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丽艳
【摘要】丰盈规律探究过程,让学生思维得以发展,让其经验得以积淀,创建适合每位学生的“童真课堂”,是笔者从教以来的价值追求。笔者认为,教师应有鲜明的儿童立场,能真正基于儿童的特点,丰盈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本质,真正让知识鲜活起来,让学习内容丰富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玉成学生一生“童真”。
【关键词】规律探究;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童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课堂玉成一生‘童真——‘童真课堂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童化”学材,顺应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
规律探索是数学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来探寻变化的事物中存在的不变的关系。怎样丰盈规律探究的过程,让规律探究课型灵动起来?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得“童化”学材,顺应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这样才能让规律探究课堂鲜活起来。学生的课堂学习离不开合适“学材”的支持和给养,教师要对“学材”进行“童化”处理,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更多的“源泉活水”。
【“间隔排列”的教学片段】
游戏引入:同学们,石头剪子布的游戏玩过吗?来和电脑老师玩一玩这个游戏吧!准备好了吗?(出示PPT有序出现石头、剪子、布)
采访学生:最后的几次你一直都是赢的,有什么心得吗?
学生回答:我发现里面是有规律的,一直都是石头、剪子、布、石头、剪子、布……这样出现的。
教师小结:确实,发现规律就能轻松取胜。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规律。
引入例题:快乐花园里的小兔子正在跳舞呢!仔细观察,兔子和蘑菇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1:一只兔子一个蘑菇,一只兔子一个蘑菇地排下去的。
生2: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
教师回应:他们说得对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继续观察: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同桌互说,再次感悟物体的排列方式)
整体观察:现在我们整体观察这三组物体,它们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它们都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每两个之间夹一个物体。
教师小结: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叫作间隔排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间隔排列。(板书课题)
【“简单的周期”的教学片段】
猜一猜的小游戏
课件出示:红、蓝、黃、红、蓝、黄
教师提问:你知道接下来老师会摆哪些颜色吗?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红色!它们都是红黄蓝、红黄蓝这样排下去的!”
教师相机一组一组地圈出来,3个一组,每组都是红黄蓝。
教师鼓励:“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关注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还想玩这样的游戏吗?”
学生大声说:“想玩!”
教师:“下面老师来唱一首歌,同学们仔细听: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同学们猜一猜,接下来老师会唱什么?”
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唱起:“祝你生日快乐!”
……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都是通过游戏引入,再通过“童化”学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排列中的规律,让学生主动感知事物的排列规律,探究排列的规律。这样的设计顺应了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大大提高规律探究的效果。
二、儿童优先,聚焦“找”规律的方法
“儿童优先”不是“儿童中心论”,“儿童优先”包含着儿童能自主学习,教师绝不过多干预甚至“包办”等丰富内涵。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真学”的发生者、行动者和受益者。“儿童优先”是指把儿童、儿童的学习力和生长力、儿童的真性成长等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努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理想境地[1]。
【“间隔排列”的教学片段】
教师提供研究单(见表1),让学生根据图1自主探究并完成表1的填写。
活动要求: (1)数一数,填一填;(2)比较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3)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交流:第一层次为收“数据”,确保数据填写准确;第二层次为收“发现”,聚焦数量上的规律。
引导思考:比较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
生1:上面的比下面的多1,下面的比上面的少1。
生2:兔子比蘑菇多1,蘑菇比兔子少1。
生3:木桩比篱笆多1,篱笆比木桩少1。
生4:夹子比手帕多1,手帕比木桩少1。
教师小结:确实,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1。(板书:数一数,数量相差1)
引发思考:为什么两种物体的数量会相差1呢?我们以兔子和蘑菇这幅图为例,为什么兔子比蘑菇多1呢?除了数,你还有什么方法来说明兔子比蘑菇多1?找到研究单上的兔子图,试一试。
学生自主探究后上台交流自己的方法(见图2、图3)。
教师小结:尽管同学们画的形式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对应起来,并看成一组,一组一组地圈画,最后发现还多了一只兔子。
【“和与积的奇偶性”的教学片段】
1.抛出问题,激发思考。
(1)出示:1+2+3+…+99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2)追问:如果不计算,你能直接说出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吗?面对这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怎样思考呢?
(3)小结:可以从简单的情况入手,看看有什么规律。
2.简化问题,初步感受。
(1)问题:2个数相加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自己写下3个两个非0的任意自然数相加的例子,求出它们的和,再看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2)学生举例。
(3)交流、板书:将部分学生举的例子中和是偶数与奇数的分开。
(4)讨论:仔细观察这些例子,你有什么发现?与同桌交流。
(5)小结、板书:
明确:和是奇数或偶数与两个加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系。
板书: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3.深化认识,找出规律。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找两个非0的自然数相加的和,发现了和的奇偶性与两个加数奇偶性之间的关系。那任意3个、4个、5个或5个以上非0自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呢?
(2)举例:任意选3个、4个、5个或5个以上不是0的自然数,写成两个连加算式,先算出和,再判断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3)交流、板书算式。
提问:仔细观察我们现在列举的连加算式,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和是奇数或是偶数?
点拨:判断和的奇偶性关键要看什么?数中奇数个数与和的奇偶性有什么样的关系?
(4)验证、小结。观察刚才自己举的例子,和我们的发现一样吗?
你能说说加数中奇数的个数与和的奇偶性之间的关系吗?
小结:几个非0自然数连加,加数中,奇数的个数是奇数,和是奇数;奇数的个数是偶数,和是偶数。
4.解决问题,回顾反思。
出示:1+2+3+…+99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
回顾反思:遇到这个复杂问题时,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小结:遇到复杂的问题,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找出规律来解决。在找规律时,可以先举出一些例子,再通过观察、比较,找找有什么特点,从中发现规律。
與一般类型的课堂相比,规律探究课型呈现的数学知识更加复杂,所揭示的结论有条件限制,我们不妨通过一个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借助探究单自主探究,聚焦“找”规律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思维过程,积累探索规律的相关经验。
三、情智和谐,玉成学生一生“童真”
“情”指儿童的个性品质,它包括情感、兴趣、态度、需求等;“智”指智慧和潜能,即儿童的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肢体智能、欣赏智能、内省智能等。
以“规律探究课型”的教学为例,这里的“情”既可以是外在的情感激发,又可以是内在的探究需求激发。外在的情感激发,可以通过儿童化的语言、儿童化的情境导入等挖掘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在的探究需求激发,可以通过数学独有的思维之美,设计有层次、有节奏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应从内外两方面出发,坚守儿童立场,实现情智共生、互进共融,玉成学生一生“童真”。
【参考文献】
毛梦雪.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价值与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