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及实施路线图

2021-06-16 10:27左其亭纪义虎马军霞张志卓杨振龙
人民黄河 2021年6期
关键词:共生水利水资源

左其亭,纪义虎,马军霞,张志卓,杨振龙

(1.郑州大学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2.河南省水循环模拟与水环境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 郑州450001;3.郑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450001)

1 引 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脆弱、水污染严重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需要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能力,以减轻对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21世纪初,水利部开始倡导从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利现代化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018年水利部印发《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加快了新时代水利现代化建设。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思路。因此,深入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对水利现代化的研究已有较为系统、全面的成果,包括对水利现代化体系[1]、指标体系[2]、评价方法[3]、定义内涵[4]等多方面的研究。但水利现代化建设涉及学科理论众多,难以形成统一认识,且水利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必须立足长远、坚定目标。虽然水利现代化研究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相关研究较少,对于其建设体系及实施路线等缺乏系统研究。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5]的基础上,以新时代水利现代化建设需求为导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框架,并绘制水利现代化建设路线图。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2.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先进理念,人水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一种体现,因此可借鉴人水和谐思想深入剖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笔者曾对人水和谐思想进行过深入阐述,“和谐”是为了达到“协调、一致、平衡、完整、适应”的关系而采取的行动[6],“人水和谐”是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7],“和谐共生”是指共生系统内主体之间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利益交换与资源分享并达到相对平衡[8]。结合“和谐”的概念和“人水和谐”“和谐共生”思想,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定义为:人类主动与自然界协调好关系、实现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状态,自然界在不断改善自我更新能力的基础上,能够为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支撑和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内涵包含3个方面:①自然界自身的健康状况和恢复能力得到不断改善并达到某一水平以上;②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走可持续之路;③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人类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自然的健康状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2 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水利现代化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切入点。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可从3方面论述:①从新时代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来看,“人水和谐,绿色发展”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体现。②从新时代水利现代化战略目标来看,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状况,基本实现美丽河湖目标;从2035年到2050年,全面实现水利现代化,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水治理能力达到现代化水平,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良。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均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指导原则。③从新时代水利现代化重要举措来看,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以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为前提,遵循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设思路,同样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一种体现。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

3.1 建设体系框架

水利现代化建设涉及内容众多,需要始终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时代需求与水利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构建一个内容丰富、相互协调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结合水利现代化建设需求,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见图1。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包括理论、技术、工程、投资、制度、监控、管理、服务8个体系,其中:理论体系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比如和谐理论、共生理论、生态文明理论以及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基础理论等;技术体系是水利现代化建设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比如自然环境修复技术、高质量发展路径优化技术、工程安全与防护技术等;工程体系是落实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各种工程,比如生态环境修复、水土保持、湖泊综合整治等各种工程;投资体系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经济保障,比如政府资金投入、环保设备融资租赁、生态环境补偿等;制度体系是水利现代化建设所遵循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比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及水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海绵城市建设等相关制度标准等;监控体系是对水利现代化建设状况的检查预报、动态监测、实时警报等,比如水系统立体感知体系、生态环境风险监测、生态环境质量监控等;管理体系是进行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行政管理、奖罚执行等,比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管理、基于通信技术和虚拟技术的信息化管理等;服务体系面向公众,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为公众提供服务,比如智能水决策系统[9]、水利风景区打造、美丽河湖建设等。

3.2 主要建设内容

(1)理论体系。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自然辩证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发展理论、生态文明理论、人水和谐理论、共生理论、资源环境法基础理论以及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基础理论(工程与安全理论、环境与生态理论、经济与管理理论、河湖长制理论、河湖水系连通理论、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等),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为新时代水利事业改革发展、能源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平衡发展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更好地指导水利现代化建设,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前进。

图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

(2)技术体系。包括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技术、生态需水保障技术、高质量发展路径优化技术、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实时调度技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技术、自然环境修复技术、水土保持技术、污染防治技术[10]、工程安全与防护技术、通信技术、网络空间虚拟技术、大数据传输与存储技术等。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技术体系中的应用包含: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案制定、污水防控措施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协同水治理、能源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方案制定等。其目的是在技术体系中充分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从技术方面促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发展。

(3)工程体系。包括污水处理工程、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区域水量联合调度工程、防洪减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系统监测工程、湖泊综合整治工程、节水工程、城乡供水排水工程、水利基础设施等。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工程体系中的应用包含:水利工程的景观化改造利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保措施和绿色方案、生态园林建设、退耕还林还湖工程建设、生态堤坝建设、河道景观绿化等。其目的是通过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工程措施,使水利现代化建设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

(4)投资体系。包括政府资金投入、社会资本投入、环保设备融资租赁业务、污水处理补偿、投资风险规避、投资对象优选、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制定、资金使用方案优化等。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投资体系中的应用包含: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制定、水权排污权等融资担保、低碳补偿、绿色金融等。其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融资渠道多元、奖罚分明、各部门协同发展的经济保障体系,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制度体系。包括水资源综合管理、生态环境保护、防洪抗旱、水土保持、减污降碳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低碳节约型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系统治理、地区生态产业链打造等相关的政策制度,各种水利工程建设、产业发展、信息系统建设、虚拟网络建设等相关的技术标准,以及排污许可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河长制湖长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制度体系中的应用包含:生态环境用水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准入制度、水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环境保护督查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条例、技术标准、政策。其目的是建立一个从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方面保障水利现代化建设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向发展的制度体系。

(6)监控体系。包括生产生活用水量监控、水系统监测自动化、资料数据化、河流状况远程监控、实时雨水情监测,水系统立体感知体系、地下水环境、水源水质指标、生态环境风险、生物多样性等的监测,水量水质监控、水利工程质量监控、碳排放监控、污染源监控、水利工程设施故障监控、环境质量动态监控等。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监控体系中的应用包含: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执行及效果的监控、环境承载力预警、水环境生物监测、土壤有机物监测、空气质量自动监控、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等。其目的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渗透到预警平台、应急系统构建等监控体系建设中。

(7)管理体系。包括资源-经济-生态综合管理的水利信息平台,多部门、多区域协调管理机制,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水污染等违法处罚管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河湖水系连通管理,流域协作、联合执法的跨界河流水生态环境管理,基于通信技术和虚拟技术的信息化管理,水生态健康分区管理等。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包含:基于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管理、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管理,智慧生态环境管理、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等。其目的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充分融入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案、综合管理系统平台中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指导下开展水利现代化建设管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监督执法管理等工作。

(8)服务体系。包括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水利工程建设、宣传文化旅游品牌、智能水决策、水环境监测、基本应急处理、水资源配置与调度、数据处理等实现自动化,建设乡镇水利站制度,提升基层水利工程的服务质量及服务团队的综合素质,加大服务软件的开发力度,提高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利职工工资待遇等。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服务体系中的应用包含:水利风景区打造、园林城市打造、生态旅游线路规划、河湖水域沿线景观绿化、美丽河湖建设等。其目的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贯穿到水利服务中去,主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状态。

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路线图

4.1 路线图概述

水利现代化建设路线图见图2。把水利现代化建设分为准备工作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不断完善阶段3个阶段:准备工作阶段主要围绕“十四五”重点建设工作[11],加快推进水安全保障、水资源配置、农村水利现代化、河湖健康保障、水利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快速发展阶段根据水利部《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确定的2035年目标[12],围绕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生态环境、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推广智慧水利及构建现代化水治理体系展开工作;不断完善阶段继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动智慧水利向纵深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带领五粮液进行二次创业;他进一步改革集团治理模式推进五粮液发展新战略,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强化国际国内顶级酒业的战略性并购;他依托财务公司和资本优势,强化资本运作,创新金融服务,特别是在产业链金融方面,加大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的融资服务,为五粮液销售额再上新台阶不懈努力。

图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路线图

4.2 准备工作阶段:“十四五”重点建设工作

(1)提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提高重要河流河段的防洪标准,加快防洪抗旱工程建设,完善洪旱灾害预报机制,加强水库等防洪工程的维护,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降低洪旱灾害损失率,建立严格的洪旱灾害风险预警、应急处理及危害评估机制,严格落实洪涝、干旱风险防控制度,构建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不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2)加快水资源配置管理体系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控制用水总量,加大对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力度,大力开展节水行动,推广中水回用理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约束水权制度,实行定额配水,合理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分配,建设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合理配置体系,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保障城乡居民用水安全。

(3)加快农村水利发展体系建设。围绕城乡一体化及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型农业,加强农村河道整治、排涝防旱兼治、水土流失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保护水利设施意识,加强对水利基础设施养护,夯实农村水利发展基础,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村水利工程体系。

(4)加快河湖生态修复,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13]。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度,强化对水功能区和江河湖泊区域的管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开展河湖内外生态湿地建设,保护生物栖息地,改善河湖水质,推进美丽河湖工程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5)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升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和智能化管理能力,加大先进技术在水系统监测、水资源配置与调度、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应用,推进计算机网络、数据资料传输系统、防汛抗旱会商指挥系统等的建设,实现水利信息化体系基本成型,以水利信息化为驱动加快水利现代化发展。

4.3 快速发展阶段:2035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1)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全面提高。社会节水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公众自觉节约水、保护水,河流生态水量充足,依托现代组织管理手段,合理规划利用城乡水资源,健全城市中水回用体系,实现低水量、高水效,农村普及节水灌溉方式,灌溉水利用率得到较大提升,全面推进公司、学校、社区等节水载体建设,节水型社会初步建成。

(2)美丽河湖基本实现。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良,生态用水量得到保障,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量充足、水质达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生态系统功能健全、服务价值提升,河湖生态堤岸、水利风景区、沿岸湿地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河湖水域沿线景观绿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碧水畅流、河湖健康”。

(4)智慧水利得到全面推广。以通信技术与虚拟网络技术为基础,建成水利大数据中心,形成集物理、虚拟、调度水网于一体的水联网,水系统监测逐步实现自动化、实时化,建成定量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调控模型,通过河长制管理系统、水利信息采集系统、智能水决策和水调度系统初步实现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

(5)现代化水治理体系基本成型。流域水管理体制朝着科学、民主、智能、高效方向发展,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水环境治理责任制度不断完善,现代化水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污染治理体系初步建成,水价、水权、奖惩制度等得到完善。

4.4 不断完善阶段:2050年全面实现水利现代化

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满足水安全及生态安全各项要求。现代水利基础设施覆盖全国各地区并达到高标准、低能耗要求,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各地区各部门实现低用水、高收益生产生活;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巨大改善,水治理能力得到巨大提升,美丽河湖建设目标全面实现,水生物多样性极大丰富,实现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国家水利发展进入智慧水利阶段,拥有尖端水利科技,带动水利落后国家发展现代化水利,为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5 结 语

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框架,其涵盖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工程体系、投资体系、制度体系、监控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8个方面;绘制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路线图,并将其分为准备工作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不断完善阶段3个阶段,以期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本文是笔者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的初步思考,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框架与实施路线图尚不够成熟,其科学性和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检验,期待广大学者共同参与讨论。

猜你喜欢
共生水利水资源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资源保护中的运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浅析如何做好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浅谈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