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
天津市河东区第一中心小学自1926年建校以来,一直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在“弘爱致知,教学相长”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开发了“培养爱的素质”的校本课程。学校将《弘爱立人》作为持续发展新阶段的校本课程,以科技课程资源为载体,以学校及周边的地域文化为教学情境,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依托,多维立体开展校本研修,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以“弘爱立人”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的需要,学校认真梳理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现状,实施“人才化”策略,从队伍结构、学历层次、教学能力、学科素养、业绩贡献五个方面进行理性客观分析。最终确定了以“校本课程建设典型课例和教师学科素养系统培训”为研修主题,制定了三级阶梯式专业团队培养方案;构建了“两种研修模式、三级阶梯式专业团队”的研修策略。
一、“多维研修模式”,助推教师专业能力
以科技校本课程为例,学校坚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将科普教育与科技竞赛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而提升学生科技核心素养的前提一定是教师学科素养的不断提升,如:开展系列学科本体性知识系统培训、主题式研修和典型课例研究活动,使教师专业技能不断攀升,教师学科素养更加专业精进。在引领教师走专业化之路的过程中,努力使教师研修的过程衍生成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研究场,改变了教师被动参与教研的状态,使其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更真实有效的校本课程建设的研修活动之中。
反思取得成功的点滴经验:一是精准确立校本课程的研修目标,增加研修计划性;二是努力营造共研、共生、共享多维一体化的校本课程研修氛围;三是倡导行动研究,通过课堂观察进行课例分析,获取直接经验;四是进行校本课程项目共研主题化活动,促进教师本体性知识的施教能力;五是及时将感性的思考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提取凝练,最终固化团队的研究成果。
(一)以组为本研修,促施教能力提高
学校利用“同伴互助”的方式实现“合作共赢”的研修效果,努力营造共研、共生、共享多维一体化的校本课程研修氛围。教师在组内教研中,研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悟中变,形成了“合作交流、共享智慧”的研修状态,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使“组本”研修模式日益成为教师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和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带来学校研修文化的深刻转型,从而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关注常态教学有效性的症结问题,倡导行动研究,通过课堂观察进行课例分析,获取直接经验,进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更有效。
组本教研着重解决的是现有文本资源的目标落实点、基础训练点、能力提升点、学生兴趣点和思维拓展点,使教师能够带着目标进课堂,带着方法进课堂,带着反馈进课堂,带着评价进课堂,让课堂生成更有效。
(二)以校为本研修,促教学理念转变
开展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前沿理论、师德规范和学生科技素养培养的“学研训一体化、各方位、全纳式”学习培训,进行校本课程项目共研主题化活动,促进教师本体性知识的施教能力,及时将感性的思考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提取凝练,最终固化团队的研究成果;重思想引领、重榜样示范、重规范重建、重评价考核,让教师真正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学校建立“学科团队制”,打造学科专业研修团队。学校定期采取“同课异构”授课的方式进行学科深度专业研修,研修主题落“小”、研修内容落“深”、研修过程落“细”、研修效果落“实”,并通过“目标激励、任务驱动、展台历练、内省提升、自觉觉他”五步培养策略,强基固本,提升各学科团队的核心素养,夯实教师专业团队之根基。
二、“三级阶梯式专业团队”,赋能教师职业价值
学校结合教师队伍的现状,将现有教师分为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三级阶梯式的专业团队,采取任务驱动和目标激励的方式因材管理,实现团队中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最优发展和最精发展。
(一)第一级:抓实工作五年以下青年教师成长的适应期
每年签订“青蓝工程”师徒合同,有针对性地培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锤炼,成立“校本课程青蓝工作室”,使青年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前期的素材积累工作中,在师傅的引领下从一般胜任到逐步成长为骨干教师。工作室成员梳理了我校多年来在科技周、校园科技节、科技类素质拓展课、综合实践课等课程资源和活动资源,并通過调研了解我校学生科普知识的现状,结合“弘爱致知,教学相长”的办学理念,编辑了具有我校特点符合学生需求的科技类学生学习资源,将科普教育、安全教育及创新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乐学爱学。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工作室成员查阅了大量的中外科技类资料,同时在该学习材料编写过程中,除了征询各学科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外,还请部分学生试读试学,力争使科普校本做到“新——紧跟时代潮流”“及——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及时的科普指导”“正——传递正能量抵制各种伪科学”。同时工作室的青蓝结对师徒们已完成相关文献检索,搜集资料以及组织科研队伍分析及研究有关文献资料;以科研课题为依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选取实验年级,确定实验班;制定了课题研究的各项制度,课题的研究方案已在实验年级组展开,科技课程学习材料(初稿)已完成编写工作。
(二)第二级:抓好工作五年以上教师的成长期
对于成长期教师,学校创设多种成长锻炼和参加竞赛的机会,以赛代培、以赛促优,在教学实践和展台历练中,拓展视野,积累经验,由成长走向成熟,实现自我价值。同时结合教师的自身教学特点,成立“校本课程研发工作室”,为其将素材提炼、转化为校本课程蓝本搭建平台,帮助其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尽快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既定期内成长为过硬的教学能手。
工作室成员注重做好校本课程开展各阶段的总结研讨工作,除固定的例会和教研安排外,各成员及时沟通研究设想和方案,时时反思,并以积极的态度吸收课程组以外师生的优秀建议,实现开放搞科研、开放研校本。同时,根据“青蓝工作室”已确定的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方案及研究方向,对已经挖掘拓展的校本课程素材进行甄选提炼,对课程编纂资料的初稿进行再加工、再补充、再完善。
(三)第三级:抓牢骨干教师的成熟期
对取得高级职称并具有较强上进心和责任感的教师,成立“校本课程名师工作室”,设立评估奖励机制、课题实验奖励机制和校内名师评选等一系列奖励措施。确保高级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发挥引领作用,以课题实验为载体凝练升华校本课程的实践硕果。工作室以学校“以《弘爱立人》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为平台,引进校园科技馆项目,使青少年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玩科普、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核心素养,并在素质拓展课中的科技小组内试用并征集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进行修改和完善,完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修订稿。
工作室的名师们按照规划完成了以下成果:科技类学生学习资源的编写;调研报告、案例集、论文集、著作等;《弘爱立人》科技类课程资源课例展示,包括做课、赛课;学生活动展示,包括学生科技活动成果展以及完成结题报告编辑论文集等。
名师工作室以科研为先导,以身边教学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主动承担课题研究,将教育实践的经验转化为课题研究的成果,将直接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凝练、提升,将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普惠于教师团队,充分发挥成熟期教师的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
三、反思与愿景
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载体,以多维立体研修为平台,以阶梯式专业团队“工作室”组建为依托,学校正在逐步引领教师做敬业、专业、爱业的智慧型教师。回顾工作历程,在“组本+校本”多维研修策略实施的过程中,研修制度不断完善,研修活动的形式、目标以及考评体系的长效机制已经建立,阶梯式教师专业团队建设日臻成熟,“工作室”普惠助推教师专业发展,为今后纵深开发校本课程建设,衍生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学科走向人文的“区块链”校本课程的研发蓄势发力。
注:本文为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弘爱立人》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BE3230)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