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平
崇圣寺三塔
和崇圣寺三塔的特殊关系,是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高中历史课本。老师拿着一本教科书,言简意赅地讲述着南诏历史。历史老师的那堂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时我们还不懂事,这个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只觉得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寺庙而已,以至于我第一次去大理,只去了寂照庵和感通寺。
回到昆明后,我遭到女儿的一顿数落。她说:崇圣寺三塔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融合了“禅宗”“密宗”的特点,不仅有史家肯定的辉煌灿烂,而且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女儿久居云南,因工作性质,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她的话让我深信不疑。这次女儿要去大理采访,希望我们一路同行。她说:去看看崇圣寺三塔吧,不去你会遗憾的。
女儿的安排可谓用心,我们住在大理古城,距离崇圣寺三塔只有1.5公里的距离,无需乘车,步行就可以到达。第二天早晨,我们一家直奔崇圣寺三塔。此時晨曦尚未露出全部面目,天边的微光正在冲破云层的束缚。远远望去,一座金碧辉煌,气宇轩昂的宫殿拔地而起,寺内斜柳绿桑,疏疏朗朗,绰约可见,一朵朵绽放的莲花,相互映照,生动活泼,让静美的绿色世界,更加碧透。
崇圣寺三塔背后是终年积雪的苍山,前面是碧波荡漾的洱海,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崇圣寺三塔就像是一座屹立在历史之中的坐标,连接着南来北往、古往今来的人和事,给人卓然挺秀、俊逸非凡的吸引力。站在寺内的最高处,居高临下,可以将寺内的美景尽收眼底,特别是那鳞次栉比的古旧与深幽里,三座塔互相依衬,变化中有和谐,对立中有统一,浑然天成,生发出无尽的气象,影响了后世云南文明,让我顿生景仰之情。
那是一个怎样的历史纵深呢?与一座古寺作深度的对视,是需要耐性与时间的。我环顾四周,崇圣寺三塔真不愧为“灵鹫胜地”,依山傍水、峰峦叠翠、环境清幽,浑然一体自然与典雅之美,景景不重,物物相叠,美轮美奂,绚烂多彩,镜头感十足的“玉洱银苍”绝不是浪得虚名的。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在大理国时期是皇家的寺院,有殿宇千间,鳞次栉比,气势磅礴,闪现出东方佛文化的魅力与辉煌。看我兴致勃勃,女儿对我说:崇圣寺“基侧绮丽,300亩以上,有“三阁,七楼,九庙,百幢楼宇”的规模,为东南亚,南亚所尊敬的皇家寺庙,有“佛国”“妙香国”之称,是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
古人有道是“南中梵刹之胜在苍山洱水、苍山洱水之胜在崇圣寺”。通过了解,崇圣寺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大塔又名千寻塔,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千寻塔居中,两小塔南北拱卫,鼎足而立,雄伟壮观。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可以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虽经历了千年风雨剥蚀,其历史风韵依然完好无损。整个建筑、彩绘、雕塑风格与寺内清新秀丽的绿化美化,璀璨耀眼的灯光艺术相融合,营造出崇圣寺浓厚、庄严的佛教氛围,堪称现代佛教寺院的典范。
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我倒想起元代名僧念庵的一副名联:“伟哉!具苍洱大观,到此邦才知此地;果然!是西南名胜,非斯塔莫称斯楼。”这副名联绝妙地道出了崇圣寺的名塔、名楼大观。
行走在崇圣寺内,所有的铺排都显多余,路边苔绿如染,满园绿树成荫,清凉爽快,莺叫鸟鸣,寺内熙熙攘攘的人流丝毫没有影响到游人兴奋的观赏热情。而特别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三塔倒影的壮丽景色中,我们看到三塔与蓝天白云,太阳、月亮和星星,苍山雪同框的水中倒影,人动影移与漾波亭相映成趣,那是崇圣寺不死的灵魂,是最能代表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观,为大理乃至云南赢得了盛誉。
面对南诏国和大理国文化的重要之地,吟诵着崇圣寺三塔特有的韵味,恍若有穿越时空的感觉。我一页又一页地翻动历史的教科书,沉下心来解读“成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我逐渐读到了赵藩、周钟岳、张耀曾、董泽等历史人物与大理的交集,读到了徐霞客等先贤在大理留下的文脉,这是崇圣寺三塔至今被供奉、被尊敬的所在。
一个转身一个景致,行走崇圣寺三塔,我们在寻觅,寻觅先贤的足迹;我们在倾听,倾听历史的回声。
喜洲杂记
这些年来,喜欢行走的我,一直躲在文字的后面去看这个世界,因为我相信那脱去铅华,返璞归真的故事或传说,会为喜洲悠悠远去的漫长流年抹上一层动人的色彩。女儿久居云南,是我们最好的导游。她说:去看看吧。去泡一壶春茶,或听一曲白族山歌,你一定会诗情迸发的。女儿知道,近年来,我正在写《走读云南》,不想让沉积着深厚历史文化气韵的喜洲,从我的唇边和指缝中淡然溜走。
苍山洱海,让我们记住了风花雪月的大理,然而来大理旅游,说不去喜洲古镇,实在有些说不过去。那些作为历史见证的老房子和老物件,以及脚印磨亮的石板,因许许多多扑朔迷离的故事,永远铭刻在大理的青砖碧瓦之上。今天的喜洲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和中转驿站,已经成为不少人心中的期待与渴望。
大喜之地,古韵之居。触摸那些遗落在光影斑驳中的历史,那具有超越历史时空,历经万劫而不灭的骄傲和神奇,再次激活我对喜洲的想象。特别是老舍先生的《滇行短记》,引领着我从历史的侧面进入喜洲,去打捞那些流淌在时光深处的文化气息。
与悠远的时空对接。云南唯一的一个千年古镇喜洲,西倚苍山,东临洱海,苍山万花溪清澈的溪水从苍山脚下一直流淌而来,纯美的自然风光和那张永远清新质朴的脸,浸透着丰富的民俗历史文化气息。远远望去,喜洲古镇像一座古朴典雅的城池,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筑博物馆,静静地镶嵌在苍洱大地的北端。气宇轩昂的门楼、戏台、照壁、神龛成为了人们追溯历史的话题。
马帮已经远去,故事还在继续。窥探隐藏在喜洲古镇的斑驳心事,那些别去经世的往昔,照耀出喜洲年轮的影子。查阅历史,我们知道先有喜洲后有大理的这个说法。它作为大理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原为大理河蛮的城邑,是隋唐时期的“大厘城”和唐代南诏时期“十睑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恢宏的建筑气势、精美的建筑装饰艺术自不必说,仅那遍布围墙、影壁、屋墙、长廊上的数百幅砖雕木雕也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我感兴趣的是喜洲极具气派,来到这里欣赏着古色古香的建筑。喜洲白族民居基本形式是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开间的“坊”是建筑的基本组合单元。三合院是典型的组合形式,由三个坊及一组照壁组成,称为“三坊一照壁”,两坊山墙之间设耳房及漏角天井;四合院则由四坊建筑组成封闭式的院落,四角均有漏角天井,加上院落,称为“四合五天井”,比较著名的有杨品相宅、严家大院、侯家大院等。
喜洲民居特别注重建筑内部的艺术装饰,屋檐、木雕门窗、精致的照壁、彩画、大理石画、古井等,斗拱重叠,翘角飞檐,绚丽多姿。那独具特色,几近完美的造型结构,既有西方园林的庄严,又有中国庭院的玲珑,以其古朴典雅、大方实用而著称于世。非常精巧和美觀古建筑,使喜洲民居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蓝天白云,拱桥横卧,湖水清幽。我决定再走去四方街看看,我相信那镂花的门窗,精美的木雕背后,一定有慰藉与滋润我心灵的东西。四方街由店铺围成,里面竖着一座石坊,是明代镇上出了几位进士之后建的。那时候凡是在科举中取得功名的读书人都要把名字刻上,所以又叫“题名坊”,以显示不辜负历史的期待与厚望。
走在古朴而清幽的喜洲街头,那充满古韵的青石板路上,不见繁华和喧闹,也不见世俗里的杂乱无章。街道两旁挤列着一排排店铺,那石隙间露出的一丝青苔,那瓦檐口长出的一株蓬草,已经永远留在了历史的天空。陪同我们的是当地宣传部门的一位同志,他说:喜洲人自古具有优秀的经商才能和悠久的经商历史,一千年前,经商者的足迹已远涉中亚、欧洲。清末民初形成了著名的“喜洲商帮”,后来就成为滇西商帮之首。
访古如读史,喜洲古镇的风光确实很美,每一栋宅院都有一个叙说不尽的故事。那幢幢老屋虽然早已被风雨腐蚀褪下了明丽的色彩,驳落成各种姿态,然而在这沧海桑田的更替中,一个逝去年代的宿影,依然保持着古朴典雅的质感和美感,特别是独树一帜的明、清、民国至当代各时期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可能就是老舍先生笔下的奇迹,庄严浑厚又不失轻巧灵透。
在喜洲,我只是一个步履匆匆的游客,然而时光是个很玄妙的东西,多元文化交流汇聚的喜洲,可不是寻常古镇,是能够安放我们心灵的地方。虽然今天的喜洲,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年深日久的花窗只能在辛酸地回忆以往的风风雨雨,但却有了更为厚重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永远远离嘈杂,而又不失格调,值得我们书写和记录。从大理归来,曾经有人问过我,喜洲古镇里究竟装了些什么?我说:和风花雪月的印象无关。
蝴蝶泉边
知道大理的蝴蝶泉,是因为那部反映白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大理的美丽风光,令人憧憬的风土人情和那些动人的传说,让我一下子陷入鸟语花香的天堂。敬畏生机盎然的生命,也敬畏坚贞不渝的爱情,是我们生命中的那份感动,它不断托起心中的念想,让我找到了去蝴蝶泉的理由。
妻子笑话我说:年纪一大把了,还像文学青年一样,始终充盈着诗意的美丽,散发着绚丽梦幻的气息。说起大理的标志性景点,自然是数之不尽的,但蝴蝶泉绝对是不可不提的景致。去蝴蝶泉寻找那个地域特殊的文化色彩,借以忘却内心的落寞,因而引发了我的文思,也因此释放了被禁锢久违的诗情。想着那一池清澈的泉水,以及蝴蝶、古树、泉水编织而成的神话王国,我的心里却是暖融融的。
从感通寺回来,我们决定去蜚声遐迩的蝴蝶泉,让心中久积的虚幻画面,不再是意味深长的想象,而是激情澎湃的传奇故事。蝴蝶泉位于苍山第一峰云弄峰下,它的形成与这一带的自然环境条件有关。作为大理的一个标志,一个象征,或者说一种图腾,其众多的落水洞和溶洞,因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的缘故,形成了岩溶含水层,从而使这一块土地因为水而更具活力。
记得清代诗人沙琛,在《上关蝴蝶泉》诗中赞道:“迷离蝶树千蝴蝶,衔尾如缨拂翠湉。不到蝶泉谁肯信,幢影幡盖蝶庄严。”蝴蝶泉不仅风光秀丽,泉水清澈,而且有独具天下的奇观,正如徐霞客在他的诗中描述:“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其实游览蝴蝶泉,不仅可观其蝴蝶绝景,而且可了解白族的风土人情,这倒让我想起郭沫若的长诗《蝴蝶泉》,那忠贞不渝的爱情,无需过多华丽的乐章,也会因为一份纯粹而变得更加美好。
站在蝴蝶泉,这里西靠苍山,东临洱海,云聚生雨,降水丰富,是适合蝴蝶等昆虫大量繁殖与生长的。此时正值暮春,如果运气好,可以欣赏到五彩斑斓,蔚为奇观的蝴蝶盛会。我想象着蝴蝶会这天,赶会观蝶的人,穿红着绿,纷至沓来,欢声笑语使蝴蝶会更加春意盎然。这样的精彩是最为温馨的风景,我自然是不愿错过的。我们来时,只见蝴蝶泉四周用透亮的大理石砌成围栏,清冽的泉水从泉底鹅卵石的白沙中涌出,一串串银色水泡,自沙石中徐徐涌出,汩汩冒出水面,泛起片片水花,每朵浪花都化作甜蜜的笑涡,填满如春四季。
一簇艳阳从头顶照射下来,只见绿林丛中一个约50平方米的泉池,渐渐进入我的视野,进入我的内心,回荡起阵阵喝彩。四周古树蓊郁,一棵高大粗壮古老的“蝴蝶树”横跨泉上。成千上万的蝴蝶从四面八方飞来,在空际中对答,而后又戛然静止,最为奇特的是蝴蝶由树枝上连须钩足,一串串连接成数公尺长垂至水面,成为游客们方框里的精彩。这时候,我望了妻子一眼,她也像少女一样,醉在漫无天际的蝴蝶中。
蝴蝶泉的景致美。沉迷在其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我看了一下,池的上方三块大理石上有郭沫若题写的“蝴蝶泉”三个字,极为精致,精致得无可挑剔。泉边的那棵合欢树,散发出一种淡雅的清香。听当地人讲,合欢树的花朵有“静止的蝴蝶”之称,诱使成千上万的蝴蝶前来聚会。蝴蝶会期间,花与蝴蝶共舞,真假难辨,让人数不胜数,姿态各异的蝴蝶在这里散漫而又自由的任意飘荡,在绿色的舞台上,舒展最美的姿态,彰显最美的爱情。
风来它们舞,雨来它们迎,人来它们笑。望着游人如织的蝴蝶泉,漫天飞舞的蝴蝶在树与树之间自由喜悦地跳跃,渐次打开所有感觉器官,把最美的情感形象,从内心深处渐渐释放,建构一个如烟似雾的情感空间,难怪每逢蝴蝶盛会期间,大理洱源等地的白族青年男女都要穿着白族盛装,纷纷聚集于蝴蝶泉边,唱歌跳舞,为的就是让自己的爱恋之心灵,充分呈现。
令人惋惜的是,人们已经很难看到美丽的蝴蝶盛会,但我相信爱情会继续。在透明的阳光下,蝴蝶泉挽留着我的脚步,而文学的意义就在于表现出其独特的地域风貌与人文意义。潮湿的思绪再一次闯入我的脑海,真正的爱情,即使没有谁的呵护,也能在恬淡里沉睡,或在蜜意中醒来。
四周芳草萋萋,朵朵素华无语,顾盼晃动于水面的倒影,但那连须钩足,首尾相衔的蝴蝶汇成了蝴蝶的世界并没有出现,我所渴望的平凡而绚丽的画面并没有出现,但是传说归传说,平平淡淡是它的本色。人们对爱情的追求是一致的,独自开辟崭新的情感新天地,是一种爱情的常态,正如郭沫若笔下的雯姑和霞郎,形成了团结而又独具风格的缤纷姿态,充满了幸福和安宁。我相信,妻子是懂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