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摄像》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021-06-15 06:31赵晓娟
高教学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融媒体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摘  要: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为了适应新闻传媒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符合融媒体发展的需要,培养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电视摄像》课程应该与时俱进改变观念,重视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传媒技术进行课程改革。《电视摄像》课程应该建立以实用为主的授课体系,采用案例法、任务驱动、角色设计、实战运营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新闻现场,构建全新的新闻采编实战环境。旨在培养学生融媒体新闻作品的策划、拍摄、图片处理、文字编辑、视频剪辑、H5制作、网络新媒体发布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融媒体;人才培养;电视摄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3-0144-04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media technology in the era of integrated media, the training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alents should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media and cultivate professional and compound talent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in the demand for in the news media industry. The "TV Camera" course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hange concepts, attach importance to practical teaching,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media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course reforms. The "TV Camera" course should establish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dopt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case method, task-driven, role design, and actual oper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allows students to get out of the classroom and enter the news scene to build a new news gathering and editing practice surroundings. It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y in planning, shooting, image processing, text editing, video editing, H5 production, and network new media release of media-integrated news works.

Keywords: Media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TV camera; course reform

一、融媒体时代《电视摄像》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与人才需求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媒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催生了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根据《202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0.8亿。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1]为了适应新闻传媒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符合融媒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随着行业变化与时俱进,不断革新,运用全新的理念和技术改进教学活动。

媒介生态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三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兴起,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融合转型。以习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了县级媒体融合等多项政策推进媒介融合发展。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对媒介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管是转型中的传统媒体还是新型媒体,不管是新闻机构还是社会化的传播机构都需要大量能够适应网络新媒体需求的传播人才。受国家一系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及信息产业的支持政策的影响,新媒体产业持续高速发展,这就造成了新媒体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另外,新媒体产业链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岗位,其中网络、动漫、游戏、新闻、编辑、广告创意、营销、编导等专业的新媒体人才和技术人才需求量较大。首先,在国家大力发展县级融媒体的政策推动下,各县正在积极推行县级融媒体硬件建设,伴随而来的是基层对大量新媒体人才的需求。其次,省级、市级各类传统媒体正在向新媒体转型,也迫切需要大量网络新媒体人才。再次,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微博、微信平台也需要大量的新媒体人才。此外,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新能源、广告、教育培训、公关、市场推广等行业都需要懂网络,能够从事新媒体运营、文案策划、新媒体编辑等工作的专业人才。可见,高校培养适应市场与行业需求的新闻传播类人才迫在眉睫,社会发展需求强烈,且就业面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不同行业领域。

(二)渭南师范学院《电视摄像》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渭南师范学院地处陕西省渭南市,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多学科普通高等院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与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学生就业主要面向西部市县基层单位。据走访了解,渭南市级媒体及驻渭媒体如渭南电视台、渭南日报社、陕西日报社驻渭南记者站在融合转型中迫切需要网络新媒体人才,渭南各县及陕西省其他县域如华阴广播电视台、泾阳融媒体中心,在县级融媒体发展中也有较大的人才需求。

2003年9月,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开设《摄影摄像》课程。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修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实验实践课程的比重,分别设立《新闻摄影》《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融媒体作品创作》等课程。2019年,申请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同时建立融合媒体实验室,建设新空云融媒体内容管理平台,将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统一管理用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策划了用于课程教学和学生作品展示的栏目。学校累计投资300余万元建设摄影摄像实验室、融合媒体实验室和多媒体采编实验室。

渭南师范学院《电视摄像》课程面向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开设。课程建立了实用为主的授课体系,采用案例法、任务驱动、角色设计、实战运营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新闻现场,构建全新的新闻采编实战环境,按照新闻媒体的采编流程设置角色分工,要求学生以摄影记者的身份进行校园新闻的拍摄与采访,利用全新的融媒体新闻制作管理平台进行融媒体作品的拍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发布、统计的一体化流程。建立的融媒体实践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做好自建网站(全媒体新闻生产虚拟仿真平台)、研发APP(人文学苑)、自办报(人文报)、微信公众号(人文学院公众号、七彩骄阳传媒工作室)、微博,实现了在实验室完成新闻摄影作品的拍摄、图片处理、文字编辑、H5制作、APP发布等新闻媒体的所有实践环节。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及时将学生输送到陕西日报、华商报、渭南广播电视台、渭南日报、新浪渭南、今日头条、西部法制报、泾阳融媒体中心、华阴融媒体中心、临渭区融媒体中心等新闻媒体进行实践实习。

二、《电视摄像》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互联网+”时代的思维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打造适合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媒体一体化内容生产制作发布平台。利用融媒体平台,《电视摄像》课程可以将学生编制成视频型融媒体作品创作团队。按照新媒体运营的思维,打破传统的广播电视教学的限制。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发的APP、社交软件、直播软件随时监控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和空间限制的局限性。

(二)翻转课堂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维,形成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理念。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角色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充分调动学生策划实施教学目标。利用云班课、学习通等比较成熟的翻转课堂平台,既方便教学资源的共享,又有利于组织实施目标任务,便于开展头脑风暴、轻直播讨论、课堂活动等内容。

(三)师生角色的转变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角色,让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实施者。《电视摄像》课程可以按照新闻媒体运营的角色分工将老师和学生按照区县融媒体中心的人员进行设置。设立总编室、新媒体中心,教师作为总编辑设计决策课堂活动的新闻采编任务,班长和学习委员作为助理总编组织监督实施,其他学生按照电视摄像的业务需求组建小团队,每个团队包含摄像记者、文字记者和编辑,要求每个团队能够独立完成视频作品的策划、采访、拍摄、制作、发布、数据统计的流程。

(四)行业需求的渗透

将新聞传媒行业的业务需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培养能够完成电视新闻选题策划、采访拍摄、出镜报道、编辑制作、分发与推广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课程教学和新闻传媒行业形成互动,有针对性地向新闻媒体输出实习生和见习生。同时和新闻媒体建立联动关系,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记者、编辑为学生作报告和实践指导。日常教学中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一线记者形成互动。

三、《电视摄像》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设计应用

(一)混合教学模式

混合教学模式是指线下课堂和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电视摄像》主要采用学习通、云班课线上学习平台,疫情期间增加了腾讯会议平台进行课程直播,并通过QQ群进行课堂组织与管理。混合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课前、课中、课后的内容安排。重新以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活动和任务。课前教师上传微视频、课件、案例作品等教学资源,同时可以利用学习通、学堂在线、雨课堂等平台上比较成熟的学习资源,要求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理论知识。教师提前设计好任务清单,在课堂中通过直播的方式进行知识要点讲解和任务分配。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设计拍摄方案和分镜头脚本。同时教师对于拍摄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进行在线指导。留出学生实施采访和拍摄的时间,拍摄的进度和质量随时进行在线指导。课后学生视频资料整理和提交,在学习平台进行分享和点评。在线教学的过程中,不同平台可以优势互补,所有在线活动和学习记录都有学习数据的统计。和传统课堂的不同在于,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同学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回答问题、解决疑问、探讨知识的应用等等,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接轨、教育目的与社会需要的接轨。在教学中模拟新闻现场,按照新闻媒体的角色进行训练。[4]《电视摄像》课程设计了新闻事件现场报道、现场采访、演播室口播新闻、访谈等不同的教学情景,以常见的时政新闻报道、重大突发事件、重要赛事活动、热门新闻话题等不同题材作为选题,针对学生进行采访现场实录、出镜报道、采访沟通、播报、机位设置等不同技能的实训。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培养学生未来从事新闻行业的必备技能和专业观念。

(三)项目与模块教学法

《电视摄像》根据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和模块化的设计,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将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为“摄录一体机的操作使用”“摄像技巧”“摄像构图”“摄像用光”“电视新闻拍摄”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采用项目化管理,设计不同的项目内容和任务。[5]要求学生在掌握摄录一体机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学会固定拍摄和运动拍摄的技巧,通过构图和用光训练提高拍摄水平。在基本功比较成熟的基础上,进行新闻题材的拍摄联系,从分镜头设计、选题策划,到采访、拍摄、制作、发布、评论、数据分析,完成一体化项目训练。

(四)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提升。[6]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任务设计,从单个镜头取景构图,到固定拍摄、推、拉、摇、移、跟、升、降每一种摄像技巧,再到电视新闻采写的每个环节,设计短小易操作的课堂任务。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任务驱动法允许学生自然组队,分工合作进行选题策划、文案写作、摄像、出镜、人际沟通等不同的任务环节。尤其是在期末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团队合作能够发挥出每个人的优势,能拍、能写、形象气质好、语言表达好、人际沟通能力强,合作才能创造出完美。

(五)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是最有成效的学习方式。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专业性和实践性非常强,体验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校内媒体和实习基地的专业参与,熟悉新闻媒体的工作流程和专业要求。学生在校内可以参加电视台、广播站、官方微平台、自主运营微信公众号的视频创作活动,提高视频设计与拍摄能力。在校外的话,组织学生参加电视台、报社、商业传媒的参观和活动任务。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邀请资深有经验的一线记者进行指导交流。在新闻学专业的校企合作基地进行体验式教学不仅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要加强教师对教学的引导作用,从而营造一个既宽松自由又不散乱无序的教学氛围。[7]

(六)自我评价教学法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8]《电视摄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评价,自我评价是一种带有激励性和自我展示功能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拍摄的素材和小组作品可以通过现场点评和网上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作品的创作者在课堂上线下做作品介绍和播放,老师和同学既可以现场点评,也可以通过云班课和学习通的评论区发表评论,点评可以互动进行。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能够保证作品质量和传播效果。期末作品可以通过融媒体平台发布,可以分享到QQ群、微信群、朋友圈,以及抖音、快手、企鹅号、西瓜视频等商业平台。评论和转发都会影响到作品的关注度和传播范围。

四、《电视摄像》课程教学效果评估

(一)学习数据的统计

课程评价采用多元化、动态考核评价方式,利用云班课、APP后台数据统计等方式客观记录学生的平时表现,随时观察教学中出现的动向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评教、同行评教效果良好,学生的实习实践和就业情况有明显改善,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云班课和学习通的数据统计功能非常成熟,《电视摄像》课程的学习人数和学习进度,课堂活动的参与度都有非常准确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学生在摄像时的反应速度、灵活应用机器、镜头的时空创作等的掌握,是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实验锻炼的结果。[9]学习数据是整个教与学最好的记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

(二)学习效果分析

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自动进行效果分析,教师可以根据数据统计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教学活动采取课堂和在线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修改前期策划时存在的不足。统计学生作品提交和评论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思路。以云班课、自建网站、研发APP等辅助手段上传分发教学资源,实时监控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作品呈现不局限于传统的摄影作品现场展示方式,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APP以及其他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分享和推广学生的新闻摄影作品。

(三)学习成绩分析

打破传统笔试为主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和终结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将作品创作、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纳入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有作品以老师评分(50%)+组间互评(30%)+组内互评(2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分,同时所有同学和老师都可以对作品进行点评、点赞。课堂教学和在线指导相结合,通过APP将整个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参与情况进行统计并记入平时成绩,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融媒体时代《电视摄像》课程需要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树立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构建新闻媒体的实战环境,完善新闻采编发内容制作管理平台,利用融合APP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网站为一体的融媒体在线平台展开教学实践。建立课程微课视频库、图片库、音视频库、学生作品库,以大师作品、经典教材、经典影片、大赛获奖作品、媒体年度照片、热播短视频为样例。常规性的组织师生参加国内外有影響力的专业大赛,以赛促教。同时,充分利用好校电视台、广播站、官微、校报、各级微信公众号等校内媒体和人民号、百家号、今日头条、抖音、快手、企鹅号、西瓜视频、B站等自媒体平台作为学生实践的平台。在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方面,通过本地建设和大平台结合的方式,完善整个课程的资源库建设供学生分享学习,同时充分利用学堂在线、雨课堂、中国大学慕课等成熟的慕课平台进行课程开发,展开混合式教学。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既会讲授理论,又会指导实践拍摄,还会新媒体运营的新锐教师。将实践教学与技术应用有效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构图审美能力以及对软件工具使用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训使得学生团队能够承接新媒体内容制作,积极响应国家针对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号召。目前新媒体行业属于朝阳行业,也属于探索阶段、未成型,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该行业的兴趣,也能不断为网络新媒体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实干精神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2]张阳,杨娜.基于慕课的《新闻摄像》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6):161-162.

[3]郭牧.基于蓝墨云班课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4]马晓亮.“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电视摄像”课程中的应用方式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3):125-126.

[5]吕永峰.基于“分层设计+模块教学”的传媒类专业课程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1):260-264+272.

[6]徐佾夫.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电视摄像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西部广播电视,2018(24):85+88.

[7]魏先努.新闻学校企合作基地实施体验式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4):240-242.

[8]闫浩.自我评价教学法在摄像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6(27):263+259.

[9]陈友南.论电视摄像课程实验教学[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1):44-45.

基金项目:2020年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陕西省体育融媒体平台建设的需求及可行性研究”(编号:2020013)

作者简介:赵晓娟(1982-),女,汉族,陕西富平人,文学硕士,讲师,人文综合实验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的本科生课程教学。

猜你喜欢
融媒体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