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梦菲
摘要:民勤小曲戏,源远流长,是民勤农民以及民间艺人自娱自乐的传统剧目,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也为普通老百姓增添了无穷欢乐。民勤小曲戏,最初称镇番小曲,因明清时民勤县名为“镇番”得名。民勤小曲戏又称之为小戏,相对秦腔大戏而言,是流行民勤城乡的曲排体地方小剧种。民勤小曲戏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诙谐通俗,幽默风趣,亲切感人,生动活泼,遗产丰富。民勤小曲戏,群众参与程度高,一个人演唱,数十个人帮腔,气氛也是十分热烈。2020年4月2日至25日,我对民勤县数十个小曲戏业余剧团进行了跟踪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民勤小曲戏的来源与形成:
根据史书记载,自从清朝中叶起,民勤小曲戏就流传至内蒙古临河、磴口、阿拉善左、右旗及新疆等地。民勤小曲起源于当地和从内蒙古流传而来的“民歌西调”、二人台,后又与江浙、山西、陕西移民的俚曲小调相融合,在清朝前期即已形成。据《镇番遗事历鉴》载,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分沟胡兆庠是年创戏社,领五徒游艺湖坝”。清同治间,民勤小曲进入兴盛时期,职业性小曲戏班“容尤堂”,曾“游艺于口外(今新疆一带),凡历三年乃归。中华民国时期十五年(1926年),民勤的东湖艺人刘发杰组建泰和班,将民勤小曲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建国后,民勤小曲在音乐、表演、唱腔等方面经过挖掘、整理、改进、提高,曾多次赴省、地、县会演。
一、民勤小曲戏的特色与特点
(一)角色分类特色
民勤小曲戏的角色行当最初仅有小生、小旦、小丑,时称“三小戏”,到清末发展为生、旦、净、丑等行当,一应俱全。民勤小曲戏角色行当主要有以下四类:1.旦角:分有正旦、小旦、老旦,媒旦(又称手帕旦,妖旦)等;2.生角:分有老生、须生、小生、贫生等;3.丑角:有大丑和小丑之别;4.净角:分大净、二净。以借鉴移植秦腔剧目为主,小曲戏自有剧目很少有净角。民勤小曲戏角色分类可与传统大戏“京剧”“秦腔”“黄梅戏”等相媲美。
(二)服饰着装特色
民勤小曲服裝一般因陋就简,但也有一定的规定要求。正常情况下,男角着长袍,外罩红或蓝色短大襟棉袄,腰围裙带,头戴“凉壳”或“缨帽”。小生在白上衣之上套黑色或蓝色背心。老旦围裙,套青袄,梳刘海。正旦着红色或绿色大襟袄,下着花裙,头梳髻,别簪。唯有正旦脑后垂大辫。凡男角常执扇着帕,女角也执扇着帕,只是两手执着与男角相反。化妆简单,无固定谱式,仅略施脂粉而已。
(三)民勤小曲戏剧目特点
民勤小曲戏剧目已知名的大概有一百多种,先后记录到的有五十多种,经整理加工的约有二十种。潘富堂手抄本六十种,1956年贡献于甘肃省文化局,今多藏省文化艺术研究室。民勤小曲戏的剧目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折叠特有剧目多
仅现已搜集到的剧目中,属独有剧本二十余种,其中如《二瓜子吆车》、《打懒婆》、《怕老婆顶灯》等都是西北地区少有的剧目。
2.折叠独幕折戏多
民勤小曲传统剧目几乎全部都是折戏,适于城乡地摊演出,也是小曲戏广为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
3.折叠神怪狐妖戏多
民勤小曲戏中神怪狐妖戏多的主要原因是旧时民间班社大多演出于农村的庙会,演戏是为了敬神。
4.折叠贤良义士戏多
这与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关系极大。传统剧目的诸多特点,与本县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素养、演出场所以及物质条件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长期以来历史形成的一种格局
(四)民勤小曲戏演出场地特点
1.起初只在地摊子上演出
最初只是在地摊子上演出。明末,县中始有关庙戏台,成为敬神娱人的艺术品类。崇祯七年,孟良允联山西客商于城内创建一座乐器楼,置办各类乐器多件,竣工日,演戏三天酬神。同年,财神庙戏台建成。
2.清朝时期戏台遍布全县
到了清朝,戏台就遍布全县,较有名的有灯山楼戏台、火神庙戏台、东湖大庙戏台、苏武庙戏台、雷台乐楼、龙王宫乐楼、枪杆岭山娘娘庙戏台等。
3.大关庙戏台宏伟气派
大关庙戏台在县城内东南角,创建于明崇祯前,原名乐台。台在关庙内,与山门连在一处,坐南向北,面向大殿。系砖木结构,双层卧脊飞檐,脊顶置鸱吻兽头。该台采用“一梁八担”的结构方式建成,外观壮丽,气象威严,可三面开放。民国十年左右,庙内改修学校,戏台拆除。
(五)民勤小曲戏的音乐特点
1.吸纳了眉户剧音乐的精华
民勤小曲戏音乐,是在民勤民歌与内蒙古河套地区民歌的基础上,吸收晋、陕、江渐移民带来的民间小调而形成,属于曲牌连缀体制。眉户剧传入民勤以后,因其音乐风格与小曲戏唱腔曲式近似,故眉户音乐很快被吸收入民勤小曲戏中,相互融合,丰富了小曲戏的表现力。至今,只有少数艺人还能分清哪些曲调是原来小曲戏的,哪些是后来传入的眉户曲子,多数艺人和一般观众已很难识别了。
2.唱腔由曲调、腔和小调三部分组成
民勤小曲戏的唱腔是由曲调、腔和小调三部分组成。调有甜、苦音之分,腔有软、硬之别。小调则主要是民歌,也叫杂曲、春歌。调分二曲调、四曲调、正四调、四平调、六曲调、扬调、迷调、塌塌调八种;腔含三腔、四腔、五腔、正腔、紧腔、拉拉腔、行腔、花腔、番腔、快腔、慢腔、衬腔十二种。
3.间奏音乐大部分沿用秦腔、眉户的曲牌
民勤小曲戏的间奏音乐大部分沿用秦腔、眉户的曲牌,如八谱、纱帽大开门、小开门等。也有一部分是根据民歌改编的,如哭皇天、游春、送大哥等。
4.演唱时真声、接声、真假声穿插运用
民勤小曲戏的演唱一般均用本嗓(即真声)。个别调如扬调、花腔等采用真、假结合的演唱方法。其中不少唱腔的结尾或中间部分采用接声(即帮腔)的处理方式,有独特之处。
5.乐队伴奏分文武场面且乐器不同
乐队伴奏分文武场面,文场乐器主要有三弦、二胡、笛子、唢呐等,主奏乐器为板胡与三弦;武场乐器主要有梆子,四页瓦,飞子(碰铃)等。小曲戏原来用的乐器很简单,后来逐步丰富了起来。
二、民勤小曲戏的表演与传承
(一)清唱、坐唱、彩唱是舞台表演的前奏
民勤小曲戏的表演,大家都是经过清唱、坐唱、彩唱等阶段,才发展到地摊和舞台表演。民勤小曲戏早在明初设卫立县之初,曲子就逐渐形成,到明代中叶,开始进入庙堂,成为娱神娱人的主要活动形式。当时称小曲艺人为唱家、弹家、拉家。一人演唱,气氛十分热烈。到明末清初,小曲戏被搬上乐楼、戏台,演出时有故事情节的小小戏。清乾隆时,建立起多个以大庙命名的“小唱会”。道光时,“小唱会”为众多的家班所代替,这些家班除随社火队在地摊“拉小场”演出外,主要以赶庙会唱会戏为主。清末明初,小曲戏尚能与秦腔以风搅雪的形式演出。进入民国时期,小曲戏不敌秦腔,基本被赶下舞台,重新回到地摊演出和社火队中。
(二)民勤小曲戏的主要流传剧目
在民勤流传的折叠剧目主要有:《冯爷娶小》、《落红珠》、《麻女顶亲》、《瞎子观灯》、《王定保借当》、《绣楼配》、《打面缸》、《小姑賢》、《白玉霜》、《走西口》、《血汗衫》、《杀妲己》、《姜子牙卖面》、《张四姐下凡》、《大夫小妻》、《夫妻观灯》等。现在最为流行的是《小放牛》、《小姑贤》、《下四川》、《张连卖布》等。《小姑贤》故事梗概是书生王登云妻生性温柔贤惠,但却备受婆婆凌虐。非打即骂,不堪其辱。一日,趁子女不在家中,婆令媳跪地上,暴打不已,且口出秽言,不忍耳闻。姑来,搀嫂起,母不允,姑遂赔罪。母不忍姑跪,强迫起,姑佯装腹痛称:“嫂嫂起来,就疼的好些了;跪下,又疼开了。”婆无奈,只好让姑嫂同起。王登云自学堂归家,母历数媳妇“恶行”,强令儿子写书休妻。王登云虽知妻贤,却不想惹母亲生气,违心写了休书。姑见,从母手中夺来,撕碎掷地,并耐心劝说母亲善待嫂嫂,母亲终于后悔,向媳妇认错。该剧为诸多小曲戏中流传较广的一种。丑、旦、唱、做、工戏。念白多俗语,风趣朴实,地方特色颇浓。《张连卖布》的主要内容是劝谏人们不要赌博,具有教化意义。
(三)民勤小曲戏的传承创新
民勤小曲戏是没有专门的团体,也没有专业的培训机构,业余教唱成了民勤小曲戏传承的主要方式。民勤小曲戏现在正面临后继无人、剧目濒临失传等困境。如何保护民勤小曲戏?并使其发扬光大。如何让民勤小曲戏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这是民勤文化人十分关切的大事。所以,民勤县政府决定实施“民勤小曲戏保护传承工程”,以传承创新并振兴民勤小曲戏。
1.建立民勤小曲戏档案资料库。
开展抢救性记录,调查、挖掘、拍摄、采录、整理民勤小曲戏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建立档案库并数字化。
2.整理出版专业书籍。
采录、整理民勤小曲戏剧目、音乐曲目,编辑出版《民勤小曲戏集成》、《民勤小曲戏研究》。摄制、出版《民勤小曲戏》剧目音像片和民勤小曲戏专题片。组织专业人士举办民勤小曲戏研讨会,编辑出版学术成果。
3.成立民勤小曲戏传习所。
成立民勤小曲戏培训中心,持续举办骨干培训班,培养一批民勤小曲戏的传承人,积极支持他们开展传习传播活动。县文化馆一楼大厅常年开展小曲戏排练演出活动,56岁小曲戏传承人委春梅家里也设有传习所,常年开展小曲戏排练演出活动。
4.确定民勤小曲戏传承人。
申报、确定、公布一批民勤小曲戏传承人,成立民勤小曲戏协会。民勤过去有高培阁、李百祥、王曰寿等10多个小曲戏传承人,大多数已故。现在有彭宝瑞、委春梅、柳生辉、陆小芳20多个省市县小曲戏传承人,年龄小的28岁,老的78岁,年龄跨度大,有弹性,有梯度。
5.组建民勤小曲戏业余剧团。
民勤县248个行政村几乎村村有业余剧团,规模较大、常年开展活动的有北街老年自乐班、和谐演艺公司、东湖镇红英曲艺社、收成镇成名曲艺社等20多个。城镇社区都建设了民勤小曲戏剧广场,方便民勤小曲戏业余剧团正常演出。从2014年开始,举办“民勤小曲戏艺术节”,各个业余剧团选送优秀剧目参加演出,演出结束后评奖。还组织民勤小曲戏大奖赛暨创作大赛等活动,不断强化刺激,以调动激发其积极性。
6.组织民勤小曲戏调演。
每年的冬天与春节前后,乡镇村社都要排练演出,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五,县上统一调演。这时文化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演出精彩的剧目还要参加西北曲子戏文化节,促进民勤小曲戏交流展演,达到交流借鉴、相互切磋、学习提高、推陈出新的目的。
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精品,不但要传承,而且要创新。民勤小曲戏就是在不断传承中创新的。如在今年新冠肺炎疫病防控期间,民勤戏曲艺人仲生厚、潘红、魏银业、杨志礼、王以敬、王庭新、李军等人,他们共同创作并演出了《群防群控战疫情》(民勤小曲戏串唱)。内容如下:疫情牵动万民心,中央英明做部署。全国上下总动员,誓打赢防控阻击战。病毒潜伏近半月,科学防治保安康。飞沫传播是元凶,出门必须戴口罩。屋里开窗多通风,经常洗手莫揉眼。咳嗽喷嚏有讲究,用袖捂鼻防传染。没事别去街上转,莫要聚会不聚餐。禽蛋肉类要煮熟,野味劝君不要沾。发热咳嗽全身疼,及时就医找病因。不恐慌,不传谣,防护措施要记牢。乡村社区是关键,群防群控查隐患。防输入,防蔓延,早发现,早报告。一丝一毫不放松,万众一心筑长城。严防死守定能赢,国泰民安艳阳天。
民勤小曲戏生命力强,观众很多,每逢唱戏,万人空巷,笑声、掌声、喝彩声,场面也是非常的热闹,是植根于人民心灵的梨园绝唱,是群众最为喜爱的“草根”艺术,是真正意义上的百姓舞台。民勤小曲戏2008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勤小曲戏也曾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多次参加省、市级文艺汇演。2014年参加甘肃省第二届百姓小品艺术节获廉政作品奖和表演二、三等奖。2015年参加甘肃省第四届戏剧“红梅奖”获二等奖。多次参加市级文艺汇演获一、二、三等奖。2019年6月,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参考文献
[1] 刘洁;延娟芹.中国古代文学与西北地域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民勤县志编纂委员会.民勤县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3]吉文莉.甘肃民间音乐文化[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
[4]王仲保;胡国兴.甘肃民俗总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王菲.民勤小曲戏的艺术魅力[J].北方音乐,2012(2)
[6]王晖霞.浅谈民勤小曲戏[J].戏曲之家,2019(6)
[7]诙谐幽默的民勤小曲[N].甘肃日报.2014.03.26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西学院第十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民勤小曲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项目编号为213)的研究成果。
(河西学院文学院 甘肃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