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爱情及其矛盾心理

2021-06-15 19:29陈颖
艺术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丁玲爱情

摘要:丁玲以莎菲为第一视角叙写了她的爱情纠葛,我们在分析莎菲爱情线索的同时,发现丁玲以她现代女性的思维模式,展现了五四知识女性复杂矛盾的心理,包括情欲与理智的矛盾、个人与群体的对立、现代观念与传统思想的冲突。

关键词:《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爱情;矛盾心理

中图分类号:I207.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2

1 莎菲的爱情

丁玲从“人类精神原材料中提取精华进而直击人性深处”[1],讲述了莎菲与苇弟、凌吉士的三角爱情纠葛,将欲望、渴望与绝望“这一永恒而宏大的主题融入平凡琐屑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审美的艺术张力”[2]。分析莎菲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爱情启示。

1.1 爱情不仅仅看外表,皮囊下的精神世界更为重要

在爱的语境里,由身体和外貌吸引而产生的爱情并不是真正的、持久的爱情,追求肉欲的爱情只能带来一时的快感,“人欲过分膨胀之后,注定会吞噬灵魂中残存的理性”[3],长久而稳定的爱情需要我们在关注相貌之外,关注对方的精神内核。爱情要以灵与肉的统一为基础,精神世界的交流必不可少。莎菲为凌吉士的美貌如痴如狂,又因窥见他庸俗的灵魂而选择离开,这是明智而正确的选择,避免了爱情悲剧的发生。反观《巴黎圣母院》,纯真的少女爱丝梅拉达被皇家弓箭队队长菲比斯俊美的外貌和花言巧语所迷惑,沉浸于这场虚假的爱情里,沉浸于“不可揭发的谎言”中[4]。但菲比斯只是一个自私冷漠的纨绔子弟,当少女被判绞刑时,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远遁,“无情、冷酷、自私的罪行”[5]暴露出来,这场爱情悲剧不免令人唏嘘。当下年轻人应该如莎菲那样,在考虑两性关系时,不能仅追求当下肉体的愉悦,更要追求精神世界的和谐。

1.2 面对爱情要有明确的价值判断,不要患得患失

人既要主动地追求爱情,也要有及时止损的勇气,莎菲前期在拒绝和接受凌吉士之间痛苦迷茫,被情欲蒙蔽了双眼,患得患失,但最后毅然决定南下,这是基于自己对爱情的价值判断作出的明智选择。“盲目地追逐只会让自己丧失尊严”[6],莎菲既没有让封建礼教束缚自己追求爱情自由的权利,又没有让爱情凌驾于自己的尊严之上,维护了爱情的尊严。徐静蕾曾在《朗读者》里谈到自己与对象的感情,“我们现在的相处状态是100分,再进一步也不会变成120分”。在她眼中,爱情比一纸婚约更重要,“爱情是两个人互相使对方完整的过程”[7],她对自己的爱情有明确的价值判断,不会因旁人的意见左右自己的选择。

1.3 做独立自主的个体

凌吉士对莎菲的感情只有肉欲的占有,他希望金钱和女人作为他的附庸而存在,而莎菲作为具有现代思想和自我意识的青年,希望在感情里占据主导地位。“女性意识是后天自我觉醒的产物”[8],现代女性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意识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不轻易“向时代的趋势和现实妥协”[9],不依附男人生存,“追求婚姻自由”[10],构建健康、和谐的爱情需要平等和谐的关系。《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就是“带有几分身不由己的宿命感的中国女性”[11],她为了摆脱依附的命运而依附范柳原,这是悲剧的开始。她想拥有独立的人格,然而她的力量与现实无声的压迫相比过于弱小,“深识了人性深处最卑微的东西”[12]的她最终被黑暗吞噬。“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13],最终她无法逃脱时代牢笼的禁锢,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显示了新女性在前进路上受到无尽阻挠的悲哀”[14]。经济是两性关系平等的基础,现代女性既要实现经济独立,也要实现精神独立,始终把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手里。

2 莎菲面对爱情时的矛盾心理

2.1 情欲与理智的矛盾

苇弟对莎菲的爱温柔而炙热,但莎菲接受不了这样的爱,她希望苇弟能够换个方式对待她,否则她会不高兴。在莎菲的眼里,苇弟虽然体贴,随叫随到,是一个忠厚的老实人,却从来不曾了解她内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她甚至蔑视苇弟的怯懦与卑微。对于苇弟的爱,莎菲在觉得同情与内疚的同时,又乐意有一个人在身边听任自己摆布。她享受占据主导地位的状态,然而苇弟并不能激起莎菲的欲望。

凌吉士以好看的外表和一种捉摸不透的风仪俘获了莎菲的心,“他的颀长的身躯,白嫩的面庞,薄薄的小嘴唇,柔软的头发,都足以闪耀人的眼睛”。颜值是爱情的敲门砖,一个男人的外貌、地位与金钱都可作为优先条件吸引女性。莎菲与其他女孩一样,会被男人美丽的外表所吸引。莎菲疯狂地追求凌吉士,迫切地想要征服他,得到他的爱,如搬到他的处所附近,或请他补习英语,创造两人共处的机会。莎菲以欲擒故纵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欲望和冲动,她说:“我要占有他。我要他无条件地献上他的心,跪着求我赐给他的吻呢。”可是,莎菲却窥见了凌吉士俊朗外貌下的卑劣和庸俗,不愿意为了这些无意识的引诱被凌吉士迷倒。此时莎菲的情欲与理智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一方面,她的理智要求自己不能因色与物的诱惑堕落,另一方面又为自己不能完全忘记他而感到懊恼。情欲的渴望和理智的清醒让莎菲患得患失,在灵魂和肉体的挣扎中,莎菲最终选择南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与尊严。《莎菲女士的日记》体现了莎菲的矛盾心理,包括理想与现状的矛盾、期待占有和渴望被占有的冲突、情欲与理智的交织、正经女人和放肆女人的纠结。这种矛盾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莎菲对爱情的迷茫,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五四运动的浪潮退去后,莎菲对爱情的迷茫状态与很多女性冲破了家庭的牢笼后找不到新目标的迷茫状态是相似的。

2.2 个人与群体的矛盾

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封建家庭不同,莎菲有温暖的家庭和关爱她的父亲、姐姐,然而莎菲并不满意这种盲目的爱惜,她渴望有人能夠真正理解她的内心世界。莎菲有许多女性朋友,如毓芳、金英、江周等,尤其是毓芳,对莎菲关怀备至。但莎菲并不感到快乐,反而感到孤独、与世隔绝,她“因孤独而寻找爱情”[15],毓芳对她的叹惋与爱惜更让莎菲生气和伤心。莎菲也不乏一些追求者,和毓芳只求“平静而温顺的幸福”[16]的爱情观不同,在莎菲眼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两个人灵魂与肉体的高度契合。她把自己的日记交给苇弟,就好像交出自己的灵魂,但愚拙的苇弟只是自作聪明,怯懦、贫乏的思想使他无法靠近莎菲的灵魂。她为凌吉士的美貌倾倒,又为发现了他风仪皮囊下庸俗苍白的灵魂而痛苦,这样一个满脑子金钱和欲望的人也绝不可能理解莎菲的内心世界,莎菲对情侣之间坦诚交流的渴望与憧憬最终破灭。小说中,莎菲的生活无聊且孤独,她将牛奶加热多次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她的生活仿佛与世隔绝,“个人和群体的存在是不相融合的”[17],这揭示了“人物最原始的情感困境”[18]。莎菲的灵魂氤氲在欲望与病痛的枯井中自怜自爱,她一直处在“求而无解的状态”[19],与群体疏远隔离的生活极大地强化了她的孤独感,“如同她记录的‘让我离人们却更远了”[20]。莎菲对互相理解的执着几近于严苛,这使她陷入了个人与群体的矛盾之中,孤独感与隔离感让莎菲把自己与群体的矛盾归结于自身,并陷入了不断的自责之中。

2.3 现代观念与传统思想的矛盾

“耻感文化是构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21],陈顾远的《中国婚姻史》认为,封建的贞节观是两性关系的德行准则。童贞,要求女人在婚前不可以和男人有性行为;妇贞,要求女人在婚姻中只能和一个男人维持性关系;从一之贞,要求女性在丈夫死后保持贞洁,不可改嫁。门当户对也是传统婚姻爱情观之一,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无法决定自己的婚嫁事宜,“不能具有自我的意识和对爱情和性爱的需求”[22]。这样的贞节观与爱情观千百年来剥夺了女性大胆追求爱情的权利,禁锢着女性的思想与灵魂。五四运动提出的追求个性解放、人的独立与自由的思想荡涤了封建贞操观念,告诉人们“女性的身体要由自己主导”,鼓励“女性觉醒”[23],摆脱依附男性的境遇,大胆追求恋爱自由、经济自由、婚姻自由、教育自由,推翻了“女子就该相夫教子”[24]的观念。莎菲作为具有现代思想和自我意识的新女性,打破了传统礼教的制约,迈出了追求妇女解放的第一步,但她却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带来的影响,这让她依然保持着女性表面的矜持与自尊。她将个性解放投射在对欲望的追求上,把性欲视为人的自然天性,以全新的态度展示了人的自然生理欲求。“她从未放弃对人生价值和生命存在的意义的精神追求”[25],在爱情的角逐中,她渴望征服和占有,享受于在一段感情中占主导地位的滋味。这种叛逆的思维是向传统封建道德思想的宣战,也有力地冲击了受封建价值观念、审美习惯和思维模式禁锢的时代。

3 结语

莎菲从家庭出走,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彻底颠覆了旧时代的男女关系。丁玲以日记体的形式挖掘女性的深层心理,深刻地展现了五四知识女性莎菲矛盾冲突的心理,包括情欲与理智的矛盾、个人与群体的对立、现代观念与传统思想的冲突,有助于我们正确地面对爱情与生活。

参考文献:

[1] 郭贞娴.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思考 ——读威廉·福克纳诺贝尔获奖辞有感[J].戏剧之家,2019(24):235.

[2] 缪依蕾.黄金枷锁下的人性挣扎——论《金锁记》中曹七巧命运的悲剧性[J].汉字文化,2020(07):66-67.

[3] 陈子诺.浅析《白鲸》的悲剧效果[J].汉字文化,2020(02):108-110.

[4] 袁晨霏.浅析《面纱》中吉娣爱情悲剧的必然性[J].汉字文化,2020(03):86-87,139.

[5] 孙夏洁.伯格曼《野草莓》中的梦境与现实[J].戏剧之家,2019(23):118.

[6] 汤凯歌.浅析《赛德克·巴莱》中的人物矛盾[J].汉字文化,2020(06):103-105.

[7] 陈凯伦.浅谈电影《水形物语》中的孤独与爱情[J].汉字文化,2019(08):45,47.

[8] 姚佳,郑仁霞.女性意识的挣扎与文化思索——以陈凯歌电影为例[J].艺术科技,2020(01):37-38.

[9] 陆妍.简·奥斯汀的爱情观念分析[J].汉字文化,2019(16):119-120.

[10] 卜嘉敏.从人物价值研究西方悲剧的人物特征[J].汉字文化,2020(03):76-77.

[11] 金毅.囚笼或利剑——《金锁记》与《月牙儿》中困于金钱的女性形象[J].大众文艺,2019(04):18-19.

[12] 贺闰宇.最终陷入的黑暗——浅析老舍《月牙儿》[J].汉字文化,2019(15):56-57.

[13] 翟敏伶.《傾城之恋》的人物情节剖析[J].汉字文化,2019(07):46-47.

[14] 李萌萌.此情可待成追忆——《半生缘》小说赏析[J].汉字文化,2020(10):112-113.

[15] 李晓薇.浅析人文主义关怀下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大众文艺,2019(13):40-41.

[16] 许晨.浅析《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罪与恶[J].汉字文化,2019(19):101-102.

[17] 王菲.《黄金时代》中自由主义如何体现[J].大众文艺,2019(03):10-11.

[18] 吴向宁.心灵的重生之旅——《野草莓》[J].戏剧之家,2019(25):94-95.

[19] 张亚瑛.荒诞始于人性[J].戏剧之家,2019(18):111.

[20] 崔昊宇.《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及反映的个人主义[J].汉字文化,2019(07):48,94.

[21] 徐金洁,韩天.从耻感的呈现探究沈从文小说中的两性关系[J].戏剧之家,2019(12):220-221.

[22] 田爱平.过去的事,过不去的情——郁达夫小说《过去》中人物的分析与解读[J].汉字文化,2020(19):55-57.

[23] 陈一杨.隐于岁月,葬于大海——《钢琴课》中的女性意识[J].戏剧之家,2019(22):115.

[24] 凌欣怡.论中国女性受教育的权利[J].汉字文化,2019(16):167-168.

[25] 张驰.创伤理论下《月牙儿》中“我”悲剧命运的原因[J].汉字文化,2020(20):74-75.

作者简介:陈颖(2001—),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学作品赏析。

指导老师:缪军荣

猜你喜欢
丁玲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还有你”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