发必须的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能力框架;(4)确定核心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整合与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等;(5)将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和系统化设计,构建出针对性强、能力主线清晰、课程进程与产品开发流程高度统一的课程体系。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充分论证,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创新组织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逆向设计的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
借鉴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成功经验[6],学校提出“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优化整合、强化功能、创新机制;以产养教、以教促产、产教科并举”的建设思路。“布局不合理,职业文化不突出,设备不先进、技能培养不全面、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运行成本高”等问题是当前中西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此学校充分调研企业生产车间布局、功能区划分、职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以“生产性、职业性、先进性、实用性”为原则,按照“教、学、做”一体化需要,提出了以学习领域与职业领域双向确定实验实训基地的设置、功能划分、布局安排、实训项目、管理运行等为一体的建设方法。一方面,场地布置、设备配置、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尽可能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充分考虑教学需求,在实训基地配套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多媒体教学设施生产车间布局,将企业文化、职场氛围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先后扩建升级了机加工实训基地、数控加工实训基地、化工装备实训基地、焊接技术实训基地,各类设备价值3000多万元。为解决实训基地“运行成本高、只投入不产出、只输血不造血”等突出问题,对 “产品开发”潜在价值进行充分挖掘,盘活存量资源,以“产品开发”作为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服务、双师素质培训等活动载体,激活实训基地“造血功能”,有效解决了实训耗材、运行经费、教师培训经费来源问题,降低了学校办学成本,实现“以产养教”。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行业发展趋势和产品开发需要,引入激光打标机、三坐标测量仪、焊接机器人、激光焊、3D打印机、智能产线等机械制造领域先进设备,为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奠定基础。
在制度保障方面,引入企业车间管理制度、岗位管理制度、作业流程、6S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结合学院有关管理制度,先后制定《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耗材管理制度》《实训基地设备、仪器运行记录》《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学生实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完整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已建成了集教学、产品开发、技能鉴定、社会培训为一体多功能、现代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制度健全、管理科学、运行规范,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硬件保障。
学校依托“校中厂”以“产品引领、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为教学改革思路,将实习工厂承接的长期稳定加工的机械产品,进行教学化处理,转化为实训项目,使其“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紧跟生产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现以波纹法兰、分析小屋典型机械产品为例,介绍教学化处理方法。如,由波纹法兰加工任务开发实训项目。实习工厂与无锡昆仑富士仪表有限公司签订长期合同,开发差压变送器核心部件“波纹法兰”, 该零件为进口不锈钢材质,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要求极高,此前多家企业试制、开发失败。我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历经两年时间,反复进行设计、试制,攻克了关键技术,形成了成熟的设计和加工工艺,达到了企业质量要求,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并将FCX-AⅡ全系列智能远传变送器波纹法兰加工业务全部委托我校实习工厂开发。成果项目组成功的将波纹法兰生产加工过程转化为实训教学任务,将生产和教学合为一体,深度推进产教融合。近年来,实习工厂年生产波纹法兰系列产品近4000件,已成为我院制造类专业学生稳定、成熟的实训项目。
在项目产品开发过程中,专业教师主要承担产品设计、工艺编制等工作,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查阅资料,阅读文献,设计图纸、编制工艺,不断学习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掌握操作技能,提高技能水平。为解决生产问题,教师经常主动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改进工艺,并将成熟的生产工艺进行教学转化。实习工厂是教学改革的试验田,产品开发是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载体,项目组成功实践了“案例进课程、课堂进车间、生产进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逐渐从原来被动的暑期20天下厂实践锻炼转变为主动下厂、经常下厂,工作在车间。培养了一支“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即精通一个专业,提升多项能力(产品开发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操能力、课程开发能力)。
特别要指出的是,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中厂”平台,成长起一批技艺精湛、业务过硬的青年教师。马延斌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2019年,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成功获批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工作室主持人马延斌老师为学校2004年毕业生,同年留校在数控技术专业任教,同时任实习工厂技术员、技术工人。在长年的项目研发、试制、生产过程中,他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迅速提升,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培养了上百名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学生。该工作室已成为学校装备制造类技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近年来,学校实习工厂先后与无锡昆仑富士仪表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公司维修公司、兰州星河防腐有限公司、兰州中科安泰有限公司研发等20余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校企合作关系,与4家企业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完成波纹法兰、粉碎用转子、万向节、色谱柱等技术攻关12项,自主设计并建成3套新型实训装置,孵化42项特色教学项目,开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16部,培育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学名师1人,3名教师获省级五一劳动奖章,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3门,参与2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获三等奖5人,团队承担各类教科研课题18项,发表论文60篇。依托“校中厂”培养256名专业拔尖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及行业举办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178人次。装备制造类专业学生平均一次签约率从2015年的91.56%提升至2020年的98.5%,专业对口率由2015年的68%提升至2020年的90%,用人单位对学生诚信度、专业能力、可塑性、发展潜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装备制造类专业已成为我院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热门专业,呈现出了“进口旺、出口畅”的喜人态势。
实践表明,“校中厂”在推进产教融合,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在“双高”建设中,“校中厂”在育人、师资培养、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仍方兴未艾,对接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紧盯行业技术发展前沿,重点突破,仍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