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英杰 刘然
摘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新要求。文化产业数字化有助于扩大内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就业;有助于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文化软实力。转变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规划,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并完善适应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法律法规;重视对新型文化业态中的人才培养,为新发展阶段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实施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文化产业;数字化;文化软实力;文化体制改革;互联网+;就业;扩大内需;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21)03-0065-0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着眼于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远景目标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文化产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1](P27)。文化产业因其在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居民消费结构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是公认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但传统模式下的文化产业存在着动力不足、发展乏力、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等问题,而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借助高科技和互联网的力量,很好地顺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良好的运行态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指明了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依据。新发展阶段是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至关重要的有效举措。而文化产业数字化是激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引擎,能否健康快速、协调高效地运转,在新发展阶段具有特殊意义。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产业数字化的研究,从而促进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健康发展,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文化理论工作者而言,也是一个现实责任。
一、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内涵意蕴
一般意义上,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互联网、超高清、VR/AR、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带来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文化产业数字化是文化与互联网、数字经济平台渠道的融合,它是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借助于虚拟经济社会背景,以知识、科技、信息、智力、符号与媒介为主要运营资本的文化经济形态的转型与升级,是由文化内容、科技、资本三者联合塑造的文化模式的创新,属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数字化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培育出新型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针对新型文化业态,有学者总结出四个特征:一是技术依托,主要是指现在的新媒体、(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其产品具有在线性和虚拟性,可称为“网络文化产品”,以及利用互联网开展传统文化服务,如网上展览、网上博物馆、网上图书馆、网上拍卖等。二是内容为王,注重原创性、差异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三是多元载体,强调信息互动与共享。四是跨界融合,既包括地域跨界、产业跨界、行业跨界,更表现为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精英与大众的融合。[2]
文化产业数字化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在起源上来自互联网、数字技术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因此体现出高度的交叉跨界性。从现实的具体领域来看,文化产业数字化培育出了丰富的新型文化业态,涵盖了IP与泛娱乐、互联网文化金融与艺术金融、文化贸易与跨境电商、网剧与网络大电影、网红经济、互联网+平台(如影视传媒、网游、旅游、娱乐、健康、版权贸易、移动电竞、物流等,以及VR/AR互联网虚拟信息技术的应用)、文化装备制造、信息增值服务、电子(数字)商务、创意设计、综合性版權贸易、现代文化产品物流服务直接相关的各类行为与活动等。这里面,既有与高科技结合而产生的全新的文化产业,也有在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传统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还存在着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以及文化行业之间的融合而形成的跨界相融和混业经营。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文化产业数字化将会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开放的、不断衍生的系统,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以及5G的应用正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改变,新型文化业态的内涵和外延也会日益丰富和不断更新,其生成将不断加快。
二、文化产业数字化的时代价值
我国的新型文化业态在进入21世纪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疫情防控期间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相比较于其他行业不同程度的低谷表现,数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逆势上行。根据最新统计,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线下消费受到限制,线上文化消费则保持较快增长,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细分行业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2 9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3]新型文娱消费进一步升级,2月在线视频领域头部平台,月均活跃用户数均达到或超过2019年最高点,其中在多部独播优质内容带动下,爱奇艺App月活用户达6.06亿,创历史新高。[4]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文化产业数字化带来的经济韧性和发展潜力。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时代发展具有高度契合性。
(一)有助于扩大内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迈向“马斯洛金字塔”的顶端,即越来越开始重视精神需求。经济越是得到发展,文化产品在人们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对精神生活层面和高质量服务的要求日益凸显,精神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5]。传统形式的文化供给,与现实的消费需求存在脱节、错位的现象,这一现象在青年一代的文化消费需求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客观上造成了大量文化资源的浪费。文化产业数字化的转型切实提高了文娱消费的便利性与可触及性,促进了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使更多的民众能够享受到高层次文化的魅力,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后对美、对创造、对自由等的需要。文化产业数字化升级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趋势,对消费者的需求反应敏捷,广泛的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能够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扩展了文化经营活动的范围,有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同时,文化产业数字化有助于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2012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占比首次超过投资,我国已经体现出消费型社会的特征。当前,人们的消费特征具有明显的个体自主性,消费选择更多的从自身的偏好、兴趣和价值倾向自主选择,消费时机不受时空限制,呈现泛在化的特点。我国拥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其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之间出生的一代即将成为消费的主力人群,这代人没有贫穷的记忆,敢于消费,自信、独立、极具个性,不仅重视产品的功能层面,还重视与精神层面甚至灵魂层面的沟通。文化产业数字化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都极具灵活弹性,“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1](P15),迎合了消费型社会的需求点位。2020年3月,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特别指出要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消费的持续快速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目前,我国文化消费还存在着万亿级的缺口,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文化产业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拥有可观的成长空间。
(二)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就业
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的影响力在发生变化,知识、创造力等因素已经占据了经济生产中的核心位置,文化与经济、科技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新型文化业态是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点,充分显现了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科技底蕴。新型文化业态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投资回报率高的特点,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创造出持续的驱动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重要的新增长点。
信息时代,发达国家正是通过文化产业的优势来延续经济上的强势,并加强了文化上的强势,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大都依靠科技取得先机,对资源进行精加工在产业链中处于上游。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无不是由于高科技和创意经济的主导地位而使经济发展产生质的飞跃。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发展动能交接转换的时期,也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阶段。数字经济处于产业链的上端,拥有了这一上端,就会有持续的产业回报,同时也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价值,这也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了文化产业新机遇的原因。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健康成长与顺利升级,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特别指出应“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1](P33)。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涉及范围广、形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劳动吸附能力,其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就业空间,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此外,文化产业数字化与其他许多行业具有融合性和交叉性,能够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岗位,不仅扩大了就业的数量,而且可以提高就业的质量,更为自主创业提供了机会。这与我国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念高度契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数字化领域正成为创新创业热土。
(三)有助于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全球化从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逐渐表现为文化全球化,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使得文化竞争力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越发突出。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除了物质生产力,文化也日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它不仅构成了国家的软实力,也能支撑经济硬实力。文化产业在现今时代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作為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前沿,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日益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新型文化业态是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导,要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争取竞争的主动权,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切实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个大国的地位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上,还应体现在文化实力上,尤其是在其价值观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上。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任何民族文化都面临着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问题,尤其是走出去很关键,不走出去就无法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加文化交流才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文化体系的质量。当代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在这样的新时代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加紧迫,让世界了解中国精神与中国价值更加重要。这就需要中国下大气力提升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的创意传播能力。
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1](P27)。信息化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在国际传播进入社交媒体传播、文化传播的形势下,新型文化业态凭借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泛、地域跨界强等特点,成为对外文化价值传播的利器。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使外国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新型文化业态一方面有利于将文化的影响力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力途径。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不仅会拉动国内的消费,而且能够提高文化竞争力,带来国际贸易的繁荣,实现对外互联互通,不仅给所属国带来直接且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一国的价值观与理念等传到其他国家,成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渗透效果显著。
三、实施文化产业
数字化战略的路径探索
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要根据自身实际,走出一条切合中国现实的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之路。应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深刻把握时代的特点、明确现实国情和文化发展的任务与目标,以科学性、预见性和建设性为准则,构建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转变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
实践的前期准备工作是认识来完成的,思维创新才会引发商业模式和业态的创新。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应该首先从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做起,从而为文化产业数字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新的业态是对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重新配置,必然要求打破传统惯性思维,树立新的思维与运作逻辑与之相适应。从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轨迹来看,互联网重构了文化产业的生产要素与生态链,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不在于文化资源要素,而在于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推动。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文化生产被分割为在地文化生产(装备制造、印刷包装等)、在场文化生产(表演、放映、会展等)、在线文化生产(数字内容、互动娱乐等)等不同的门类。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通过整合创意、硬件、软件、资本等要素,正在形成具有极大包容性的网络系统,整合创意、硬件、软件、资本等要素,形成全面感知、智慧节点、智能联接型的文化生产力模式。[6]只有科学理解和把握这种互联网给文化产业带来的巨大变化,才能更好地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生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互联网+”思维意味要重视对互联网的运用,明晰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并以此重构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消费、组织、销售和盈利模式。2020年2月20日,敦煌研究院与腾讯等共同打造的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抢先体验版正式上线,十日内,总访问量超过500万人次,独立访问用户累计超过100万人,古老的文化资源在“云端”得到了崭新的开发与传播。这是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一次完美结合。“互联网+”思维并不仅指对互联网的工具性使用,更为关键的是运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各种文化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突破时空限制,创新组织管理方式、产品形态和经营形态,将信息、技术、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联系起来,创造出虚拟市场和虚拟交易场所,形成新的产业运行模式。在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规划上,需积极融入互联网思维,搭建互联互通的平台,推动企业改革,从而打造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核心经营能力。
(二)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加强文化体制改革
新型文化业态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各主体激烈竞争下的产物,继续保持合法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是新型文化业态天然的驱动源。市场经济本质上属于竞争经济,它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良性循环的经济链条,使社会竞争有序、充满生机,可以促使文化在生产环节转化为产品的文化,并在流通和消费环节将文化产品作用于人,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从而为文化产业的转化力、创造力、传播力和辐射力等表现形式提供平台和环境。市场经济借助规范的市场行为和运行机制,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并加快了文化管理部门自身改革的进程,其宽松的环境为文化产业消除了障碍和壁垒,保障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并行。在市场经济中,民营文化企业有机会成为文化产业的主体之一,为更多原生态和原创性文化样式提供了发展的渠道,满足了人们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
创新是推动中国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核心要求,市场经济会促使市场主体自发地、不断地创新创造,依托市场需求开发文化产品的休闲娱乐功能,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提质增效。發展新型文化业态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1](P17),以市场为主导,形成有利于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市场环境,让有序的市场化运作来正确地疏导新业态的运行,不断提升文化系统业态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头作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另一方面,要鼓励民营企业加入新型文化业态中,消除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为了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要积极进行文化体制的改革,对文化宏观管理部门进行优化整合,改变政府职能,逐步放宽新型文化业态的市场准入限制,形成公开透明、健康有序的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环境,促进新型文化业态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减少和下放具体审批事项,促进行业管理与自律,引导文化产业建立自治的行业协会,发挥市场管理与监督的职能,以弱化行业的行政管理,使政府的职能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营销手段,利用市场自身的竞争力量和竞争机制,催化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创新活力和国际竞争实力。
(三)应该加强科学规划,完善政策体系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自此,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中多次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党的十八大以后,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获得了长足发展。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指出,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产业及传统文化消费升级,未来发展空间广阔。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设专章对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进行部署。2017年,文化部印发《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指出,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总结了近年来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对新兴的数字文化产业作出了顶层设计。
以上种种举动充分表明,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正在发生新的转向,促进“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创新应用的政策密集出台,党和国家对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的意义和途径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但目前的文化发展战略体系的系统性和精细化的工作还有待发展,存在多头管理现象,文化整合战略还有所欠缺。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涉及制度、观念、教育、市场等诸多方面的配套改革,需要一个完善且详细的总体发展战略,不能搞倾斜式发展战略,必须在各个方面都进行足够的投入和支持,才能将文化产业数字化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首先,将新型文化业态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做好战略定位,通过政策来引导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建立包括财政、税收、融资等多种手段的政策体系,明细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并督促各地方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来相应地制定本地的发展规划。其次,建立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专项基金,根据目前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弱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为文化企业提供精准帮助。再次,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特色园区,在园区内加强上下游企业的互补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产业集群。第四,以科技创新为源头,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引导和设计提升。第五,实行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支持新型文化业态发展。
(四)制定并完善适应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法律法规
数字文化产业受众多、影响大,其高传播性、易获得性的特点会导致色情、暴力等负面文化的泛滥,片面追求商业化和利益最大化的趋势也使得新型文化业态出现了浮躁、肤浅甚至庸俗、低俗的状况,不仅制造出了大量的垃圾产品,审美的低俗化问题、新的消费伦理问题、网络舆情应对问题等也接踵而至。因此,新型文化业态需要建立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为推动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资本的合理流动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2020年6月5日,国家网信办等八部门集中开展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截至2020年8月3日,158款违法违规直播平台被依法处置,一批违法违规网络主播被封禁。只有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新型文化业态才能拥有更光明的未来。
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催生新业态的同时,也为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提供了技术手段。与传统产业发展相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和“互联网+”等新业态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信息公开、传播速度快、传输无国界等特点,使得新业态的知识产权案件日益呈现复杂程度高、维权难度大等特点。[7]新型文化业态是知识产权侵犯的重灾区,处理不好会极大地打击企业的自主创新性,对长久发展十分不利。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研究制定知识产权基础性法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加快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修改完善。完善地理标志保护相关立法。”该意见的出台,从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而言,无疑是政策利好。
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和起草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相关部门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等一系列通知,以规范文化业态的发展,但对整体新型文化业态而言,文化法律法规依然偏少,应加快在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外交、反垄断等领域法律法规的起草出台。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尊重创意、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法治轨道,鼓励创新,保护正当权益,为新型文化业态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使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究,促进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和规范。在全国大中城市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统一执法,打击各类盗用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五)要重视对新型文化业态中的人才培养
新型文化业态作为智力密集型行业,自带强创意性和高科技性,这一属性决定了在其发展过程中,人才是最关键的要素。从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结构来讲,文化是土壤,创意是种子,产业是果实。无文化不成产业,而创意是产业的灵魂。恩格斯曾经指出:除了“土地、劳动、资本外,还包括经济学家想也想不到的第三要素,我指出的是简单劳动这一肉体要素以外的发明和思想这一精神要素”[8](P607)。发明、思想等精神要素源于人的创造力、创新能力。人的创意与创造力、技能与潜能是新型文化业态的主要驱动力。唯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增长动力的转换。应该立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来提升新型文化业态的创意水平和科技含量,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衍生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目前,新型文化业态的从业人员素质还良莠不齐,数量短缺、素质有待提高,高层次文化科技人才供应不足。依托人力资源来盘活存量资产和存量文化资源,可以使新型文化业态企业中所蕴藏的巨大资源潜力尽快释放出来。有鉴于此,要通过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搞活用人机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和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新路径。加强培训,多渠道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科技人才、创作人才、制作人才和经营人才。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在教育培养方面的配套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2020年11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完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流动配置机制,突出导向管理、思维创新和实务培养。依托国家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和相关高校加强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和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共建实训基地。加快数字文化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9]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本地高等院校加快建设文化产业重点专业和学科,尤其是与新型文化业态前期创意、研发相关的专业,逐步完善有关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专业人才,着力供给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数字文化产业人力资源。
參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20.
[2] 李凤亮,宗祖盼.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 融合[J].学术研究,2015(1):137-141.
[3] 林火灿.“互联网+文化”新业态继续逆势上行[N].经济 日报,2020-08-01(5).
[4] 齐志明,王珏,季觉苏,等.文娱消费 云端真精彩[N]. 人民日报,2020-05-03(2).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6] 花建.互联互通背景下的文化产业新业态[J].北京联合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24-30.
[7] 武伟,宁峻涛.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初探[J].科技 促进发展,2017(12):1006-1010.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 见[EB/OL].(2020-11-18).http://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0-11/27/content_5565316.htm.
Research on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Digitiz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SHI Ying-jie,LIU Ran
(College of Marxism,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quirements of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digit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accelerated in the new era. The digitiz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will help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meeting peoples needs for a better life,facilitating transform th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expanding employment,and improving cultural competition as well as enhancing soft power.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five aspects on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of cultural industry digitization:Firstly,change peoples view and set up the “Internet+” thinking;Secondly,fully play the role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strengthen reform of the cultural system;Thirdly,strengthen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improve the policy system;Fourthly,make and improve laws;Fifthly,focus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for new cultural industry formats.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digitization;cultural soft power;reform of the cultural system;Internet+;employment;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personnel training
責任编辑:梁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