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城镇化也在波澜壮阔展开,中国建筑业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日渐放缓,建筑业的市场前景也饱受一定的质疑,同时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居住品质要求的提升,也对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同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建筑业作为“耗能大户”之一,如何实现绿色发展,也成为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这些都将给建筑业带来新的变化。我们相信,“十四五”期间,建筑业发展方向、市场逻辑都将发生新的变化,本文将用以下10个关键词进行概括,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过去20年,是建筑业发展的辉煌时期。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6.44%上升到2019年的60.60%,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引擎。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给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与城镇化相关联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城市改造、大型房屋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呈现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
据相关机构专家研究显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几年,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将平稳下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放缓,房屋建筑等新项目的增长空间将日益缩小,对建筑业整体增量上的表现将会造成很大影响。
建筑业增量经济时代或正离我们而去,不管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等国家都很早就进入了大体量的存量经济时代。如果增量经济比的是谁的“蛋糕”做得大,那么存量经济就是比谁切“蛋糕”的能力更强,这种能力就是“效率”。当机会主义者还在以增量时代的思维和习惯不断寻找下一个热门“品类机遇”时,那些真正看懂时代的人却在为下一个10年、20年做储备。存量经济时代才是行业从散小乱差向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加速集中的时代,才是优秀品牌诞生的黄金时代。建筑业进入存量时代,或许也是我国建筑业诞生品牌化企业的重要机遇。
在存量经济时代,企业为了生存、增长,就要争抢现有的客户和存量市场,到竞争对手处争抢生意,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建筑业市场属于竞争型市场,行业集中度较低。而随着存量时代的来临,建筑业将逐渐趋向收缩,行业集中度也会有所提高。建筑业的竞争格局会被打破,亟须结构调整,即对所谓的市场蛋糕进行重新切割。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会进行重组与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大企业间基于专业优势互补的横向一体化兼并重组;二是大企业对小企业的兼并;三是基于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一体化整合。
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歌德曾说:“每一种思想最初总是作为一个陌生的来客出现的,而它一旦被认识的时候,就可能成为改变社会的滚滚潮流。”现在,选择实施无边界竞争战略的企业在许多行业不断涌现。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就已开始“杀入”建筑业,其下属的住宅建造部门于2003年独立运营,采用汽车的生产模式,提供优秀的房屋产品。
在我国,诸如远大、三一等一批钢结构、工程机械企业凭借其在工业领域的技术积累,纷纷转战建筑业,已成为装配式建筑企业的“领头羊”。还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把制造业的整个流水线生产模式、现代管理模式、全产业链模式“移植”到建筑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就像特斯拉不懂传统汽车,却要重新定义汽车并引领新的汽车业革命一样,建筑业又何尝不是如此。随着工业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其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将面临跨界打劫的威胁。如果建筑业企业仍抱残守缺,守着传统思维不放,终将会面临被彻底革命的命运,这一趋势真的是已近在咫尺。
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如何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实现碳中和,让传统高耗能行业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已成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选择,其必将倒逼建筑业加速绿色、低碳、智慧转型,寻求高质量发展路径。
建筑业历经多年的粗放式发展,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笔者认为,“绿色、智慧和健康”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同时又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打造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微观层面,要提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多元化、个性化和绿色化的建筑产品,其除了要考虑设计精巧、加工精细、使用方便和性能可靠等传统指标外,还要融合绿色、健康等设计理念及新型材料。宏观层面,建筑要推动城市实现绿色、智慧和健康发展;二是高质量的建筑生产工程。其生产过程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浪费最小化、工效最高化;三是建筑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企业是产业经济的实体,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好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工作。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各方面的需求正在下降,这或许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尤其在传统的房建市场,已渐渐进入了“存量时代”。从长期来看,房建市场增长空间有限,面临即将触碰“天花板”的局面。尤其是受地产政策调控政策的影响,未来微增长甚至缓降将是大概率事件。此外,中国的城市、园区和社区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相对“粗放”的时期,这些年开始注重发展质量转变、资源配置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迫切需要更多优秀的城市运营商和园区运营商参与进来。近年来,房地产商和建筑业企业向城市运营商转变,逐渐成为了一股热潮。
一是由房地产企业向城市运营商和智慧园区运营商转变。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和智慧社区会逐渐成为主流。未来,房地产商应该从过去的“商品思维”向“运营思维”转型,主动拥抱智慧城市和产业园区升级机遇,房地产企业将会肩负重大的社会责任。惟有万物互联走进千家万户,联动起来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才能从单纯的开发转向城市运营服务新生态。
二是传统的施工企业向大型基础设施运营方面转变。后疫情时代,新一轮的大型基建项目相继“曝光”,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可期。例如,《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引导省内骨干企业与大型央企、省外骨干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共同开拓市场,鼓励建筑业企业逐步从房屋建筑等传统领域向公路、铁路、机场、水利、电力、通信、轨道交通、环保等专业领域转型。
三是面临“ T ”型选择。新时代,每个企业都将面临“ T ”型选择。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逻辑以及商业模式的选择变得更为直接,要么在某一价值链横向整合发展为产业平台,要么在某一细分领域纵向打造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在“ T ”型之外的企业都将面临变革。未来,建筑企业应该把握这一趋势,要么进行平台化整合,向勘察设计、全过程工程咨询、新型建材等方向多元化、平台化经营发展,做强、做优;要么聚焦某个领域,如支持古建筑、钢结构等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专业承包企业做精、做专,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
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意见,提出要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造”品牌,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基本途径是建筑标准化,并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笔者认为,建筑工业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工业化的建筑产品。按照工业化住宅的质量管理标准,制定各种标准规范,发展楼梯单元、储藏单元、厨房单元、浴室单元、室内装修部品构件以及通风体系、主体结构体系;二是工业化的精益管理。借鉴丰田汽车的“精益制造”理念,让每一道工序都有标准化的模块。在工序式的模块施工过程中,一个施工段或一层的工作量没有按照流程完成,不允许进入下一个施工段或下一层施工。每一道工序如果未按照“零投诉”标准作业,则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从而有效地控制建筑施工质量,一步一步地实现其建筑工业化,摆脱传统建造模式的束缚;三是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通过“制造+建造”的结合,重构建筑业的生产模式,不断探索以构件预制化生产和装配式施工为主的生产方式,发展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的“建筑工业化”的新型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四是数字化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建筑平台”,构筑产业数字化,形成数字化协同设计、智能化生产、智能装配和智能化集成应用等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智能化应用场景。融合智能装备、工程机械、自动化设备、机器人,通过软件驱动的全新产业链数字化生产线,让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发生新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通过“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最终将建筑业提升至现代化工业水平。
近年来,“新基建”悄然走红,成为催生数字经济新产业形态的“催化剂”。未来,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将进一步加快,与“新基建”相关联的产业和行业将获得重大利好,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将进入快车道。建筑企业该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这其中主要包括数字化企业、在线化企业、智能化企业三个层面。
数字化是指实现生产过程的对象用数字来表述,包括岗位级别的数字化,建筑构件和工艺、工法的数字化,生产装备、工地场地全要素的数字化,材料被加工的零部件、现场模架等“物”的数字化以及人的数字化;在线化,是指企业内外的各要素及其和用户、产业上下游企业及产品等,实现网络连接、实时在线;智能化,指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迁移学习、增强学习等技术的应用,把工程项目管理和施工现场等各种信息自动地被加工成为知识,汇聚在“企业大脑”,实现企业知识的生成、积累、应用和传承,形成“数字企业”到“智慧企业”的嬗变。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建设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些亮眼成果:
一是智慧工地和新建造。万人关注的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如期完工交付使用,距离立项仅花费了10天时间。从已有图纸的整理到协同设计,再到协同现场施工,如果没有数字化技术的支撑,这样的速度是难以想象的。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无人机的应用在各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代替人力高效完成各项勘测、巡检等工作;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更是成为医院的标配。
二是数字化供应链。除了火神山等应急医院协同设计、智慧工地等场景外,建筑业的供应链数字化整合也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建设过程中,及时解决建设材料物资供应是首要任务。作为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的广联达,旗下平方网聚合海量龙头企业、名牌认证供应商资源,提供供采精准对接服务,全力支持火神山及后续武汉防疫建材需求,很快就集结了首批80家建材供应商驰援火神山医院建设。
三是智慧项目管理大脑。在对“人机料法环”等统筹性管理中,这次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数字化转型的前景。如广联达的疫情防护解决方案,利用IoT与BIM技术,将现场系统和硬件集成到统一平台,实现人员快速测温监控,现场视频监控无死角,利用AI技术识别现场违规行为,及时预警,并通过视频会议实现集团与项目的远程沟通,为项目管理层建设了一个劳务人员数据可跟踪、生产过程全面掌握、项目疫情风险有效降低的“项目大脑”。这些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有效,在疫情过后推动建设企业的精益化管理、在质量、安全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中也依旧适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级顶层战略的深入推进,为“中国建造”提供了难得的国际市场机遇。“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沿线的各个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其城市建设水平普遍落后,未来,如何推进“中国建造”“走出去”,打造“中国建造”的国际竞争力,也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动力之一。
“中国建造”要在其中有所作为:一是要做到“优进优出”,打造产业“链接器”。参与“一带一路”,决不是把“落后产能”输出去,而应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中国建造”进行转型升级,再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具体市场需求特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合作重点;二是协同出海,彼此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有各自的人文风情、地方语言、法律制定甚至是政治风险,需要我们跨行业、跨专业进行提前筹划,搭建各种合作平台,一起协同出海;三是传播中国“好声音”,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中国建造企业参与“一带一路”,还应该把中国品牌、中国标准和中国技术“走出去”整体输出去。如推动沿线各国重大基础设施、房建和部品部件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参与智慧建筑标准制定,数字设计、数字施工、数字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标准,在BIM技术、工程信息和软件技术等方面和相关国家一起制定标准,并重点建设精品工程、示范工程,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强调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基于此,建筑业则应该重点关注“数字住建”“基于数据的行业治理”和促进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充分发挥BIM、建筑工程物联网、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头雁效应”,建设全国(省)一体化住建云或建筑产业大数据平台,提升建筑行业现代数字治理水平。一是推动通过基于大数据的行业监管体系建设。建筑市场管理、施工现场管理,要积累项目、企业、人员、诚信记录,与社会征信合并形成“四库一平台”,利用平台海量数据信息,反作用于市场管理,实现精准化行业数字治理。同时,通过应用物联网设备、交易平台采集施工现场及交易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形成监管依据,构建“市场+现场”两场闭合联动机制;二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进行全流程、全覆盖改革;三是促进政府业务流程优化。在政府业务流程再造、事中事后监管、数据共享和电子材料应用等方面制定配套支撑政策,建立改革制度,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变革,加强政务服务与技术支撑平台的调整、优化和协同;四是通过“监管理念创新+数字技术创新+监管流程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系统性、协同式变革,推动监管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亟须加快推动大数据与政府治理的深度融合,对监管流程、组织构架、功能模块等进行数字化重塑,系统推进运行决策、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的数字化转型,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新型监管体系。
随着BIM、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组织边界将被打破。未来,建筑业需借助数字建筑平台,形成以企业间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集成装配、供应链协同为目标的产业生态,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组织变革。
企业的“大中台+小前台”。传统的大企业垂直化“金字塔结构”将被扁平化的组织形态所代替,形成“大平台+小组织+创客化”。未来,行业企业要建立“中台库”,把标准化的作业内容、工作内容、建筑模型、机电模块和材料模块全部数字化、模块化,并放在一个“中台”,进而根据业务场景组合形成模块。
产业的“平台+生态化”。基于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建筑业发展的新生态。一是整合。建筑业各专业、各参与方基于“平台化”,实现一体化整合;二是融合。以“互联网+”促进两化融合升级,加速渗透、改造、重建传统行业;三是协作。纵向跨界体现出的协同打破了传统产业的分工界限,由“交付结果”转向“交付过程”,而“互联网+”有利于促进信息服务业和传统建筑两大产业阵营的融合,激发新的经济潜能,把这两大阵营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建筑业生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