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小小小小的火》作为伍绮诗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书中,理查德森家的小女儿伊奇的蜕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将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出发,分析伊奇的成长之路。伊奇的本我最终摆脱了自我的监控以及超我的束缚,拥抱了其梦寐以求的自由。
关键词:人格结构理论;成长;自由
作者简介:张广欣(1995.12-),女,汉族,辽宁省丹东市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8--02
一、引言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类最原始、最古老的本能,它代表着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个体真正的目的以及需求。在表现本能的欲望时,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不受道德因素的影响。并且,它总是趋向于获得快乐,避免伤害。自我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遵循现实原则,并依据现实原则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它通过感知外界刺激和控制本能的需求的手段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它在寻求本我的满足时,保护个体不受伤害。弗洛伊德把超我看作是父母长期对孩子的影响所导致的自我发展的一部分。孩子会识别父母所执行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并复制它们以塑造自己的行为和个性。超我遵循道德原则,通过判断和惩罚来监督个体的潜意识。
2014年,《无声告白》的出版让伍绮诗名声大噪,成为当下最热门的华裔女作家之一,接着,在2017年,伍绮诗又出版了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小小小的火》,不出所料,《小小小小的火》也大获成功,引起读者的广泛讨论,纽约时报称赞这本书,“极端、剧烈、炽热,令人心碎不已,比《无声告白》更胜一筹。”《小小小小的火》以理查德森家的小女儿一把火烧毁她家的房子作为开端,这不禁引起读者极大的好奇:她为什么要烧掉房子?随着情节的展开,伊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向往自由,喜欢过无拘无束的生活,她烧毁房屋,就是要烧毁周围环境带给她的束缚,她的本我终于冲破超我的枷锁,踏上追寻自我的漫漫征途。
二、渴望自由的本我
伊奇自出生以来就居住在位于克利夫兰市的西克尔高地,这座城市的座右铭就是“经过规划的才是最好的,”在这里居民们需要遵守许多规则,比如,当地房屋需要按照不同的建筑风格选择合适的颜色。西克尔高地的规划者们认为规则是秩序之母,是营造和谐的关键。这里的居民也都严格按照社区的要求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丝毫的异议与改变,在他们眼里,西克尔高地就是全美国最完美的社区。但是,伊奇是个另类,她早已厌倦西克尔高地千篇一律的无聊生活,她的本我产生了想要逃离的欲望,她想要去追寻快乐自由的生活,并且本我迫使伊奇想方设法满足她自己内心中的欲望。她把小提琴弓折断扔到乐队老师彼得斯夫人的脸上就是本我中对自由平等需求的強烈表现之一,她想撕破彼得斯夫人歧视黑人的伪装,在她的内心中,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
伊奇的本我之中潜藏着她想要自由的欲望,她想挣脱西克尔高地无处不在的规则对她的束缚。在入学第一周,伊奇读过艾略特的作品之后,就在学校公告牌上张贴了诗的节选,如“我有无勇气打扰这个宇宙?”从伊奇选取的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到她对存在这一问题的思索,对生活的追求。她不甘于像西克尔高地的其他居民那样循规蹈矩地生活,把每一件事都定下规矩,奶油必须用茶匙量,苹果必须洗过才能吃。对于他们来说,事物只有黑白两面,不存在中间的灰色地带。他们把自己困在他们心中臆想的乌托邦之中,很少走出社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们也不会去思索应该如何生活。所以,伊奇张贴在学校公告牌上的诗句根本无人问津,更无人理解她心中对于富有激情的生活的渴望。
然而,此时,本我的力量较小,并且由于自我的监督以及管理,她不得不压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按照西克尔的生活方式生活。并且,本我总是要避免伤害,尽最大可能地获得快乐。于是,在对生活迷茫时,伊奇所能做的就是像鸵鸟一样遇到问题就把自己藏起来。当她的母亲不让她滑雪时,她就放弃滑雪。当她的母亲惩罚她留在家里时,她就安安静静地待在家中。但她心中欲望的火苗并没有因此而熄灭,而是一直蠢蠢欲动、躁动不安。她把母亲送她的新衣服都分发给街上的流浪汉,放跑了被关在动物保护协会中的流浪猫,她认为,这些流浪猫和死刑犯没什么区别。伊奇之所以对流浪猫生出恻隐之心,一方面是因为她有爱心,另一方面是因为她在这些小动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被关在了西克尔高地这个大笼子里,无法逃脱。直到米娅出现,她心中原本微弱的火苗被点燃。
三、重获觉醒的自我
米娅是一位天赋异禀的摄影师,她富有创造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她总能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为常人所忽略的东西。米娅的出现点燃了伊奇胸中的自由之火,她使伊奇看到了找寻自我的途径。伊奇与米娅的相遇始于伊奇由于彼得斯夫人的事件被学校停课三天,被迫关在家中,米娅是第一个关心她并询问“你打算怎么办”的人。在听取米娅的建议之后,伊奇第一次将反抗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她联合同伴一起堵住学校教室的门锁,导致彼得斯夫人丑态百出。
伊奇的自我一方面想满足本我的欲望,另一方面它又要根据现实因素进行调节,保护机体免受伤害。所以,在伊奇的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她的自我急于满足其内心想要报复的欲望,所以她联合弟弟穆迪,还有朋友珀尔一起对学校进行反击。风波过后,在看到彼得斯夫人再也不会在课堂上刁难黑人女孩德雅·约翰逊之后,伊奇感到心满意足。在经历“牙签事件”之后,伊奇看到了可以帮助她摆脱窘境的希望--米娅,米娅与西克尔高地的居民完全不同,她在来到西克尔高地之前居无定所,在一个地方完成她的摄影作品之后就会立即带着她的女儿还有几件生活用品开着她的大众兔子汽车去往下一个目的地。米娅又极具创造力,她会对自己的摄影作品剪切、拼贴等处理,使她的作品富有艺术性,风格独树一帜。
伊奇的自我意识之所以能觉醒,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她自己被内心深处渴望重获自由的欲望所驱使,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米娅对她的指引。伊奇十分敬佩米娅,她想从米娅那汲取能量,于是她主动提出要做米娅的助手。每天放学之后,她不再把自己关在家里练习小提琴,而是步行前往米娅的家里,帮助米娅,学习如何取景和冲洗照片。与伊奇的母亲埃琳娜不同,米娅并不会总是批评她,恰恰相反,米娅告诉伊奇她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只是她的母亲没有看到而已,因为有的时候父母并不擅长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与米娅的相处时光对伊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甚至把米娅当成自己的母亲,给予她充分的信任。同时她也重拾自信,期待着开始全新的生活。
四、禁锢天性的超我
福柯认为规训是要在一个即将要建成空的人造的空间里进行的,而西克尔教徒在建设西克尔之初就定下复杂繁琐的规矩,西克尔人把“一丝不苟”当作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完美主义渗透到西克尔的每一寸土壤之中。西克尔居民认为。只要遵守这些规则,就会比其他社区的居民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此后的居民将这些行为准则内化,因此,这些规矩规训着世世代代西克尔居民,这其中就包括伊奇的母亲埃琳娜。埃琳娜是西克尔高地生活原则的忠实捍卫者,她同时也用这些规则来衡量并制约伊奇的行为。她把伊奇的馬丁靴扔到大街上,不允许伊奇随便参加活动,更是不愿意在朋友面前提起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小女儿。超我是通过内化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周围环境的价值观而形成的,伊奇从小耳濡目染,尽管内心抗拒,但她也内化了部分西克尔高地的规则。所以,一直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伊奇,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本我。
在米娅出现以前,伊奇的自我勉强平衡着本我、超我,以及外部世界,使三者相互协调,保持平衡。但现在伊奇的世界中出现了米娅这个“助燃剂”,这使伊奇长久以来被压抑的自我意识逐渐苏醒,但伊奇这时还是无法完全摆脱超我,即西克尔高地完美主义的束缚。一方面是本我对于自由的急切渴望,另一方面是被米娅唤醒的自我意识,还有一方面是西克尔高地对伊奇的桎梏,这使得伊奇总是挣扎于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之间,陷入人格混乱的境地。
在人格动力系统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本来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自我在整个人格系统中起着调节的作用。但实际上,这三者并不总是相互协调,因为这三者有时有着完全不同的目的,所以他们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但最后总会有一方获胜,超越另外两方,占据主导。伊奇的本我一直被压制,米娅唤醒了她的自我,而贝比孩子的事情成为她冲破超我枷锁的导火索。伊奇认为虽然贝比曾经抛弃过美玲,但那是迫于无奈,美玲应该由她的母亲贝比抚养,因为没有人会比母亲更爱她的孩子。而西克尔高地的其他居民却认为贝比应该由家境更优渥的麦卡洛夫妇抚养,这其中甚至包括她的爸爸妈妈。西克尔人的冷漠让伊奇意识到,西克尔人被困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太久,已经很难唤醒他们那颗麻木的心。
在经历过贝比的事情之后,伊奇意识到她以及整个西克尔高地的居民,必须摒弃以前的价值观,做出改变,否则,他们会一直活在虚无之中。所以,她放火烧毁自家的房屋,她相信“有时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烧干净,才会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她想通过这种方式提醒自己的家人以及所有西克尔社区居民,她想将所有人从僵化的思维中解放出来,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压抑在伊奇本我中的无穷力量,最终摆脱超我的束缚,表现出具有反抗性的破坏力量,这股力量促使她抛弃原本安逸的家庭生活,走向追寻自由的流浪之旅。
参考文献:
[1]牛越.试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解读《无声告白》中詹姆斯的人格结构[J].戏剧之家,2019(03):230-232.
[2]TOBAR H. Review:Little Fires Everywhere[N]. New York Times, 2017-7-12:(1C).
[3]汪柳花.解读《荆棘鸟》中的玛丽·卡森——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0(05):59-63.
[4]伍绮诗. 无声告白[M]. 孙璐 译.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5]王歆欣.从福柯的权力理论看《小小小小的火》的规训与反抗[J].名作欣赏,2019(23):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