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然美的属性是日本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日本文学中的季节感与景物观展开论述,通过分析日本的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情,阐述了季节感与景物观在其文学中的形成因素,并在和歌、连歌与俳句、散文、小说等方面探讨了日本文学中的季节感与景物观,进而着重在区位条件、审美特性、文化影响等方面,探究了日本文学中季节感与景物观中的“物哀”传统,以期为日本文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日本文学;季节感;景物观
作者简介:王泽伟(1998.3-),男,汉族,浙江省海宁市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8--02
引言:
季节与景物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作者往往寓情于景,借助对于自然风光的描写,传达作者对于世事的哲思,抒发其自身的思想感情。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借景抒怀式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日本文学中独特的季节感与景物观,依靠文学作品作为载体,作者融情感于万物,在此过程中传达着日本民众的生活风貌与审美观念。因此,对于季节感与景物观的研究,是了解日本文学的重要基础。
一、日本文学中独特季节感与景物观的形成因素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孕育文化的根基,文学作品的取材多来源于对周遭事物的情感。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曾以“风花雪月最怀友”的诗句概括其本土的美术特色,并认为时令变化以及山川草木无不融于“风、花、雪、月”四个字中,这也是日本文学中季节感与景物观的直接体现。日本为临海国家,空气较为湿润,水草形态柔美,这就造就了日本文学描写中,不同于硬朗文风的壮怀激烈,而是以一种温和、感伤的基调进行思想感情的传达。借助于文字工具,在对于客观景物的描写过程中,多体现本土风貌,通过赋予日月消长、四季轮回以人化色彩,日本文学的季节感与景物观由此而来。
(二)风土人情的干预
社会基因是根植于环境的人为表象,文学描写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在对于季节以及景物的基本形态进行叙述的过程中,通常呈现一种由自然环境衍生的社会情感。日本的风土人情是形成其文化内核的关键因素,借助自然环境孕育的人类法律、制度、艺术、宗教、习俗,通过人为因素的介入,形成一种具有区域特性的文学形式,这也是日本季节感与景物观的由来。例如:日本的“三道”,即茶道、花道、书道,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個性,受我国文化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发展,以“和、敬、清、寂”作为日本茶道的四规,进而创造出了多种文学作品。因此,根植于文化基因的风土人情是日本文学中季节感与景物观的又一成因。
二、日本文学中的季节感与景物观的表现
(一)和歌方面
和歌是最早体现日本季节感与景物观的文学形式。和歌来源于中国的乐府诗,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歌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日本民众至情至性的季节感与景物观。例如:日本的和歌体裁有两大歌人,分别是“自然歌人”山部赤人以及“世情歌人”山上忆良,其中山部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其作品中多有中国风的韵味,如“四时大雪纷纷舞,不辨春夏与秋冬”的句子中,通过对于冬季雪的描写,将洒脱的情感融入景物的描绘中,不直接用一些字眼来传达情思,而是托物言志,将自身的情感表达融入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此外,其后世的希玄道元、明慧上人等和歌作者都是以自然为情感依托,通过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对于周边景物的描写中,进而歌颂四季之美,传导作者的品性。同时在传达情感的过程中,将四季的美景运用文字呈现于欣赏者的脑海,进而将景物与四季中的美感委婉的表现于文学作品中,通过对于来源与季节与景物的灵感进行艺术加工,传导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性。因此,在和歌体裁中的景物与四季描写是日本文学中季节感与景物观的最早呈现,是一种日本文学中季节感与景物观的起源[1]。
(二)连歌及俳句方面
日本的樱花作为其区域特色,常称为日本文学作者歌咏的对象,“婆娑红尘苦,樱花自绽放”、“不见方三日,世上满樱花”等均通过樱花来表现自身的情感,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对于樱花的描写中,这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文学中连句与俳句的季节感与景物观。日本的连歌形成于平安时代末期,是一种和歌的余韵,由皇宫流传至市井,俳句的取材,多来自于四季以及景物,通过对于景物的刻画,体现四季变化,将作者的情感潜藏于美景的背后,并通过生动的词汇,将自身情感表达与景物描写,一并托出,有效体现了文学作者的感情,是日本文学中季节感与景物观的集中体现。例如:《水无濑三吟百韵》中通过“残雪犹未消,山麓罩暮霭”的俳句,描绘了初春时节,山间雾霭朦胧的景象,有效地传达了这一时节的特色,并在后面通过“虫虽愿长鸣,秋草却已枯”,将情感孕育在身边的草书虫鸣中,进而体现连句中的情感,表现作者在秋意渐浓时的无奈之情,从残雪未消的山麓,到梅花吐艳的山乡,从柳叶低垂的春色,到寂寥萧杀的秋景,连句通过四季的变换以及身边景物的更迭,多角度体现的连句的艺术性,进而展现了日本文学中对于四季以及景物的沉思。
(三)散文方面
日本的散文多数通过季节与景物的描写,来呈现文学特性,以体现作者情感。因此,日本散文中季节与景物的描写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例如: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中,随处可见作者的景物描写,通过作者自身情感与世间百态的融合,糅杂出一种作者对于世间万物以及人情世态的感悟,是日本文学中季节感与景物观的集中体现。再如《四季之美》中,通过对于不同季节中相应特性的呈现,以文学的形式,进行四季景物的描绘,进而表现不同季节的美感,彰显出文学作品中的景物观,表达出人们在进行景物体验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四季变换,进而传达了景物的动态美。在二十世纪,日本散文的民族美学气质尤为明显,多数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例如:在《自然与人生》这部作品中,通过淋漓尽致的描写传达了大自然与人本身情感的契合性,并且在文学描写中以一种图画的形式来向人们展示自然中的色彩,进而体现了文学作品中的景物与季节的和谐性。因此,在日本散文作品中季节与景物同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2]。
(四)小说方面
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一般是通过对于故事的叙述来体现人物形象,进而体现作者的思索。在日本的小说中,以季节与景物来进行情感表达的因素随处可见,成为了日本小说体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源氏物語》中,景物的描写是其核心内容,通过景物在小说中的构建,使得人物、故事、景色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文学作品来体现四季以及景物与人之间的联系。《源氏物语》中,其故事的讲述,主要依托于自然,通过自然景物,来呈现小说中人物的心路历程,并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的联系,将人物的形象建立在景物之上,通过对于景物的全角度刻画,以景物衬托人物命运,通过自然的枯荣变化,呈现人物起伏的人生历程。此外,由于受到我国民族特性的影响,日本文化在进行情感表达时,同样以相对含蓄的笔触进行自身认知的抒发,进而在小说中,通过景物的描写可以更好地体现日本的文学特性,并通过文学艺术的间接表述,渲染了日本小说作品的文学性,通过景物来写人,使之成为一个参照物,让人们在读出小说中心内涵的同时,彰显了小说的文学价值[3]。
三、日本文学中季节感与景物观的“物哀”传统
(一)区位因素
日本的位置处于板块活动带,常年伴随着地震、火山爆发、台风等不良的自然现象,这使得在文学作品的表现过程中,作者难免夹杂着一丝伤感的情绪。日本民族的忧患意识,使得日本文学的季节感与景物观中“物哀”的情绪随处可见。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将这种情绪直抵人们心灵,日本文学中的“哀”,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感时伤逝的触景生情。例如:在《雪国》中,川端康成通过一种虚无、缥缈的笔触绘制了一幅雪夜的场景,使得寂寞、哀伤的基调弥漫于字里行间,寄托了作者的哀愁。同时,不难看出,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就地理环境的“哀”,也衍生出了一种不屈与洒脱的民族个性,使得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复杂化,在淡淡的哀伤中,可以看出基于这种“物哀”传统,日本文学的一种抗争精神,进而使得文学的呈现形式更为立体,在进行季节与景物的描写过程中,其观点更为立体,情感层次更为丰富。例如: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中作者视大自然为知己,以明晰的结构与富于变化的情感表达,在描绘了一幅鲜明的自然画卷的同时,通过情景交融,展现了作者无我相生的个性[4]。
(二)审美需求
相较于中国文学的大气恢弘,日本的文学作品通常追求一种精致典雅,日本人钟情的小巧之物,通常在磅礴的大自然面前,显得弱小无助,这就使得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景物叙述的过程中,为日本文学增添了一丝哀愁情思。例如:日本的樱花盛开时,融梦幻与浪漫于一体,但由于樱花的花开花落,使得美好的事物在一瞬间凋零,造成了日本民族中对于美不能持久的一种“哀”,造成文学描绘中,针对景物与季节存在着一丝愁苦。如幕末武士土方岁三留下的俳句“人世皆攘攘,樱花默然转瞬逝,相对唯顷刻”,作者将樱花与崇尚忠诚的武士相提并论,在樱花烂漫却短暂的花期中,寄托着作者自身对于“在最美那一刻凋零”的向往。因此,在景物的观赏中,随着季节的流传,通常呈现一种不可留的遗憾,但这种情感通过不断的演化,形成了一种针对人生与审美的不同看法,使得“物哀”成为日本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表述形式,通过“哀”的呈现,以景物为表象,通过四季的更迭,表达了文学作者的思想感情,成为一种审美需求,拓展为日本文学中季节感与景物观的常态。
(三)盛唐文化的影响
日本的文化根基深受中国的盛唐影响,如日本的和服就是仿照中国隋唐服饰和吴服改制而成的。公元八至九世纪,日本一度盛行过“唐风”服装。以后虽有改变形成日本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中国汉服的很多特色。因此,盛唐文化在日本的影响深远。在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例如:《源氏物语》中就有大量的唐诗引用,尤其是白居易的诗句在其中被大量的运用,白居易的诗句多描述底层民众的疾苦,并且在日本文学中,这类作品随处可见,通过演变形成了一种日本独有的景物观与季节感。
在日本,“物哀”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统,在多数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物哀”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体现自己对于实事的看法,通过景物将自己的思想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日本文学的代表性思想,使其体现在日本文学的季节感与景物观中。
结论:
为有效地研究日本的文学形式以及日本的风土人情,需要就其季节感与景物观做深入地探讨。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区位特色是形成其自然情感的关键,在季节感与景物观的表现过程中,传达了日本民众细腻、敏锐的自然感官,不同于雄伟壮怀的气魄,日本的季节感与景物观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温婉、纤细的“物哀”情感,具有其民族特色。因此,日本文学中的季节感与景物观恰恰是其美学传统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升远.2018年度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综述[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9(05):118-127.
[2]黄慧.他者视域中的民族美感建构——以日本文学季节感的美感形成为鉴[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17(03):132-134.
[3]岳琳.探究日本文学中的季节感与景物观[J].青年文学家,2019(27):146.
[4]王晓露.《古今和歌集·四季歌》季节表现探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3):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