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言”是冯梦龙后世流传最广的作品,以其百科全书式的庞大体系向读者展现了独特的个人风格特色。作品内容涵盖极其丰富,具有浓厚的惩恶扬善思想,强烈的讽刺批判精神,同时又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一部“三言”书,可谓道尽人间百味事。
关键词: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风格特色
作者简介:张翔(1995.3-),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8-0-03
明末清初,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在社会动荡、山河破碎的时代背景下,以一种极具风骨的形象存在于世间,其中尤其佼佼者,当属冯梦龙先生。冯梦龙幼年时作为乡闾内屈指可数的翘楚之材,按理说应该走科举应试之路,来大展宏图、做出一番事业;可偏偏又生不逢时,大半生都生活在末代皇帝崇祯帝统治的社会中,纵然有才华横溢,却终生未得中举,始终徘徊在官宦门庭之外,近乎贫困潦倒的過完了自己的一生。但是,纵然冯梦龙先生仕途不如意,但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却影响了清朝整整一代人。他的作品主要以通俗为主,喜欢以乡间那种类似白话文的方式来著述文章,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对清代通俗小说的发展,起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意义。
翻开《冯梦龙全集》,品读冯梦龙先生的作品,感受戏曲、小说、俗曲等各种通俗文学的魅力,着实令人击节赞叹、感慨颇多,尤其是一部“三言”书,道尽人生百般事。
“三言”是冯梦龙纂辑的三个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亦是《冯梦龙全集》的精华部分之一。虽然被后世定义为小说集,实际上冯梦龙先生每一篇都是按照“话本”的语言风格与描写手法来进行创作和辑录的,内容丰富,知识庞杂,堪称一部古代微型百科全书,是冯梦龙先生极具个人风格特色的作品之一。
一、作品内容涵盖之丰富
冯梦龙先生在“三言”中刻画了众多特点鲜明的人物,从春秋战国到本朝逸事,均有涉猎;从老庄思想到佛教文化,均有着浓墨重彩的描述;从阴阳百家到王侯将相、从三教九流到贩夫走卒,全部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其中相关的轶事典故、宗教知识、民俗风情,更是信手拈来,不胜枚举,令人惊叹于作者涉猎之广、学问之深,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如《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刻画的是道家鼻祖级的人物,并且以道家的视角对庄子的“道”进行了刻画与渲染,对庄子的学说、渊源、平生都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而同样描写道家人物的《醒世恒言·吕纯阳飞剑斩黄龙》,则更是展现出了学究天人的一面,冯梦龙先生不仅用佛教的经义,借用吕洞宾师傅的口吻讲述了世代更替、世间疾苦的根源,而且更用道家的思想,来反证“七十七万七千七百年,释教已荆此是劫数”[1],能够从两种不同的宗教中寻找出其共同点,然后用通俗的话语呈现在世人面前,仅这样的见识与智慧,就足堪令人刮目相看了。
另外,“三言”中每一篇故事,几乎都有一个“引子”,即通过一个小的故事,来总结出一个道理,再用这个道理引出正文的故事。这段“引子”,通常是非常短小精湛的部分,但也堪称精华部分,其中涵盖了山川地理、风景人情、古代典故、诗词名篇,比如《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引子”,便是管鲍之交,用管鲍之交的故事引出“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2]的结论,进而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友情故事,更妙极的是,故事前还有一句“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3]的过渡句,以“知音”与故事主题对照,更引人入胜、开章明义;而《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等篇,则直接用诗词来作为引子,浓厚的文化书香气扑面而来,自然令人倍感亲切。
再者,从故事涵盖的人物身份来说,更是包罗万象。有道家的庄子、吕洞宾、张道陵,有佛家的法海、佛印;有儒家的沈小霞、“钝秀才”等一干儒生;还有尚侠精神的羊角哀、吴保安;修仙飞升的灌园叟、任孝子;鬼魅之类的白娘子、一窟鬼等等;抛开文化宗教来讲,三教九流的身份更是无所不包,如帝王隋炀帝、赵太祖、梁武帝;将相王安石、郭子仪、裴度;低级官吏苏知县、况太守、李浧公;商人蒋兴哥、宋金、桂员外……同时,“三言”中还辑录了诸多女子的角色,如王娇鸾、杜十娘、苏小妹、白玉娘等等,以不同的故事和笔触,将古代女子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或凄惨,或浪漫,或坚忍,真正意义上以女人的角度,来撰写她们的故事与人生。
二、惩恶扬善思想之浓厚
“三言”,从各自的书名“喻世”“警世”“醒世”来看,顾名思义,则是对现实社会有一定折射、具备一定参考意义的著作,而冯梦龙先生要表达的,正是一种惩恶扬善的正气。
首先,因果报应思想浓厚。“因果报应”是一种较为理想化的哲理,否则就不会有“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的俗话流传至今了。但是,在冯梦龙的小说里,几乎都是“现世报”。比如《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沉江,其悲剧形象刻画就已经趋于完美了,对薄幸男人的批判也已经达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但冯梦龙先生意犹未尽,又挥笔如刀,刻写了李甲、孙富二人不得善终的事情,而对于文中只出场两次却义助杜十娘的柳遇春却获得了杜十娘的“百宝箱”,除了解释为因果报应以外,恐怕没有其他用处了。又比如《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蒋兴哥娶了私通自己妻子男人的遗孀,再赴广州贩卖珠宝时遇到了自己的前妻,旧情难舍,在县令成全下,破镜重圆,本来是一幢非常离奇且精彩的故事,偏偏作者加上了“县令向来艰子,后得三子”[4]的情节,如果说蒋兴哥续弦娶了私通自己妻子男人的遗孀,是巧合;那么千里之外的县令,成全一段旧缘后却生了俩儿子,则是赤裸裸的“福报”了。如果是这两个故事都是有迹可循的,尚可宽宥;但冯梦龙先生犹恐不及,甚至经常会在故事中运用天外之笔强行彰显“善恶有报”,比如《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中,李勉救了杀人越货的房德,并赠予盘缠让他逃走,结果安史之乱的时候,李勉贫困潦倒,流离他乡,遇到了做官的房德,因为吝于救济,竟然要杀了恩人,李勉连夜逃走,房德派侠客去刺杀,结果只因为李勉跟客栈老板说了几句话,侠客竟然从天而降,折返回去杀了房德夫妇,冯梦龙已经从“染疾”、“猝死”、“失足落水”等怪力乱神,直接变成了“侠客”,且不论这样的古侠是否存在,但如果房德不找侠客追杀逃走的恩人,自然不会死于侠客之手,冯梦龙先生强行渲染“恶有恶报”“自食其果”的思想,一位侠客的形象就如此栩栩如生的跃然纸上了。
其次,悲悯穷人,是一种善性的流露。至今仍然能记着“三言”中的一首诗——“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也知此去波涛恶,只为饥寒二字难”[5],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网络上流行的话就是——“身上若无千斤担,谁拿生命赌明天”,这种思想在“三言中”也俯拾即是。在《喻世明言·吴保安弃家赎友》中,描写吴保安为赎回好友郭仲翔,而弃官深入贩夫走卒经商的艰辛时,则“身穿破衣,口吃粗粝,虽一钱一粟,不敢妄费”[6],又描写其妻子悲惨生活时,写道:“盘费已尽,计无所出。欲待求乞前去,又含羞不惯。思量薄命,不如死休;看了十一岁的孩儿,又割舍不下。”[7]将一个丈夫离家十年、独自抚养一个孩子的孤苦女人形象,刻画的尤其凄惨,令人心生悲悯、不忍卒读,更体现出了冯梦龙先生日常生活中,对贫苦人家的体察入微,悲悯之意,跃然纸上。再有《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一章中,小民宋敦为了做善事装殓一个病死的老和尚,不但把所有的银钱都花了,甚至把自己的衣服典当、头上的银簪都拔下来做了用钱,小民为了一口棺材,纵然棺材店老板免去了一半棺材价格,仍然需要典衣拔钗,虽然彰显心善,但也从侧面刻画出一位出小门小户、惨淡度日的小民形象,这段“买棺材”的情节,着实令人心生怜悯。
三、讽刺批判精神之强烈
冯梦龙的“三言”,讽刺主义和批判主义,是一种并存的关系,讽刺中带着批判,批判中带着讽刺,甚至有时候一位主人公,可以作为批判者存在,也可以作为被批判者存在。比如冯梦龙先生用了两篇来写王安石的故事,其中一篇《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则是借用苏轼为被批判者,来讽刺世间的自负者,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而现实社会中偏偏有些文人,故作姿态、文人相轻,那么文学造诣如苏轼又如何,照样被王安石以涉猎广博而三次教训;另一篇《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主人公同样是王安石,冯梦龙先生则借用各行各业的升斗小民之口,对王安石背离实际搞得“变法”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讽刺,其中较为著名的苏东坡“乌台诗案”的证据——“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苏轼《山村五绝》其三)、“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苏轼《山村五绝》其四),纷纷被演绎成为了王安石被讽刺的故事。实际上,苏东坡身处地方官吏日久,對民生疾苦体贴至深,王安石变法脱离现实、以想当然的态度来推行一套理论上完美的变法,弄得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以致于苏东坡在密州“洒涕循城拾弃孩”(苏轼《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其一)。冯梦龙先生为王安石做了“拗相公”这一章,意在批判和讽刺那些不察民情、屁股决定脑袋的上层官吏们。
封建礼教是冯梦龙先生批判的另外一个所在。比如《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五代末期,战乱四起、遍地盗贼,赵匡胤历尽九死一生、过五关斩六将,以一种侠义精神将孤女子京娘送回家乡,然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李白《侠客行》),岂料想千里路上无数盗贼都没有伤害分毫的京娘,竟然在乡亲邻里的指点和羞辱下,纷纷莫须有的指责她跟赵匡胤有奸情,甚至连父兄都觉得脸上无光,只好被逼无奈自尽死了。冯梦龙先生用这样的故事,来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比盗贼还要厉害,哪怕有英明神武如赵匡胤这样的人驱赶盗贼,但如果封建礼教不被推倒,那么注定会导致更多的悲剧。
四、浪漫主义色彩之绚烂
浪漫主义,是文人固有的一种情怀,冯梦龙先生当然也不例外。他的浪漫主义精神,首先体现在对历史上浪漫主义者讴歌式的赞颂。如《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中,把官场的丑陋、宫闱的不堪、官场的倾轧,与李白的浪漫主义做出了鲜明的对照,毁誉分明,一目了然,尤其是最后李白“一自骑鲸天上去”[8],更是浪漫主义色彩的运用,甚至再次“意犹未尽”,讲述了太平兴国年间,李白跟秀才“对句”的故事,似幻而真,令人倍感浪漫。
其次,冯梦龙先生的浪漫主义色彩还体现在爱情的美好上。比如《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篇中,秦观是宋代著名词作家,自不必说,但作者却将他跟不存于历史的苏小妹整出了一场“拉郎配”,篇中多有诗词、对句、对联,将一端本来虚无缥缈的爱情,硬是刻画的浪漫唯美,暂且不论情节的优美,单凭篇章中录用的诗词,足堪令人沉醉了。同时,冯梦龙先生的浪漫主义爱情,是一种神圣至极的存在,封建礼教乃至律法在他的故事里,简直不堪一击,比如《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章中,明明是玉郎跟已经与人有了婚约的惠娘私通,按照封建礼教来讲,恐怕惠娘免不了“沉猪笼”的命运了。但是,在乔太守的拘问中,判决书虽然古风古韵,但内容很简单——“换未婚妻”!就连当今文明社会都痛恨的“通奸”,硬生生在判词里成了“移干柴近烈火,无怪其燃”[9],更过分的是,还出了官费给他们操办婚礼;更有甚者,冯梦龙先生依然再次发挥“恐犹不及”的精神,在封建礼教盛行的宋代,还讲了那些从小受封建礼教教育的杭州小民们,给予乔太守的评价——“人人诵德,个个称贤”[10]!所以,冯梦龙先生笔下对浪漫爱情的描述,已经超越律法,超越礼教,甚至超越历史和现实。
总之,冯梦龙先生的“三言”,无论从世间百态、还是从喻事说理方面,均堪称我国古代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与品味。
注释:
[1](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二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22页。
[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3]同上。
[4](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5](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67页。
[6](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八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3页。
[7]同上。
[8](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九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9](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10]同上。
参考文献:
[1](明)冯梦龙.警世通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明)冯梦龙.醒世恒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明)冯梦龙.喻世明言[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4]魏同贤.冯梦龙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