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造景的艺术配置方式分析

2021-06-15 19:58濮依
艺术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玄武湖植物造景

摘要:园林的造景价值伴随社会发展与精神生活层次不断提高而变化。随着城市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对园林绿地中植物造景与植物配置的合理设计已经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方法之一。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以来,南京玄武湖作为南京城市的“绿肺”,产生了重要的生态价值。本文从园林植物造景中的艺术配置原则出发,进一步分析植物造景的艺术配置方式,从其艺术配置原理与手法入手,以南京玄武湖方苑内一块绿地作为分析对象,探讨艺术配置在其中的体现方式。

关键词:植物造景;玄武湖;艺术配置方式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2

植物造景作为现代园林设计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植物的种植设计与群落景观营造,还涵盖环境中对原有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植物造景是指利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花卉等各种园林植物,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依据功能和审美的要求进行环境景观营造,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将营造技术与艺术配置相结合,形成一个生态化的园林艺术空间。

1 园林植物造景的艺术配置原则

1.1 科学性原则

自古以来,中国园林便是世界三大园林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有独特的风景园林式格调,并能创造出深广的艺术空间[1]。在中国园林长期的发展中,伴随儒、佛、道三家哲学思想的交融贯通,种植设计强调艺术并遵循自然,力求展现自然的天成之美并打破形式上的和谐整一,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式园林[2]。德国园艺家鲍榭蒂女士在《中国园林》中写道:“中国园林本身并不塑造直观的现实感受,而是让观赏者通过自身游览去体会那些既不是纯知识性的说教,又不是那种排除了艺术美学规律所能观察掌握的东西。”

而在现代园林的植物配置中,越来越强调科学性原则在植物造景中的体现。根据各地环境土壤、气候、湿度的不同,所植物种需满足当地的生态条件,并尊重植物本身的生长习性,合理考虑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种植密度,规划出足够的生长空间,使其形成稳定的群体结构,在此基础上保证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在自然植物群落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3]。

1.2 功能性原则

植物造景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园林景观的功能实用性,植物不仅对生态起维护与改善作用,还对绿地中的人起到一定的释压作用[4]。利用自身的观赏特性,根据季相变化等个性特点,创造园林意境并塑造出专属的城市特色,以诗情画意的意境创造体现植物造景的文化精神功能,赋予其特有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5]。

1.3 艺术性原则

在现代园林设计强调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情况下,在保证植物造景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符合艺术美的规律效果。在设计中巧妙利用植物的形体、色彩、线条等个体特征进行总体的协调布局,突出植物在观形、赏色、闻味、听声上的效果,强调季相变化前后其个体特征的对比与和谐。

1.4 经济性原则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植物造景的主要目的,在进行植物造景设计的同时应遵循经济性原则,多运用乡土植物并做到适地适树,节约和保护古树及名贵树种,或使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作为原料,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6]。对园林设计来说,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才是植物造景的本质目的。

2 园林植物造景的艺术配置原理

2.1 因地制宜原理

在園林造景中,因地制宜是植物配置的首要原理。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环境、地质水文等地域条件,应根据植物习性选配不同的植物物种,以满足植物在此地域生长的适应性[7]。另外,乡土植物也是园林设计中可接纳的物种之一。乡土植物往往拥有悠久的历史,设计师可以根据城市底蕴来设计出符合城市文化的艺术景观效果[8]。

2.2 种类多样性原理

植物造景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乔、灌、藤本等绿化植物,且运用植物营造的艺术效果大多都是通过人为干预形成的人工艺术作品。设计师根据植物的体量、姿态、色彩、质感等个体特征,从特性出发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9]。植物的种类越多样,就越可以通过植物的时序变化、观赏景点的创造、地域特色和意境的创作来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10]。

2.3 生态性原理

随着城市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园林绿地已经成为集景观营造与改善生态环境于一体的构造载体[11]。植物在园林造景中充当首要构成要素,同时还需考虑对大环境的生态作用[12]。植物本身具备的生态性能不仅对环境有一定的生态价值,能改善地域的生态环境,还能对观赏者的身心产生一定的精神享受价值,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效益[13]。

3 园林植物造景的艺术配置手法

艺术效果是植物造景追求的一种目标准则,在设计中应根据植物的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季相变化美等个体特征,运用艺术手法来配置不同的植物,形成优质的景观效果。

3.1 秩序与统一

整体统一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种类的重复运用是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统一性的方法[14]。这就要求植物在形色、体量、线条等个体特征的变化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度或一致性,来达到“多变中求统一,统一中有多变”的整体效果[15]。

3.2 突出与对比

夸张放大的突出效果是设计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常常伴有用色彩来进行调和对比的手法,利用植物间色差的互相衬托形成对比,借助树种之间形体、色彩等个体特征的融合协调进行整体调和[16]。如高与矮的形体对比、红黄蓝三原色与冷暖色调的色彩对比、种植疏密的虚实对比、空间构成的明暗对比与自然和植物的动静对比[17]。

3.3 韵律与节奏

在艺术设计中,在植物的排列方式上进行有序的水平配列是常用的美学手法,用植物构成的线、面、形体、色彩与质感来创造不同的韵律方式,如用树木和树丛的连续等距来创造简单的韵律;用不同树种排列间的疏密和花色的浓淡叠加来表达交替与渐变韵律;用植物的形体高矮及形态变化来表现起伏韵律[18]。

3.4 层次与结构

植物的高低、色彩的变化及线面的划分是创造景观层次感的主要元素,而在层次的变化中又需要达到整体群落结构的稳定。根据景观环境,按照规则式或自然式的种植形式,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置,形成有透光感的多层次植物景观[19]。

4 玄武湖方苑绿地艺术配置分析

4.1 场地概况

场地位于南京市玄武湖方苑艾薇拉会馆前方一块占地约540㎡的绿地。选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有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及竹类,整体布局安排自北向南呈现由高到低的趋势,形成较为丰富的林冠线。同时,在边角处的景观视觉空旷点增加了色叶植物的配置,如隶属于小乔的紫叶李、白玉兰和桂花,隶属于草本的墨西哥鼠尾草、美人蕉和玫瑰等。在植物配置上以乔、灌、花、草并重,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效果和观赏效果。(如下图)

4.2 竖向分析

北面三颗香樟形成三株丛植配置形式,在平面上将三颗香樟放置于不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顶上,立面以一树为主,其余两树为辅,构成主从相宜的景观效果,形成以香樟为主的整个园林景观的第一层;第二层景观效果由白玉兰、紫叶李和桂花的高低错落的个体形态组成;第三层以六道木、火棘、黄杨等低矮灌木以环形群植的形式构成;第四层以群植形式种植的草本植物金鸡菊、墨西哥鼠尾草、沿阶草、常春藤和芒组成,在前三层的衔接下,形成高、中、低完整的群落结构划分,构建多层次且立体稳定的植被景观[20]。

4.3 形态分析

树群组合形式以高大乔木分布在中心,亚乔木环绕四周,灌木位列外缘,另外在乔木庇荫下配以耐阴的藤本植物。从整体观感效果来看,树群外貌形态有高低起伏的韵律变化,有以香樟为主的伞形,以玉兰为主的卵形,以马缨丹、玫瑰和萼距花为主的丛生形,以人工修剪的火棘、黄杨和女贞为主的球形。用植物的形体高矮及形态变化来表现艺术效果的起伏韵律,表现树群中各树种之间的搭配相融,达到景观效果的变化统一。

4.4 色彩分析

选区内植物配置色彩以常绿为主,随着四季色相的不断变化,不同物种带来的四时演替的时序景观成为景观效果的观赏特性。在小灌和小乔中以植物色相的变化来提高园林观赏价值是该选区的一大设计手法。如种植色相变化为紫红的紫叶李,深红的火棘,橘红的美人蕉,橙黄的马缨丹,淡黄的大吴风草,深紫的萼距花,蓝紫的蓝花草、鸢尾和墨西哥鼠尾草。这些极具观赏价值的色叶植物使该选区达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观赏效果,创造出丰富的季相色彩变化,实现不同季节不同景观的艺术效果。

5 结语

园林绿化被赋予的意义逐渐演变为生态的空间构造与艺术的效果营造。在园林的植物造景中,科学、功能与艺术的结合已经成为园林设计中的艺术配置原则。在往后的设计中,要在考虑到因地制宜原理、种类多样性原理和生态型原理的基础上,善于运用各类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个体特征,构建一个立体稳定的自然生态空间,将不同植物的层次变化、季相色彩变化和谐地融入整体的氛围,创造和谐自然的生态空间。

参考文献:

[1] 韩薛.浅谈造园的艺术美——以潘安湖湿地公园为例[J].艺术科技,2020(21):191-192.

[2] 姜琳,房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设计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4-75.

[3]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6-77.

[4]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5] 李欣,王夕倩,钱丽红.现代化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植物造景美学[J].艺海,2020(5):88-89.

[6] 郭牧云,张亚倩.植物景观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70-71.

[7] 杨婧熙,丁山.基于自然体验的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研究——以南京珍珠泉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92-93.

[8] 张晓晶,吴冬蕾.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城市边缘区域景观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8-79.

[9] 董利婷.南京月牙湖公园小水域植物造景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03-104.

[10] 彭浩楠,张耀.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3):168-169.

[11] 齐筠倩,李青青.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亭子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3):156-157.

[12] 单一雯,王春.公共艺术设计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初探[J].艺术科技,2020(20):179-180.

[13] 丁振兴,叶洁楠.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9-90

[14] 崔晔.极简主义与中国元素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20):163-164.

[15] 房华,余希.由空间序列艺术论室内生态环境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8):118-119.

[16] 吴逸,叶洁楠.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当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1-82.

[17] 沈乐.浅析景观植物造景配置——以情侣园之牡丹岛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06-107.

[18] 张继强,张乘风.建筑与园林中设计形式的美学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118-119.

[19] 回钰.生态视域下的江南私家园林技艺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97-98.

[20] 朱梦,姜萱,苏婧.古典园林植物配植分析——以何园水心亭为例[J].艺术科技,2020(22):29-30.

作者简介:濮依(2000—),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玄武湖植物造景
我陪奶奶去公园
南京玄武湖的前世今生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水系历史变迁视角下的玄武湖生态功能退化原因探析
南京北湖艺舫 (玄武湖店)
江苏省南京玄武湖水利风景区
《植物造景》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