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CTA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2021-06-14 09:28赵自金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8期
关键词:夹角肠系膜主动脉

赵自金

(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西 桂林 541799)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十二指肠水平段被压迫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所致,可因腹膜脂肪减少或肠系膜上动脉先天发育异常,造成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机械性压迫十二指肠,导致十二指肠出现梗阻[1]。在临床中此病相对较少见,中青年女性群体发病率略高,常与引起体重急剧下降的消耗性病变有关。患者通常出现上腹胀痛、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2]。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进行诊断时,为了避免误诊、漏诊发生,选择安全、合理的检查方法尤为重要[3]。B超检查方便但不够直观,而且受操作者主观影响较大。CT增强扫描与腹部CTA检查操作简单方便、无创,经后处理三维重建血管图像,图像直观、清晰,真正实现了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血管病变特征,更便于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与距离。本次研究选取2020年1月—12月期间30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探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CTA检查技术为临床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提供的影像学依据的可靠程度,以及临床运用价值。具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1月—12月期间的30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纳入标准:均经彩超、动脉造影等确诊;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字。排除标准:无法沟通交流、精神异常。患者中有男9例,女21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5.82±2.06)岁;病程8个月-8年,平均(4.51±0.46)年;上腹胀痛10例,恶心、呕吐9例,消瘦无力10例;1例合并胃下垂。

1.2 方法

运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CTA技术进行检查。应用GE16排螺旋CT扫描机(Optima)进行检查时,保持空腹服用清水500 mI,在4 mL/s流速下,经肘静脉高压注射80 mL非离子型造影剂,将层厚设置为8 mm,层间距为8 mm,由肝顶至耻骨联合上缘进行扫描,全腹三期增强扫描。

观察SMA起始段走行,检测SMA与AA夹角。通过1.25 m层厚薄层重建图像,采用CT工作站软件,经最大密度投影(MIP)、VR成像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进行图像重建。经冠状位、轴位确定十二指肠近段壅积征象,于矢状位,将SMA、AA保持同一平面,观察SMA起始段走行,测量SMA与AA间的夹角和距离。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检查准确率及扫描特征,SMA与AA间的夹角包括狭窄型(<15~20。)、垂直型(>70。)、正常型(20~70。);SMA与AA间的距离正常范围一般为10~30 mm。

2 结果

2.1 检查准确率

30例患者经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CTA技术检查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与临床诊断基本完全吻合,准确率达到100%。

2.2 扫描特征

经检查,SMA走行主要为径直型(90.00%)、转折型(10.00%);SMA与AA间的夹角为6~18°,SMA与AA间的距离为3.5~8.1 mm;存在十二指肠壅积,见表1。

表1 扫描特征分析

3 讨论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也称十二指肠淤积症、十二指肠壅积症,在消化内科疾病中相对少见。在体质差、长期卧床女性群体中较常见[4]。引发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因素较多,如先天性肠胃异常、肠胃肿瘤、慢性炎症等疾病均可引发此疾病发生。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通常是十二指肠水平段所处位置较高、肠系膜上动脉由腹主动脉处分出时,其起点较低,而且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有淋巴结肿大、纤维化以及炎症反应发生。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极有可能因进一步发展而出现十二指肠梗阻、慢性部分性肠梗阻。若梗阻较为严重,极有可能使患者水电解质出现紊乱现象,使之健康受到极易不良地影响。因此,选择安全、合理的检查方法诊断此病尤为重要,可准确检测到疾病情况,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经研究显示,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CTA技术操作简单方便,无创,安全可靠,对此病的诊断准确率几乎达100%,可有效避免漏诊、误诊发生,是有效检查诊断此病的方法之一,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及早解除患者的痛苦,保证患的健康,避免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胁[5]。

正常状态下,十二指肠水平段通常穿行于第三腰椎椎体水平前方的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的夹角内,远端有十二指肠悬韧带固定,上方有左肾静脉横跨,后方为腔静脉、腰椎椎体、腹主动脉,前方有肠系膜根部血管及神经横跨[6]。在消化系统中,肠系膜上动脉解剖位置较为重要,其前方是脾静脉、胰体,后方为十二指肠水平段、左肾静脉、腹主动脉等组织结构。肠系膜上动脉通常于第一腰椎水平位置起源于腹主动脉前壁,通常与腹主动脉保持25~90。夹角[7]。

按照肠系肠上动脉的走行分类,可分成两个类型。SMA在发出后往前走行,于LRV水平走行,存在明显转折,往腹部而下,称为转折型;SMA由AA发出,直接往腹部而下,无显著转折情况,称径直型。肠系膜上动脉在起始处过长或是过短,或有内脏发生下垂情况,或有脊柱前倾,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会变小,距离亦减小,导致十二指肠受压,造成十二指肠近段壅积[8]。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很多,B超、CT、磁共振对本病症均可做出正确的诊断。B超检查方便但不够直观,而且受操作者主观影响较大。磁共振没有普及应用。而CT增强扫描与腹部CTA检查操作简单方便、无创,经后处理三维重建血管图像,图像直观、清晰,真正实现了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血管病变特征,更便于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与距离。经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影像图上出现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夹角明显减小的情况,部分十二指肠有明显扩张现象,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减夹角减小,往往导致肾静脉无法正常回流,容易使患者有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发生。采取CTA技术实施临床检查时,在实施重建时,往往通过最大密度投影重组技术、多平面重建技术完成。其中,最大密度投影重组技术和血管造影技术较为相似,可较为清晰地观察到血管扩张、狭窄、残缺、充盈等现象。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使原始扫描图像得到有效重建,可对血管病变程度进行清晰显现。

综上所述,采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CTA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靠、无创,诊断准确率较高,后处理图像直观、清晰,真正实现了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血管病变特征,更便于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与距离。通过CT增强扫描与CTA技术检查,可清晰显示SMA、AA、十二指肠水平段三者间关系,可通过横断面、冠状面对十二指肠水平段进行观察,通过矢状位、斜矢状位可对SMA与AA之间的距离、夹角进行测量[9]。可明确肠系膜上动脉走行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可为临床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依据。

猜你喜欢
夹角肠系膜主动脉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探究钟表上的夹角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求解异面直线夹角问题的两个路径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直线转角塔L形绝缘子串夹角取值分析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的护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