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却支撑起四个家庭的希望;
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却养活了一个“十口之家”;
他的学识并不渊博,却向世人展现了爱的真谛;
他就是万安县涧田乡麻源村曾经的贫困户姚文慈。
“多亏了文慈,他真是一个好人。”72岁的老人张继化说。张继化口中的好人“文慈”,就是他侄女的丈夫姚文慈。姚文慈因孝老爱亲、自强脱贫,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吉安好人”“万安县道德模范”“万安县脱贫典型”。2019年,他的家庭还获评了"全国最美家庭”。
必须照顾,我一辈子要照顾下去
走进姚文慈家,六个孩子正在院子里追逐嬉闹,两位老人在家门前晒着太阳,姚文慈夫妇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准备午餐,一家人其乐融融。一眼看过去,姚文慈并无特别之处,身材矮小、面色黝黑,不善言辞的他还有些羞涩腼腆。
深谈过后才知,6个孩子中,只有2个是他自己的亲生孩子,其余4个是二哥三哥的孩子。而2位老人,其中一位是他的兄长,另一位,则是妻子的叔叔张继化。
2008年以前,姚文慈的生活与常人一樣,妻儿绕膝、波澜不惊。四兄弟除大哥患有先天性哮喘一直未婚外,文慈及其二哥三哥均娶妻生子。然而,就在2008年和2009年两年间,父亲、二哥、三哥突发疾病医治无效先后去世,他的生活发生逆转,从岁月静好走向困顿窘迫。
面对突如起来的变故,三个家庭不知所措。一番抉择后,姚文慈决定,主动抚养4个侄子侄女,让两位嫂子外出务工挣钱。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再增加4个孩子,加上患病需照顾的大哥,沉重的负担让姚文慈一家陷入贫困。 2013年,妻子的叔叔张继化患脑积水住院,出院后生活无法自理,姚文慈又把这位72岁的老人接到家中照料。“他们都是我的家人,必须照顾,我要一辈子照顾下去。”当旁人不理解时,姚文慈总是这样坚定地说。
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好
母亲去世前,姚文慈夫妻悉心照顾老人,陪同做各项化验检查、照顾穿衣洗漱、帮助按摩烫脚、倒大小便、变着花样做饭菜.......他们都亲力亲为,任劳任怨;对长期患有哮喘的大哥,夫妻俩从未嫌弃,送水送药、端菜端饭、洗衣洗被......年老未娶的叔叔张继化住院期间,夫妻俩轮流去医院照料,出院后接到家中抚养......原本是包工头、有着不错收入的姚文慈,为了照顾一家老小,放弃这份好工作,毅然回家守着几亩地,打着零工照顾和维持家庭,在每次问起是否后悔时,他总是憨憨地笑着回答:“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好。”
每到周末,6个孩子便到姚文慈家中吃住。“我待他们就如我自己的孩子,虽然家里穷,但只要有鸡蛋也是每人一个。”家中虽不富裕,可姚文慈的妻子张珍梅却尽力做到公平,从不偏袒自己的孩子。但谈起生活的艰辛,这位能干的妻子虽然辛酸到忍不住流泪,却从未抱怨。
我要想办法把家庭搞好,把家里的生活搞好
因家庭经济困难,姚文慈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是好强的他,一心想要摘去这个贫困户的帽子。“家里有老人小孩,我要想办法把家庭搞好,把家里的生活搞好。”姚文慈说到做到,虽然家中只有稀薄的几亩地,他和妻子却勤勤恳恳。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种下井冈蜜柚,养殖牛、鸡、鸭等,积极发展产业。闲暇时,还外出打零工赚钱,一年务工收入可达3万余元,在夫妻的共同努力下,还建起了一栋三层砖房。2015年,姚文慈一家如愿脱贫。
不要光赞美高耸的东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姚文慈就是这样,以平凡、真诚、关爱、自强带领家庭走出困顿,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再次望向姚文慈,这位普通的山区农民,以他的大爱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变得美丽!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