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籍尹
党史学习教育全面启动以来,我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六个进一步”的重大要求,全面落实省委部署的“六项专题行动”,通过精准发力、压紧责任、压实工作,在全省迅速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
各地各单位对标对表省委要求,坚持思想先行、知行合一,强化政治担当,扛起政治责任,结合各自实际,在讲好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搞活学习教育等方面创新方法载体、丰富学习内容,全力确保入心入脑、真信笃行、务求实效,较好地实现了高标准开局、高起点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各有亮点的好经验好做法。
西宁市各级党组织通过集中学习、自主学习、主要领导讲专题党课、宣讲、调研、讨论和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理论武装,注重以学促悟,并运用“理论+文艺”的方式,筹备“百部红色经典主题文献展、百场惠民文艺演出、百场红色经典剧目展演、百场红色文艺轻骑兵主题演出、百部红色经典影片展”等主题鲜明的10个100系列文化活动。
围绕“学党章强宗旨、走好群众路线”专题,西宁市委主要领导深入开展调研,确定实施十大类30项重点民生实事,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出台支持“三乡工程”30条措施。各基层党组织通过在职党员“双进双联四服务”和结对帮扶、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积极开展承诺践诺活动,办理民生实事3400余件。深化营商环境深层次改革,明确了优化营商环境三个方面13项重点任务,制定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20项任务,支持企业发展,打通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西宁市充分挖掘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西宁智慧党建体验中心、湟源县小高陵党性教育培训体验基地等红色资源,打造寓教于思、寓教于悟、寓教于行的红色课堂,设置更新“小高陵精神系列党性教育课程”等22门红色精品课程。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坐落在海北州。“两弹一星”的精神高地源于海北州。“时代楷模”尕布龙是海北州人民的骄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提出要“用好党的红色资源”。海北州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有序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广泛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助推红色基因与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
海北州坚持把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利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保护革命文物、弘扬伟大精神的“一号工程”。编制完成了《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规划》,做好文物本体修缮、文物“三防”等基地旧址保护利用项目。着力建设基地旧址博物馆集群,打造“重温221”红色小镇。
“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同时也进一步完善红色教育课程体系,形成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和221基地地下指挥中心、爆轰试验场、上星站三个现场教学点的“一团一馆三现场”基本教学体系,开发了五大教学模块90多门特色课程,10处现场教学点。成为我省唯一一个被纳入中组部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的教育学院。整合尕布龙“时代楷模”纪念馆、祁连县红西路军解放军二军纪念苑等红色研学基地,面向全国搞好红色旅游接待服务,吸引更多旅客体验海北红色旅游,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黄南州结合地区实际,互促互融,依托“红色教育+”模式,“+”出精彩、“+”出成效,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
解放初期,为和平解放昂拉地区,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力排众议,提出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采取“稳进慎重”的方针,先后派出代表进行谈判17次,成为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一次成功实践。昂拉千户府是昂拉地区和平解放的见证。黄南州依托“红色党史教育+和平解放历程”模式成立昂拉千户府保护、修缮和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见证者讲述历史故事。组织全州党员干部赴昂拉千户府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以实地参观、聆听讲解、交流感悟及革命故事小剧场、云直播等方式,传播红色文化,缅怀老一代革命家为党、为国家、为民族发展建立的不朽功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原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红色党史教育+精神高地”模式将尕布龙、尖措等新一代建設者全力以赴为黄南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事迹,编印成《党史本土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册》。举办“筑牢德根善魂?打造精神高地”先进典型巡回展和“榜样的力量”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学榜样、树典型、争先锋”活动,并制作标语牌、宣传栏、文化墙。通过集体诵读、学习党史故事和先进模范事迹,让爱党爱国、感恩奋进成为行动自觉。
脱贫攻坚让尖扎县德吉村从黄河“荒滩滩”变成了“青海小三亚”。“红色党史教育+脱贫成果应用”“乡村巨变”的红色精品线路、脱贫攻坚专题展、藏汉双语党史广播专栏……带领德吉村致富的党员结合党性修养、党的宗旨现场进行教学的红色文化课程、“省级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现场教学课程等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党员从对党的百年历程的学习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和泽库生态建设相结合,黄南州开启“红色党史教育+‘两山理念”模式,打造精品党课《拉格日》和拉格日村史馆。推动学习教育入脑入心,把群众对党的知恩之心、感恩之情转化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守护绿水青山的具体行动。
1954年,为打通连接祖国内地与西藏的保障通道,修筑了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不通公路的历史,创造了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建设公路的奇迹,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格尔木市委坚持把“两路”精神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将军楼公园红色教育基地”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课堂,通过参观群雕“筑路忠魂”、天路纪念塔、团结桥、将军树这些地标性建筑、在将军楼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现场教育。通过重温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追寻革命先辈的历史足迹,让党员干部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使革命精神入眼更入心。
格尔木市委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阵地作用。融合各层级宣传阵地,累计制作大型广告牌、展板、大型噴绘等550余个,发放通告、宣传资料、口袋书等3462份,张贴悬挂海报、标语、横幅497条(幅)。各乡镇积极打造党史学习教育“一村一特色”,积极组织开展“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文艺演出和专题培训等。各街道积极开展读“红色书籍”、诵“红色诗词”、观“红色电影”、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访“红色基地”等活动。通过在宣讲活动中回顾党的百年辉煌、在文化活动中感受党的光辉伟大、在学习培训中做到知史增信,使全体党员群众守初心、担使命,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
针对“农牧民党员文化水平低、接触学习党史机会少”的问题,玉树市紧紧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要求,通过组建“三支队伍”、打造创新宣讲阵地、拓宽挖深宣讲内容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深知农牧民“想什么、听什么、要什么”。他们在所驻村社的党员活动室、在草山牧场、在牧户帐篷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座谈交流”“谈心谈话”等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宣讲进村入户,人人知晓,他们就是驻村干部组成的宣讲“主力军”。遴选一批优秀青年干部代表、优秀青年志愿者代表来担任主讲,采取“藏汉双语”“带泥土味的本地谚语”的方式,为基层农牧民党员讲明白党的创新理论,讲好党的故事,引导他们听党话、跟党走,这些青年志愿者组成的宣讲“生力军”真正把党史学习教育宣讲落到了实处。第三支队伍就是百姓志愿者组成的宣讲“后备军”。他们依托玉树市百姓双语宣讲团,发挥优势特长,深入背街小巷、边远牧户等一些还没有宣讲到的地方,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帮身边忙的方式开展补充式宣讲,争取做到党史学习教育宣讲“零距离”。
玉树市在党史教育中还不断尝试创新基层宣讲方式。积极采取“固定+流动”的宣讲办法,结合玉树党史、建政史、重建史于一体的学习教育长廊,制作展板组成流动党史展览馆,让农牧民党员“坐着听”“围着学”“站着看”,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借助“传统媒体+互联网新媒”开设藏汉双语网上宣讲栏目,并依托“村村通”电台“大喇叭”及时把党史教育内容播放到全市各村(社区),做到线下一处宣讲,线上多处受益。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镇街道文化广场、村级党员活动室等公共场所,指定专人发放“藏汉双语”党史学习资料,播放红色电影。通过情景短剧排演、党史知识自测、党史知识抢答、竞猜视频中的革命英雄人名等农牧民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党史教育,提高了党员干部参与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情,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在每一个党旗飘扬的地方“落地生根”。
党史学习教育重在知行合一,各市州在党史教育过程中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与红色基因紧密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对党史的学习理解,也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奋进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