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研究河南筝乐的基础上,以高等院校为对象,针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对河南筝乐的传承问题,提出三项宏观策略——在高等院校构建河南筝乐的生存空间;激发音乐专业学生自觉传承的意识与能力;实现传与承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三项具体措施——走近传承人、欣赏河南地方音乐、精神传承。
关键词:河南筝乐、传承机制、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
一、引 言
如何在高校中传承河南筝乐并使其做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课题。一方面,音乐专业的一部分学生对河南筝乐只停留在“了解”的层面,而非真正掌握。即便是民乐专业的学生对于传统曲目的诠释有时亦表现出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政府乃至全社会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河南筝乐的保护和传承十分重视。河南筝乐传承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高校学子当抓住机遇,积极实践并思考出行之有效的传承机制,使得在高校内形成良好的发展体系。本文为“河南筝乐文化遗产在新乡市高等师范院校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重在探讨河南筝乐在高校的传承问题。这里节录发表的,为课题组提出、建议河南筝乐在高校中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三项宏观策略与具体措施。
二、宏观策略
(一)在高等院校构建河南筝乐的生存空间
现如今,学校教育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将河南筝乐传承纳入学校教育轨道,对当代民间社团、民间音乐家的单一传承格局做出改变。中国的学校教育在传承西方古典音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学校教育,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也很难大规模传承、传播),它也完全有能力和责任对本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发挥自己应有的贡献。(1)
(二)激发音乐专业学生自觉传承的意识与能力
只有当音乐专业学生有了主动传承的愿望,河南筝乐才能在高校乃至社会中长久生存下去。想要激发音乐专业学生自觉传承的意识可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着手。物质方面,使河南筝乐的知识课堂化,形成有学时、有学分、有考试的“三有”管控局面;精神方面:要使学生们认识到传统音乐包括河南筝乐的美好之处。正如1748年庞贝城的发掘,向西方人真实的展现出了古代社会的壮丽与灿烂,便引动了全欧洲的有识之士对古代社会的向往,致使后来出现了西方美术发展史的又一高峰。虽然文化的崛起并非仅此一个原因,但这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起始点,因为看到美好而对其向往,因为向往而不停探索。想要激发学生们自觉传承河南筝乐的意识,首先使其了解河南筝乐文化,使学生感受河南传统筝乐其自身的魅力,从而带动其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现传与承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高校内传承与发展河南筝乐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此音乐适应其高校的运行机制。该机制的建立,可以从“课内”教师教学和“课外”学生互相帮扶两个方面着手。“课内”教师教学不必多论,此机制重点在于“课外”互相帮扶。积极调动各年级古筝专业学生力量,将传承工作落实到每一年级。形成“一级帮一级”的循环机制,高年级利用课余时间与低年级交流,在学生之间形成既有教又有学的良好学习氛围,高年级通过教低年级使知识更内化于心,低年级在除课堂外的时间再次学习,做到温故而知新。真正实现传与承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具体措施
(一)走近传承人
正所谓“学莫便乎近其人”,想要学好河南筝,与河南筝派传承人的交流是一种便捷且有效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资源实时共享,学生们可通过线上查找资料、观看直播、观看人物专访等形式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邀请传承人,开展线下讲座、大师班、专场音乐会等活动。如2016年11月9日由河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中州筝派音乐会及中州筝派大型讲座在黄河科技学院报告厅举行,邀请到中州筝派传承人曹桂芬女士。
(二)欣赏河南地方音乐
河南筝派所演奏的乐曲大都与河南豫剧、曲剧及大调曲子有密切关系。因此想要学好河南筝乐,就要追根溯源,从头学起。听河南戏曲,找寻河南韵味,思考河南筝乐的音乐风格。除河南筝派演奏的河南传统筝曲之外,一些作曲家也会对河南的戏曲进行再创作,发展为器乐曲。如徐晓林创作的弦乐五重奏《木兰从军》,便是对豫剧《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片段的再创作。作曲家通过对原本剧中音乐旋律的运用使听众获知此为河南曲调,但作为学习演奏此曲的河南学生怎样弹出其河南风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答案之一便是聆听并学习河南地方音乐。
(三)精神传承
精神传承可分为两个方面:品德传承和曲韵传承。首先,品德传承关乎演奏者对个人的严格要求,中州筝派传承人曹桂芬女士曾说:“学艺术,心要静;艺高来自下苦功,熟练方能随心欲;大方气魄,姿势端正;艺术上的成功,人格上的魅力,心灵要美要纯,声音才能动人。”(2)其次是曲韵传承,河南筝曲要想演奏出其特有的味道,就要重视左手按滑音的训练,如河南筝中颇具代表性的几个技法:倒踢正打、密摇、游摇、大小颤等等。曹桂芬女士说:“一盘菜里,有盐、有油、有酱油,还有什么作料”,曹桂芬女士将一首樂曲比喻为一盘菜,将左手对音韵的处理喻为调味品也是十分的形象了。
结语
河南筝乐在高校中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并需要反复实践的工程,远非一项课题能够完成。作为一篇文稿,我们只是在总结前人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就河南筝乐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几个对策与建议。文中所提出的建议及策略也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对其发展状况和前景亦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河南筝乐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要借鉴其他成功建立传承机制的案例,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的思考和探索,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最终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高校内河南筝乐传承体系。
注释:
(1)赵塔里木、樊祖荫、徐天祥:《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中国音乐》2015年第一期,第14页。
(2)曹桂芬女士在《名家讲名曲》栏目第6期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赵塔里木、樊祖荫、徐天祥.《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J].《中国音乐》,2015.
[2]王昆普、郁可盈、舒崭.《河南筝乐流派艺术的推广与教学实践应用》[J],《四川戏剧》,2019.
本文系新乡市社科联调研课题“河南筝乐文化在新乡市高等师范院校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20—001
作者简介:孙泽汇(1997—),女,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古筝演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