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和相关计量分析软件,以CNKI中“乡村地域系统”主题的核心期刊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的作者、关键词和研究机构等分析,了解我国乡村地域系统研究现状,尝试思考并提出乡村地域系统研究的前景研究建议。
关键词:乡村地域系统;Citespace;文献综述
引言:
2018年我国乡村人口约为5.6亿人,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40%左右。同年,我国的乡级行政单位为10253个,而镇级行政单位21297个。我国有着广阔的乡村区域、庞大的乡村人口,乡村是我国治理的重点领域。地理学有着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吴传钧1991年提出人地關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他指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刘彦随在此基础之上不断进行完善,进一步梳理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模式(HERRS),包括人地关系认知、人地系统理论、人地系统协调等循序渐进的3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Citespace软件可视化我国乡村地域系统的关键词、作者和研究机构,反映我国这方面研究的热点等情况,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时间截止为2020年11月14日,以“乡村地域系统”为主题,以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CSSCD为来源期刊的范围,共搜索得出56篇文献。将所搜的的文献进行再选择,保留论文,将其中的会议和无效的内容删除,最终选择52篇文献。将最终选择的52篇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在Citespace软件中转化成为可操作的数据格式。
1.2 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基于JAVA程序开发的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通过节点的大小、网络连接度等要素来揭示研究领域的核心群体、合作关系以研究动向。本文将以CiteSpace5.7R2进行可视化分析。
2 乡村地域系统的文献统计分析
2.1 研究时间分布
我国以“乡村地域系统”为主题的文献出现于2008年。题为“乡村空间地域系统的功能多元化与新农村发展模式”,该研究提出乡村地域系统拥有城市地域无法替代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功能。2008年后相关研究进入缓慢发展期,2017年后研究数量才呈现出增长趋势。2019年该主题发文14篇,2020年截止11月14日发文18篇。该主题时间研究时间相对较短,且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高产出作者分析
CiteSpace中,学者名称的字号以及圆圈节点越大,则意味着该作者出现的频数越多;连线越粗,则作者之间的共同联系越多。刘彦随为作者参与的研究有两方面:首先是世界范围内的乡村问题,其次是中国的村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提出要“不断提升乡村地域系统应对外界发展、环境变化与挑战的弹性”,在围绕该主题进行的有乡村的机制研究、等级差异识别、乡村弹性。另外,从城乡融合等角度探讨乡村振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旨在提升新时代乡村振兴规划与决策科技水平。与刘彦随合作完成的论文涉及有农村空心化、乡村转型重构、乡村病、土地工程、专业村镇、贫困地区精准扶贫、黄土丘陵地区生态产业以及京津冀地区乡村演化分异。
3 乡村地域系统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3.1 热点关键词分析
热点关键词为“乡村地域系统”、“乡村振兴”、“乡村弹性”、“乡村地理学”等。地理学的关注点应逐渐转向“乡村地域系统”。(1)如何振兴我国乡村的建设成为重要的课题。刘彦随基于提出了“三主三分”乡村振兴规划方法。李玉恒等强调了土地整治、特色产业发展、社会资本培育在协调我国乡村人地关系重要作用。胡守庚等深入分析乡村振兴规划提出规划关键技术与方法。马仁峰等对浙江省乡村振兴进行经验总结。(2)乡村弹性。学者依据国际案例或土地工程研究,并提出乡村弹性这一概念。而后以乡村弹性的视角分析乡村振兴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乡村弹性的实施方案,实现乡村系统功能、结构及运行达到均衡状态。此外,定量研究例如,李玉恒综合评价了我国从2000年到2015年的乡村弹性水平。(3)乡村地理学。杨忍、陈燕纯于将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热点演化分为3个阶段。金利霞等提出乡村空间重构成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并建立“社会——空间”的二元辩证法乡村空间重构理论框架。
3.2 研究趋势分析
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后,用TimeZone功能进行时区可视化分析(图4),由共现时区图可以发现一个趋势:乡村重构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4总结与讨论
通过对乡村地域系统文献统计分析表明: 乡村地域系统研究的刊文量逐年增加,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国家与社会现实发展需求与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随着国家对乡村建设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乡村地域系统研究将会进一步发展。
对乡村地域系统的热点关键词分析表明:(1)乡村地域系统研究的前3个热点聚类标签是 “乡村振兴”、“乡村弹性”、“乡村地理学”,关注点较为集中,研究体系还可继续拓展,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2)对研究热点进行时区可视化分析得出: 乡村重构将可能是新的研究热点,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纵深。
乡村地域系统是人地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乡村人地关系、乡村空间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未来的研究中,依托已有的研究理论与热点问题,结合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确定好研究主题。各研究机构与高校展开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合作,宏观研究结合微观研究,为我国的乡村地域系统和谐运转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9
[2]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03):1-6.
[3]刘彦随.现代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科学[J].地理科学,2020,(08):1221-1234.
[4]Chen 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57 (3) :359 -377.
[5]刘自强,李静,鲁奇.乡村空间地域系统的功能多元化与新农村发展模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05):532-536.
[6] 李玉恒,阎佳玉,武文豪,刘彦随.世界乡村转型历程与可持续发展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8,(05):627-635.
[7] 周扬,黄晗,刘彦随.中国村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0,75(10):2206-2223.
[8] 周扬,郭远智,刘彦随.中国乡村地域类型及分区发展途径[J].地理研究,2019,38(03):467-481.
[9] 李琳娜,璩路路,刘彦随.乡村地域多体系统识别方法及应用研究[J].地理研究,2019,38(03):563-577.
[10] 王永生,施琳娜,刘彦随.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演化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0,39(11):2495-2503.
作者简介:杨林慧(1996-),女,籍贯:山西长治,民族:汉族,职称:研究生,学历:研究生在读,方向:人文地理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