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晓燕
新课程实施以来,倡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制订合适的,明确的,能体现阶段性要求的课文、单元和一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并以此调控教与学的活动,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统编教材要求语文课堂落实学生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包含“学什么”和“怎么学”,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直接相关。
回归到课堂教学实践,部分语文教师备课时仍然着重于教学流程的设计,缺乏教学目标观照意识。不少教师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揣摩精彩的导语,设计丝丝入扣的过渡语,琢磨华丽的总结语,沉醉于自己的预设,课前尽可能把教案背得滚瓜烂熟,上课时努力做到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希望展现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如果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又未顾及学生的学习状态,极易事与愿违,变成机械学习甚至无效学习。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帮助学生有意义学习,落实语文要素训练要求,关键在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依标据本,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对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是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教师在制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要依据课标要求整体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切忌先入为主、以偏概全,将语文要素的系统训练窄化为零散片面的知识碎片。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目标以不同的动词表示:用“认识、了解、理解、积累、学习、学会”等目标性动词刻画知识技能的学习;用“体会、感受、体验”等过程性动词刻画语文学习活动水平;用“学习、用、能用”等动词描述能力培养的渐进过程。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切实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体现目标制定的层次性。
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的课时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识字掌握本课生字,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凉爽、留意、扇子、炎热、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生字组成的词语;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留意、炎热、凉爽、频频点头、五彩缤纷”的意思;帮助学生在诵读感悟的过程中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后第3题中两个比喻句的优美与形象;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总—分的构段方式并仿照课文的构段方式写一写自己眼中的秋天。
用“学习、积累、背诵、了解”等行为动词描述知识与技能目标,用“在诵读感悟过程中、借助生活积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边读边想、引导发现”等行为情境表述过程与方法目标,用“热爱、喜爱”等目标性词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深度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既可强化教师的目标意识,又可防止教学行为与教学目标脱节的现象,切实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落实要素,系统整合课堂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首次提出“语文要素”这个概念,即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重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为凸显语文素养,明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系统整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以下呈现的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双线组元”内容:
不难发现,以上内容已然包含了三维目标。人文主题主要承载着“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又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例如,“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也可以明显感受到,统编教材强调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的训练。例如,“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等。在系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下,每一单元也有独立的语文要素,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有了具体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以语文训练要素为主线,把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课后思考练习题则围绕着单元训练要素出题,以此增强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助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落地。
另外,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与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读写结合训练项目点”同中有异。以下呈现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读写结合训练点一览表》部分内容:
人教版教材的“读写结合训练项目点”和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非常接近,都是在表述“教什么”的主旨。前者由于是“训练项目点”,更偏向于知识技能的目标,后者则更为全面,不仅有知识技能的目标,还有语文能力、阅读策略、学习习惯等目标。更为不同的是,语文要素在前后关联方面比“训练项目点”显得更有螺旋上升的系统性,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那么从表格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前后关联的语文要素阶梯,这样的系统训练目标,是其他教材没有达到的。因而立足于统编教材,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读懂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纵向对比,认真解读教材、文本,剖析语文要素,参透语文要素,系统整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多维定位,精准设置课堂教学目标
每个教师都应该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效,没有目标的教学活動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应该在授课前,非常清晰明确年段目标的要求,并与单元要素相结合,做好单元备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语文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例如中学段的年段目标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具体到四年级,则要达到两个年级目标:学会一定的阅读方法,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扩大课外阅读量;能抓住文中生动的描写,句子中的关键字词,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心情。
根据以上年段课程目标和具体年级目标,就可以设定四年级第六单元的单元目标:引导用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具体如下: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逻辑起点是教学内容,从具体操作上来说,教师首先需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明确年段目标与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搞清楚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才能让课堂教学高效。因而,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在对教学目标有准确理解和系统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参照语文要素系统整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再结合年段目标与单元要素的要求确定语文课堂的具体教学目标。
优化过程,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在笔者看来,最重的课业负担就是让学生听一节无趣的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无论是用一支粉笔讲课还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如果没有让学生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习就没有真正发生,课堂效率自然就低。
教师的教学低效或者无效,多是与他们的课堂教学目标有关,他们所设定的目标与课程标准不一致,不符合年段要求,或者目标不清晰。如果教师不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凭借经验、毫无科学依据地上课,课堂有效性便无法达成。授课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和学生一起对一堂课最终要达成的结果形成共识,师生向着共同的目标进发,才可能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课堂,学生才有可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了让学习真正的发生,需要用目标引领全部的教学活动,清晰地向“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这一目标迈进,强化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与运用,让兴趣激发学习,方法具体可操作,尤其是学习目标是为学生而设计的。
学习真正发生的一个重要检验标准是“是否体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或者说是进步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学习的规律,通过丰富多彩的展示、互动活动,让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有意义学习。
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二年级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一课时,就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由于是低年级,所以提出目标的方式也注重情境创设,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份“积星卡”:卡上的三个图案分别代表“说清楚”“认真听”“问明白”,学生哪方面做得好,就能在后面的小星星上涂颜色。一节课下来,可以数一数自己在哪个方面获得的星星多,就表示在这方面做得很棒,反之则需要继续努力。
这三个图案正好就是这次教学的目标:能把自己喜欢的动物名称和有趣的地方说清楚;询问同学喜欢这个动物的理由,认真倾听同学说话,并能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问;在说和问的过程中,吐字清楚,音量适中,能让同学听清楚,能根据情况做出应对。
课堂上,老师开展了多样的互动活动——“我来说给同桌听”“四人小组排排练”“我来说给大家听”“专题片录制”。每一个活动都直接指向“积星卡”里面的目标,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活动中逐渐实现目标,最后通过目标的达成情况了解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这节课上,老师对学生如何养成倾听的习惯,进行了具体的要求与训练。例如,“看讲述者的眼睛、点头回应、简单复述”等,达到了“说清楚”“认真听”“问明白”的目标,落实了“学习策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
总的来说,统编语文教材提出的“语文要素”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落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可以沿着“整体把握—系统整合—精准设置—有效达成”的逻辑路径展开:依据课标要求,整体把握语文課堂教学目标;落实语文要素,系统整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年段目标与单元要素,多维定位,精准设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效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语用”课堂,助推学生有意义学习。
责任编辑/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