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的审美文化中,“高雅”和“通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艺术中的“高雅”与“通俗”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两者互助互济、互为补充。本文通过了解中国的审美文化,对高雅与通俗进行分析,总结高雅和通俗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中国艺术存在艺术家创作水准参差不齐的问题、艺术与群众脱节的关系问题、艺术作品趋向于商业化这三个问题,并从政府层面、艺术家层面、高校层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中国艺术良性发展,使艺术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
关键词:审美文化;中国艺术;高雅与通俗;雅俗共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2
1 中國的审美文化
“高雅”与“通俗”是中国审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美学范畴,高雅和通俗之间的界限因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1]。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很少去考思考文化问题,人们首先是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开始有了审美的意识,并总结出一些艺术美学规律。进入现代之后,文化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人们的审美也就走向了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两个方向。中国的审美文化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程中,依据时代的特色而变化的[2]。
2 艺术中的“雅”与“俗”
2.1 高雅艺术
雅,有着精致、典雅、规范的含义,高雅艺术表现为艺术所能传达出来的影响,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3]。高雅艺术的形式丰富多彩,在表现手法和内容的展示方面具有弹性、灵活度与深度。从古至今,最受人们追捧的高雅文化莫过于唐诗宋词、影视经典、书画艺术、音乐舞蹈等等。高雅文化的背后往往展现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历史风貌,这与国家、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4]。高雅艺术的内涵十分的凝重,超越了时代的界限。
2.2 通俗艺术
俗,有着通俗、粗放的含义,通俗艺术新鲜活泼,具有灵动性,不拘谨,反应的是生活的情趣,易于被人们所接受。通俗艺术也有它所承担的艺术功能,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且流传的更为广泛[5]。小说、戏剧在人们心中登不上大雅之堂,被正统文坛所排斥,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湮灭。但也不乏有许多经久流传的作品,像四大名著和《聊斋志异》就是21世纪最受瞩目的作品。
2.3 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关系
2.3.1 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二元对立
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在社会早期表现为二元对立的局面。高雅和通俗之间往往受到官方、正统文坛以及学术界的制约[6]。像在明清以前,小说、戏曲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能够称得上高雅艺术则是诗、词、曲、古文等等。这些艺术经久流传,被人们所诵读、欣赏。
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间的对立是两者互不吸收对方的结果。高雅艺术的自命清高、不贴近现实生活造成高雅艺术作品的苍白无力,艺术的表现手法僵硬缺乏活力,缺乏民间的烟火气息,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7]。
2.3.2 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间互为补充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事物的相互交流与补充才能产生巨大的潜力,艺术中的“雅”与“俗”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能够达到一种平衡[8]。通俗文化的出现冲击了高雅艺术,这也意味着两者之间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共同发展。通俗不等于恶俗,通俗要从高雅中汲取一定的创作形式,使得通俗艺术中有高雅艺术,高雅艺术中又存在通俗的成分,彼此融合,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9]。
2.3.3 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间具有流动性
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从来都不是背道而驰的,它们两者具备了一定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往往会出现在社会的转型期,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需要弃旧图新,冲击旧艺术,带来新的活力[10]。人们观念上的更新会萌生新艺术,这种新艺术具有灵活性、普适性,能够给艺术带来有活力的、多样的、丰富而灵活的能力[11]。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间的关系如果泾渭分明,就会对社会的凝聚力造成影响。
2.3.4 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是一种境界。雅俗之间找到平衡点,做到共赏是一件艺术作品最理想的状态。像齐白石的艺术就能达到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齐白石的作品能够让人们产生共鸣,这是因为他的艺术作品源自生活,具有乡土气息。[12]艺术作品呈现“雅”和“俗”两个特征的代表还有宋代“兰亭雅集”题材的绘画,一方面展现了文人的意识形态以及对生活的向往,也就是高雅的面;另一方面展现了与众人生活的“俗”的画面,将雅俗共赏的美发挥到了极致。高雅艺术能够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提升自身的品位,在琐屑的世界里寻求生活的诗意。
3 中国艺术中存在的问题
3.1 艺术家创作水准参差不齐的问题
我们现在所提到的艺术中的“雅俗共赏”较之传统意义上的“尚雅贬俗”的标准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打着雅俗共赏的旗号进行绘画创作,不少拙劣的绘画出现在市场上,降低了艺术创作的水准以及人们的审美能力[13],这是对艺术作品的亵渎。不能打着高雅艺术的称号来乱创作,这种“艺术”与真正的艺术是风马牛不相及的[14]。艺术家水准降低这一问题还与现代艺术理论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有关,目前而言,我们缺乏艺术评判的标准,造成一些作品被改得面目全非。艺术家所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应该是良性的艺术,这需要艺术家与社会共同努力。
3.2 艺术与群众脱节的关系问题
中国艺术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在社会的推动下,中国艺术呈现了更为多元的局面。不同文化、民族相互交融,营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但是在这样一个全球开放、多元的时代,各国艺术相互交融同样暴露出许多问题。艺术是一种多元的混合体,而审美的不同会造成对作品评价的不同。艺术与群众脱离的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给艺术创作者,这是多种因素混合的局面[15]。中国当代艺术也有其局限的一面,中国艺术受西方艺术的影响,成为迎合市场的作品,不再具有本土风格、本土特色,越来越“西化”,丧失了中国艺术的活力,如果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评判中国艺术,就会导致艺术越来越脱离群众。艺术作品要具有社会价值,对社会有影响力,体现中国艺术的风格与特色,不然就很容易造成艺术与群众脱节。
3.3 艺术作品趋向于商业化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艺术需要在世界艺术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的艺术风格逐渐国际化,国际化的艺术风格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隐患。艺术品成为许多社会人士的投资品,这造成了艺术作品商品化这一不可扭转的局面。艺术家们也都纷纷向市场看齐,艺术作品在创作题材、创作手法以及艺术表达的语言这些方面纷纷向资本靠拢,这必然导致艺术作品的商品化,久而久之,会破坏中国艺术的发展。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在最普通的生活中寻找最有诗意的内容,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够具有生命力,被人们所欣赏。
4 对现代的启示
4.1 政府层面
对社会、政府而言,要提高国民素质,让民众具备文学涵养,艺术修养,最为要的是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精神文明的建设不是取决于小部分人而是取决于大多数人。只有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高了、艺术涵养足够了,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修养才会上升一个台阶[16]。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只停留于欣赏通俗文化,就不会进步。我们要提高国民的素养和审美水平,规范监督体制,提高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对市场上平庸粗鄙的作品进行合理规范,引导艺术作品健康发展。
4.2 艺术家层面
对艺术家而言,创作艺术作品时应当将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结合起来创作[17]。艺术来自民间,像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最有生命力和普世性的莫过于下里巴人,但是论思想艺术价值,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提升,显然就是阳春白雪[18]。艺术作品越是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越能够令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和情感也就最真实,最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人类会在高雅中越来越文明,一件艺术作品的养成,会将真善美高度融合在一起,是生活与智慧、文明的结晶[19]。只有好的艺术作品才能推动人们不断向前进步。
4.3 高校层面
雅俗共赏这一审美标准的出现,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艺术创作应该如何健康发展[20]。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大多数学生接触到的通俗艺术占比较多,这也是最具影响力的。通俗艺术也有优秀的作品,优秀的艺术作品会对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但不乏一些糟粕的内容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破坏,在价值观形成上也造成不好的影响。针对高校艺术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学习传统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的审美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21]。
5 结语
在如今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审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艺术也同样没有雅俗之分。高雅与通俗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雅俗更像一对孪生兄弟,互补互助、相辅相成。在现代社会,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感染力、共情力远不如以前,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面对西方社会的冲击,如何在世界文化艺术坛保持特色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艺术作品应出淤泥而不染,不再只侧重于商业性,要注重艺术的表达、智慧灵气,现在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具有包容性的、多元化的艺术。艺术的发展方向要多元化,这样才能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要将艺术中的高雅与通俗结合起来共同发展,这样才能不断促进中国艺术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松涛.谈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8(01):3-5.
[2] 吴双双,李永昌,孙云鸿.宋代文人画审美与现代平面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2):60-61.
[3] 叶洁楠,海涛.艺术的雅俗共赏——舞阳农民画赏析[J].艺术科技,2020,33(23):23-24.
[4] 余宛琳,徐雷.风格学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山水画作品研究——以吴冠中画作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20-21.
[5] 吴歆悦,李雪艳.艺术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6] 王维依,蒋晖.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历史源流[J].美术教育研究,2020(18):54-55.
[7] 王维毅,耿涛.关于宋元时期工艺美术雅俗问题的探究[J].艺术科技,2020,33(21):105-106.
[8] 李丰旭,祝遵凌.社会学视角下的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绘画[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22-23.
[9] 胡田,李永昌.从图像学角度解析顾闳中绘画——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8):18-19.
[10] 张海怡,蒋晖.探究国画留白艺术在黑川雅之设计中的延伸[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82-83.
[11] 周卫臣,孙献华.浅析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美学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20(9):22-23,27.
[12] 张晓晶,吴冬蕾.中国画中的“雅”与“俗”——以齐白石绘画题材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14-15.
[13] 刘云,曹磊,朱宇婷.论民间艺术“土、俗、野、艳”的设色风格[J].艺术科技,2020,33(23):57-58.
[14] 王小柠.中国传统园林绘画中的“物—景—境”思维[J].美术教育研究,2021(01):24-25.
[15] 李笑,李永昌.从宋式家具装饰风格看宋代雅俗观念的嬗变[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11):99-100.
[16] 张雨婷.浅析公共文化在人物装饰油画中的表达[J].艺术科技,2020(17):70-73.
[17] 潘悦,汪汇雯,黄婕.数字化时代下民间故事题材插画的应用传播[J].美术教育研究,2021(02):34-35.
[18] 胡玥.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学科的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20(8):51-52.
[19] 黄薇,吴冬蕾.浅析园林雅俗嬗变[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86-87.
[20] 徐靖雯,湛磊.“画无定法”VR绘画研究与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28-29.
[21] 許瀚艺,蒋晖.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对现代设计的启发[J].艺术科技,2020(19):86-89.
作者简介:申杨(1997—),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