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琳
摘要:本文以明代为背景,研究当时瓷器中的蕉叶纹饰特征,明代瓷器中的蕉叶纹饰发展可分三个时期:明代早期的蕉叶纹饰继承元青花蕉叶纹的风格,至宣德时期最是丰富;明代中期,大多都是在永宣时期的蕉叶纹饰基础上进行演变;到了晚期,蕉叶纹饰在历经了前两个时期的发展变化之后,已经很好地融合了前两个时期蕉叶纹饰的特征,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通过本文的研究,了解明代瓷器中蕉叶纹饰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明代瓷器;蕉叶纹饰;特征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5-0133-02
有研究者认为蕉叶纹饰是起源于商周晚期的青铜器,但是商周青铜器上的蝉纹和蕉叶纹饰非常类似,它们都是尖头宽尾的纹饰,呈倒三角状,两腰长过底边,且呈弧线内收,形似芭蕉叶。目前它们之间的区别,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
瓷器的蕉叶纹饰最早应该出现在五代,现藏于临海市博物馆的五代蕉叶纹饰青瓷小罐,外壁饰蕉叶纹饰,纹样分上下三层,主层叶边圆润写实,叶上刻划较粗的叶茎和细脉。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藏蕉叶纹饰尊上的蕉叶纹饰与之类似,只是叶片层次不太明显。这两件瓷器上的蕉叶纹饰都作为主体纹饰,用了刻划的划的手法表现,是蕉叶纹饰的早期形态。而本文则以明代作为背景,研究明代瓷器中的蕉叶纹饰特征,从明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瓷器中的蕉叶纹饰特征进行分析,这对于了解蕉叶纹饰在明代的发展变化有着学术意义与社会意义。
1明代早期瓷器中的蕉叶纹饰饰特征
明代早期的蕉叶纹饰,大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有元代青花纹饰的影子,但是花小枝细,表现地极为小心谨慎。
1.1形态特征
明代早期洪武时期,蕉葉纹饰分布较多地出现在玉壶春瓶、执壶这两种器型上。洪武早期,蕉叶纹饰的外轮廓呈波浪锯齿形状,线条最粗,中间的主叶脉是用细线表现,内部由从底部延伸出的两根细直线组成的,两侧的小叶脉则是用平行线整齐排列来表现。可以看出洪武时期的蕉叶纹饰表现手法以线条为主,用笔简练流畅,笔法苍劲,蕉叶纹饰整体较为简单明了,虽然透露出了一丝严谨之意,但是却有种写意画的意味。到了永乐宣德时期,除了之前洪武时期的两种器型以外,扁壶上也出现了蕉叶纹饰的装饰。之后,随着手工业的壮大,对外贸易的影响,宣德皇帝对艺术的重视,不仅主流器型上有绘制蕉叶纹饰,在烛台、扁壶这种器型上也有出现了蕉叶纹饰。蕉叶纹饰的动势向下,以带状形式分布在瓷器的腰部和底部,将主纹样衬托于蕉叶纹饰之上,让主纹样的中心位置更加明显。当蕉叶纹饰同时出现在腰部和底部的时候,瓷器有种被包覆之感,使瓷器的腰部和底部更显丰润。在瓶口的蕉叶纹饰也是以带状形式的分布,动势向上,有种延展之意。这个时期官窑瓷器上的蕉叶纹饰在造型上是瘦长型,两头的大小相同,而民窑瓷器上的蕉叶纹饰则是倒三角状,叶片面积更大;渲染效果上,因为当时的官窑对优质瓷土和青料垄断,民窑只能使用次品,所以在纹饰渲染效果上官窑瓷器有很大的优势,渲染出来的颜色均匀稳定,民窑渲染的颜色则深浅不一,分布不均;在绘制细节上,官窑也比民窑的细致,如主叶脉和侧叶脉线条,明显官窑的更加清晰,根根分明,加上民窑的渲染效果不佳,有些颜色重的遮挡住了叶脉线条,整体看上去浑浊不清;在构图上,由于官窑瓷器上的蕉叶纹饰饰的瘦长,所以构图上十分紧密,而民窑的则是排布均匀些。
1.2构图特征
明早期,洪武时期的蕉叶纹饰在构图方式上与元代相同,一种是一片蕉叶自成一个单元,另外一种是双层的蕉叶成一个单元,一前一后,洪武时期常用的是双层蕉叶组合。永乐宣德时期,蕉叶的排列方式还是单层蕉叶和双层蕉叶这两种,但是在构图上出现留白的方式,两片相邻之间的蕉叶纹饰有了一片蕉叶纹饰面积的留白。组合纹饰上,洪武时期喜用回纹、卷草纹、水波纹作为边饰,同时搭配蕉叶纹饰一起作为颈部的装饰纹饰,这类组合经常在玉壶春瓶上可见。永乐宣德时期,搭配蕉叶纹饰不仅仅有单一的抽象纹饰,还有了具象的花卉纹饰,出现最多的是关于莲花的纹饰,如缠枝莲纹、莲瓣纹等。
2明代中期瓷器中的蕉叶纹饰饰特征
到了十六世纪,明代的经济出现了变化,此时的手工业也越发得重要,竞争越发得激烈,瓷器上的纹饰越来越精美,无论是在纹饰布局上还是在纹饰的花样方面都越来越丰富。
2.1形态特征
明代早期以后,官窑瓷器上的蕉叶纹饰基本停留在了永宣时期,而民窑上的蕉叶纹饰造型上都是在永宣时期的蕉叶纹饰上进行演变的,没有太多的创新,但是在蕉叶纹饰的大小上变化丰富。明代中期的正统、景泰、天顺这三个时期政局混乱,宫廷没有定制有年款的瓷器,瓷器都是出自民窑。因此正统、景泰、天顺这三个时期带有蕉叶纹饰的瓷器器型较少,图片资料也少。出现蕉叶纹饰的有梅瓶、纹盖罐。以成化为界,不论是政局还是瓷器,都发生了变化。出土的瓷器中带有蕉叶纹饰都以罐类为主,所以明代中期,蕉叶纹饰较多地出现于器物的下腹部,除此之外还有少量尊和双耳瓶。其中有一件嘉靖年间的精品:五彩玉藻纹盖罐(图3),在罐腹有精美的五彩鱼藻图,鱼儿们在浮萍及水草间觅食、嬉戏,形神具备,展现了一幅恬静的自然美景。罐体通体颜色有枣红、青花、娇绿、嫩黄,配有变形覆莲瓣纹、璎珞纹、八宝纹以及底部的蕉叶纹饰。
此时的蕉叶纹饰种类有四种。第一种,蕉叶纹饰留白部分是所有蕉叶纹饰里面积最大的,基本上没有渲染的地方,只有主叶脉小面积的渲染,线条也是最粗矿大胆;第二种,比起前期的蕉叶纹饰,中期的主叶脉有了三角形状的构图,而且主叶脉强调留白,外轮廓的渲染面积增大,渲染得更加自然;第三种,蕉叶纹饰与第二种的区别不大,只有两处区别,一是外轮廓的线条,没有起伏,只是单纯的弧线,二是渲染的位置,渲染位置是外轮廓;第四种,这种形态的蕉叶纹饰多数是在罐类器型出现,在造型上没有那么圆润,形态瘦长,叶脉分布规律,整体上十分工整规范。同时在嘉靖年间,五彩瓷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蕉叶纹饰的装饰手法也与青花的有所不同。
2.2构图特征
明代中期,有了青花和五彩的这两种瓷器,构图上青花蕉叶纹饰组合的方式出现了密集分布的趋势,构图上出现了由许多小蕉叶组合成的带状。五彩上,蕉叶纹饰构图是一大一小的组合,青花上并没有这种组合。
3明代晚期瓷器中的蕉叶纹饰饰特征
明代晚期,从万历中期至明代末期已经没有了官窑烧造的记录。但是從现有的文物上来看,官窑并没有停止运作。虽然如此,但是瓷器的数量确实不多。明代晚期,绘有蕉叶纹饰的瓷器最多的是蒜头瓶,其次还有罐类,并且明代晚期蕉叶纹饰较多地装饰在器物的颈部和下腹部。
3.1形态特征
明代中期以后,装饰在不同器型、不同部位的蕉叶纹饰,形态各异、变化较大。用于颈部的蕉叶纹饰往往画得窄而长,且顶部十分尖锐;用于瓷器下半部分的蕉叶纹饰,因为底部圆而宽的原因,蕉叶会被压缩得宽而短。有些蕉叶的叶子只用线条勾勒;有的整片叶子除主叶脉外全部用青料平涂;有的后排蕉叶只勾轮廓,前排则用青料平涂;有的叶子只有双线勾勒,将颜色平涂在双线内。
3.2构图特征
明代晚期的蕉叶纹饰构图组合是所有时期里最丰富的,在形式上有创新。由于明代晚期的新器型多,除了早期和中期的构图组合之外,明晚期有两种新的形式:一是不同形态的蕉叶纹饰可以进行组合,二是一大一小的蕉叶纹饰组合,而且在大小的对比上非常明显,比起之前的大小组合的蕉叶纹饰更大胆。
4结语
装饰有蕉叶纹饰的瓷器是明代瓷器中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瓷器,在瓷器上分布广泛且富于变化,其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写实,后期图案化。明早期洪武时期的蕉叶纹饰保留了元青花蕉叶纹饰的严谨,继承了元青花的风格。永宣时期是蕉叶纹饰演变的巅峰时期,这时的蕉叶纹饰表现手法最为丰富,为后来蕉叶纹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把这个时期瓷器上的蕉叶纹饰比作一张画,这张画就是有虚有实,画面饱满,充满了力量,给人以一种厚实之感,并追求一种写意抽象的效果。明代中期的蕉叶纹饰没有太多创新地方,只在一些细微之处做了改变,更多的是继承了明早期的蕉叶纹饰风格,但是这个时期的“分水”技法的出现,让蕉叶纹饰演变有了新的一面。明代晚期的蕉叶纹饰没有太多规律可循,可谓是百花齐放。但是好在“乱中有序”,因为晚期蕉叶纹饰的变化始终离不开明代中早期的蕉叶纹饰,不管怎么变化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变的。官窑的蕉叶纹饰在明代初期的洪武时期与民窑区别较大,自永乐之后,官窑瓷器上的蕉叶纹饰变化较少,而民窑则逐渐壮大,民窑瓷器上的蕉叶纹饰更加多元化,艺术形式更加多样,装饰特征也更加丰富。蕉叶纹饰在瓷器装饰中的历史渊远流长,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符号,记录着每个历史时期瓷器的装饰特征、审美特征。明代蕉叶纹饰作为明代瓷器上的常客,离不开人们对它赋予的意义和美好的憧憬。瓷器中的蕉叶纹饰不仅是连接人与自然、器物的一种媒介,也是对时代的映射,更是当时历史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夙愿的渴求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