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彩虹 谭剑明
核电站属于一种较大规模的辐射源场所,核电站辐射会引起生物细胞产生生化改变,导致生物细胞损害、基因突变或者死亡[1]。核辐射也通常称之为放射性辐射。长期慢性核辐射累积,可能诱发多种疾病,包括晶状体浑浊、甲状腺疾病、肝功能异常等,多年后人体罹患癌症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导致死亡率上升;另外,大剂量短时间急性辐射是指人体在短时间内遭到一次大剂量的核辐射照射,也会起人体全身疾病乃至死亡[2]。目前,电离辐射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及医学等领域,如工业探伤、工业辐照、医疗诊断等[3]。在核电站内从事放射工作对该类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尚不明确,因此,需要密切关注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本研究基于核电站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的眼底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探讨长期低剂量放射因素暴露对该核电站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情况,为加强放射防护及职业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9 月~2020 年9 月于本所进行检查的某核电站1797 例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40 例,女57 例。纳入标准:年龄18~ 60 岁,未患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排除标准:怀孕的女工作人员或因基础疾病导致白内障等工作人员。1797 例放射工作人员中男1740 例,女 57 例。最小年龄为20 岁,最大年龄为60 岁,平均年龄(33.50±8.84)岁。接触工龄均为2 年,同时接触放射、噪声以及高温有1523(84.8%)例,同时接触放射、噪声、高温以及其他刺激性气体有274(15.2%)例。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生育史、既往史、家族史、放射线接触工龄、工种等。
1.2.2 健康检查 参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235-2011)[4]的要求进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眼科检查等。其中影像学检查包括甲状腺、颈部淋巴结、肝脏、胆囊、胰脏、脾脏、肾脏以及膀胱、男性前列腺及女性乳腺超声;眼科检查包括眼底照相。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眼底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眼底照相左眼颞侧视网膜有少量黄色色素沉着点,或者双眼视网膜黑色素沉着,或者双眼视神经乳头边界有黄色色素环等异常情况则为眼底检查异常;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结果出现某侧甲状腺多发小结、淋巴结肿大、甲状腺右侧叶单发结节,呈不均质稍低回声团等异常则为甲状腺超声及颈部淋巴结超声异常;肝脏超声结果出现肝脏脂肪肝,肝右叶稍高回声团,肝右叶囊肿等异常情况则为肝脏超声异常;胆囊超声结果出现胆囊附壁多个局限性隆起等异常则为胆囊超声异常;脾脏超声结果出现脾脏增大则为脾脏超声异常;肾脏超声结果出现左肾结石、右肾囊肿等异常则为肾脏超声异常;前列腺超声结果出现前列腺钙化、前列腺增生等异常前列腺超声异常;则为乳腺超声结果出现乳腺(囊性)增生则为乳腺增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核电站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的眼底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男性肝脏、胆囊超声异常率32.2%、9.3%,高于女性的19.3%、2.0%,女性甲状腺超声异常率19.3%高于男性的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6~60 岁的超声异常率从高到低分别为眼底(40.2%)、肝脏(39.0%)、前列腺(11.8%)、胆囊(9.9%)、甲状腺(9.9%)、肾脏(3.8%)、肺部(2.9%)、脾脏(0.8%)、乳腺增生(0.2%)、颈部淋巴结(0);年龄20~35 岁的超声异常率眼底(37.6%)、肝脏(28.9%)、胆囊(7.6%)、甲状腺(4.6%)、肾脏(2.2%)、肺部(0.7%)、脾脏(0.6%)、乳腺增生(0.3%)、颈部淋巴结(0.1%),两个年龄段的眼底、肝脏的异常率均居前列,其中36~60 岁肝脏超声的异常率、肺部DR 胸片异常率以及男性前列腺超声异常率均高于20~35 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不同工种接触三种及以下的危害因素的超声结果异常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眼底(38.0%)>肝脏(31.1%)>甲状腺(12.4%)>胆囊(7.9%)>男性前列腺(7.6%)>肾脏(3.0%)>胸部(1.2%)>脾脏(0.7%)>乳腺增生(0.3%)>颈部淋巴结(0.1%);因不同工种接触三种以上的危害因素的超声结果异常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眼底(40.1%)>肝脏(36.1%)>甲状腺(2.9%)>胆囊(10.2%)>胸部(1.8%) >男性前列腺(1.5%)>肾脏(0.7%)>脾脏(0.4%)、乳腺增生(0.4%)>颈部淋巴结(0)。接触三种及以下及三种以上危害因素的眼底、肝脏、甲状腺、胆囊的异常率均占比较高;其中接触三种危害因素以下的工作人员肾脏、甲状腺及男性前列腺超声异常率均高于接触三种以上危害因素的放射工作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核电站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的眼底及影像学检查结果[n(%)]
续表1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效应包括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等方面,且人体各组织对的敏感性不同[4]。本次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龄、不同工种接触危害因素多少不一对核电站放射工作人员的眼底、肝脏、胆囊、肾脏、脾脏、甲状腺、颈部淋巴结、肺部没有造成影响。据张欠欠等[5]报道,长期低剂量射线照射能促使人眼晶状体浑浊,并可能最终发展为放射性白内障,本次研究发现眼底检查异常率最高,表明放射性核辐射不仅损伤晶状体导致白内障疾病的发生,对眼底也造成危害影响。国内徐芳等[6]报道,肝B 超、胆B 超、肾B 超这3 项指标的异常率除了与接触射线有关外,也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6~60 岁肝脏超声的异常率、肺部DR 胸片异常率以及男性前列腺超声异常率均高于20~35 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放射工作人员的肝脏、肺部以及男性前列腺更易于受到放射因素的影响,而且个人剂量在体内的累积量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年龄较大的放射工作人员受到放射因素的危害更大,与陈惠鹏等[2]发现,放射工作人员年龄<30 岁的个人剂量在体内的累积量低于年龄较大的放射工作人员较为一致。
本研究接触三种及以下的危害因素的放射工作人员的肾脏超声的异常率、甲状腺超声异常率以及男性前列腺超声异常率明显高于接触三种以上危害因素的放射工作人员。张璐[7]发现接触噪声者发生肾功能损伤的危险性几乎是不接触者2 倍。本研究中放射人员出现肾脏及前列腺超声异常率高考虑除了与生活习惯及遗传因素有关外,其疾病的发生与年龄的相关性可能性更大。另外研究发现,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发生甲状腺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不接触的对照组,与有关研究[8]表示的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不会增加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异常的风险不一致。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中甲状腺彩超检查异常率为19.46%,而晶状体浑浊异常率为0.62%[9]。女性放射工作人员的及甲状腺超声异常率高于男性放射工作人员,与杨勇文等[10]报道女性放射工作人员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男性放射工作人员意见基本一致,表明长期小剂量职业照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机能产生影响。而本研究接触三种及以下的危害因素的放射工作人员的甲状腺超声异常率为12.4%;接触三种以上危害因素的放射工作人员的甲状腺超声异常率仅为2.9%,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与接受职业放射性剂量的多少有关外,还可能与本研究中三种以下危害因素放射工作人员以女性放射工作人员居多有关,因此导致本次研究结果为放射工作人员三种以下危害因素甲状腺异常率明显高于三种以上危害因素放射性工作人员的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长期低剂量的职业性核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有一定影响。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发生除受核辐射照射剂量影响外,也与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及遗传等因素相关,导致眼部、肝脏、胆囊、甲状腺等疾病的发生,其中眼部患病率普遍较高。因此,必须重视核电站工作场所放射防护设施的使用,以防止核辐射事故的发生;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的动态监测与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保障核电站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及提高核辐射事件卫生应急救援的处理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