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万年前,江南曾是一片荒漠

2021-06-15 04:28谢宇龙
奥秘 2021年4期
关键词:孢粉江南地区副热带

谢宇龙

北纬30度的江南是个奇迹

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简称“江南”,包含苏州南部、安徽南部、浙江、上海等地区,传说中的“江南水乡”往往就出自这片地理区域。江南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0度附近,属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范围。

纵观全世界的北纬30度附近地区,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无不是降水稀少、骄阳似火、干旱酷热,大部分地区都被沙漠所覆盖!唯独在我国的江南地区,北纬30度的世界却翻了个面,这里不但不是干旱沙漠,反而降水丰沛、丛林密布、气候温润,仿佛地球北纬30度上唯一的绿洲!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副热带高压对我国网开一面?

其实,这都归功于青藏高原!

地理学家发现,青藏高原的隆起,极大地改变了亚洲大气环流的形势,形成了地球上最强大的亚洲季风,对北半球的环流产生重大影响。江南的温润与富足,就得益于季风气候,巍峨挺立的世界之巅,造就了烟雨江南的华夏奇迹。

然而我们都知道,青藏高原并非“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有,而是随着地质运动慢慢升起形成的。在青藏高原隆起之前,东亚季风必然尚未形成,那时候的江南地区又是什么样的景象?

如何重现数千万年前的地质风貌?

距今5000多万年前,全球普遍高温,强大的副热带高压牢牢控制着江南地区,这里气候干旱,被广袤的荒漠所覆盖,只有零星的旱生植物点缀其中。此时,印度次大陆还位于赤道附近,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主要集中在西藏南部,高原的主体尚未形成。广阔的边缘海从欧洲一直延伸到塔里木盆地西部,印度与亚洲之间被特提斯海的东段隔开,亚欧大陆的陆地面积比今天小得多。中国的地势总体上东高西低,在东南沿海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沿岸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向江南地区的输送,从而产生了类似于现今澳大利亚东部大分水岭这样的雨影效应,进一步加剧了江南地区的干旱化。

今天的我们如何确定以上情形曾经存在过呢?

地质学家借助现有勘测技术发现,古近纪早期(约5000-6000万年前)的江南地区确实十分干旱,与今天的西北内陆干旱区一样,低洼处遍布着干旱区特有的盐湖,比如湖南衡阳盆地和江西清江盆地,就在当时干热的气候条件下沉积为丰厚的岩盐矿床。

5000万年前的江南到底“干”成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植物生长在那里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依靠化石,准确来说是孢粉化石的帮助,“穿越”到数千万年前,给了我们答案。

千百万年前,地球上也生长着形形色色的植物,保存在地层里的孢粉就是那时候植物面貌的缩影。孢粉是植物孢子和花粉的简称,形态各异、体型微小,直径通常只有几十微米左右,小到肉眼无法看到,然而这些小颗粒体态轻盈、产量惊人。孢粉被风、流水携带到湖泊中沉积下来,掩埋在沉积物下面,历经沧海桑田,最终变成了化石。

孢粉虽然在地层中沉睡了千百万年,但仍可以反映出非常有用的环境信息——科研人员通过提取出地層里的孢粉化石,并借助显微镜进行鉴定、识别,通过分析和对比地层中孢粉化石的现存最近亲缘类群及其生长分布所适应的气候环境,便可以重现地质历史时期古植被、古气候的演变过程。

如何进一步证明?

湖南衡阳盆地是江南地区典型的红层盆地,红色地层广泛出露。红层通常被认为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生长稀疏,孢粉容易被氧化而不易保存,因而很难从这种地层中提取出孢粉化石。

幸运的是,科研人员在衡阳盆地早始新世(距今5000多万年前)的红层中,找到了灰绿色、灰黑色的夹层,通过酸碱处理,提取出了保存完好、含量丰富、类型多样的麻黄花粉化石。麻黄是一种旱生灌木,广泛分布于亚洲、美洲、北非的干旱荒漠地区及土壤瘠薄处,无法生长在如今江南这样的气候湿润地区。

所以,麻黄花粉化石的大量存在确切地说明,在青藏高原隆起之前的早始新世,现在看来湿润多雨的江南地区曾经十分干旱,仅有的植物均为荒漠植被。据科学家推测,那时候江南地区的年降水量不超过230毫米,与现在该地区1000多毫米的年降水量相去甚远。

猜你喜欢
孢粉江南地区副热带
孢粉在流域生态环境中的指示作用及研究进展
西藏仲巴县隆格尔地区渐新统日贡拉组孢粉组合的发现及其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揭示花粉壁孢粉素合成的调控机制
2016年1月寒潮与东亚副热带急流关系的研究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女性服饰时尚消费状况
论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勃兴及其社会意蕴
西藏南部暴雪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半榫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副热带东南太平洋海温对东北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植物孢粉的研究方法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