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阳
当代艺术家、艺术史学者。毕业于清华大学,获艺术史理论博士学位。美国学院艺术协会会员,美国艺术史学家协会会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学会会员。著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非裔美术》《写给孩子的艺术史:达利》等。
一、对当代“美育”的理解
相比于现代美育的提法,我认为更应该强调当代美育的概念,即我们的美育要符合当代社会艺术与美学发展的要求。当代美育不仅仅是要让人们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懂得美”,更应该是让大众具备基本的美学思维,除了能发现美、欣赏美,还要能探索美和创造美。对于当下这个时代来说,基本的美术技巧和美学原理已经变得常识化,是一个想要全面发展的个体必需要掌握的。而当代美育不仅要更广泛和深入地传播这些知识,也要注重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接受程度和情感表达都不同,美育需要让其受众,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能在美育过程中产生审美愉悦。
美育在我们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国家历史上就有重视美育的传统,自古就有对“琴棋书画”学习的重视。到了近代,梁启超、蔡元培等思想家也对美育的重要性做过诸多论述。在当代,美育在国家发展的层面亦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足以证明美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在当下国家文化崛起中的價值。美育不仅能提高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更是国家文化创新、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积极推进美育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美育”学科化发展的认识
前面提到,美育关乎整个社会和国民的文化素质,也在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美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展建设也是我们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但我们也应该清楚认识到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来说,美育学还暂时处于一个初创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不仅包括对学科架构和研究对象的探讨与规范,还包括建设学科师资,拓展交叉学科成果等。这需要全国美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经有一些机构与知名学者开展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研究,且成果显著,李睦教授及其主持的清华大学美育研究所就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相信随着国家和整个社会对于美育与美育学给予的关注越来越多,再加上以李睦教授为代表的杰出美育工作者和实践者的带领,美育学能很快发展为成熟学科,并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三、美育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之辨
现代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显著影响,美育自然也不例外。我个人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有利于美育实践的。例如网络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学习艺术和哲学课程;欣赏艺术品、音乐会和舞台剧;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与理念,甚至可以和艺术家及学者们互动。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从这个角度说,美育在整个社会的普及与推广变得更迅速,也更容易。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本身是没有审美的,它甚至无法真正有效的过滤信息,更需要警惕的是,这种无效性常常体现在对于信息的过度过滤。例如目前很多应用都通过精细计算用户偏好对用户进行信息推送,这样的后果是每个用户都在自己的信息终端看到,且只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久而久之人们便会更局限于自己喜好的小圈子内,对新的事物产生抗拒。同时,现在网络上常有一些哗众取宠的内容成为“热点”,这容易让人们产生审美偏差,也容易让青少年盲目模仿。这些都可以说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副作用”。因此,美育工作者们,甚至整个社会都要更为合理、更加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让其成为社会欣赏美、传播美、探索美的好帮手。
2020年,是线上教学迅速发展的一年。对于美育工作者来说,线上教学的优点是范围广、传播快、避免教学活动导致的人们聚集。在特殊情况下,既保护了自己与他人,也教授了知识。然而涉及美育的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线上的教学方式还是受到许多局限。虽然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能让很多体验都接近现实,但还是无法替代现实。例如我们欣赏大自然时,除了看到青山绿水外,听觉、触觉,甚至嗅觉都在共同起着作用(闻到的鲜花和青草的香味、踩在白雪上的松软感、听到的泉水叮咚和蜂鸟鸣唱),都在给我们带来审美愉悦。又比如欣赏艺术作品时,一点点的色彩差异或细节的缺失都会损耗原作带来的震撼效果。所以线下教学能带来的“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内容是线上教学无法替代的,至少在当下是这样的。
其实,美育是个大话题,针对不同的受众需要不同的内容与方法,这很难用几句话概括。但所有学科或者知识的传授与教学都离不开“因材施教”。每个人对于审美知识的需求不同,有些人对艺术有较高的热情,那他们自然就希望接受更多审美教育、汲取更多相关知识。此外,不同年龄的人也需要不同的美育内容。在针对儿童的审美教育方面,内容与方法上就更要谨慎细致。根据儿童的年龄设计相关的课程内容,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还要另外增加趣味性,避免出现审美疲劳。因此,对于儿童的审美教育就不太适合使用线上教学的方法,因为孩子们的注意力本身就不太容易集中,且线上教学参与度和体验感不如线下教学,不太容易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而对成年人的美育,内容上就可以更为精炼,也可以更多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因为更加高效便捷。
四、以艺术为切入点的美育思考
因为我研究的领域集中在艺术史,我本人也从事艺术创作,因此我的美育教学更多以艺术本身作为切入点。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有一些相同点,从艺术出发培养审美是较为直接与高效的一种方法。普及艺术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可以建立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这是一个从了解到喜爱的过程。我撰写的《写给孩子的艺术史:达利》就是一套普及艺术史知识的书作系列其中的一本。很多孩子通过阅读这套书激发了对艺术的兴趣,我觉得从美育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路径。
刚才提到了我本人从事艺术研究与艺术创作,因此我的美育教学更倾向从艺术本身出发。但需要明确的是,审美教育并不是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人学会某种艺术技能或掌握某项知识,而是培养一种思维,构建一种精神。因此,需要将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区别开来,在从事教学实践时采用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不同的。对于美育来说,艺术是引子,最终还是要回到美育本身的轨道上。另外,随着美育学的发展,我希望还会有其它领域的学者加入到这一学科的建设中,例如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甚至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有更多的学科交叉能夯实美育的基础,同时也能让美育真正发挥作用,让人们不只认识到艺术美,还能欣赏自然美、科技美与生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