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

2021-06-10 01:04张瑞珠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2期
关键词:一致性兴趣思维

张瑞珠

摘    要: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灵活的思维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学习数学的根本是思维,思维的源泉是兴趣,激发兴趣是培养思维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兴趣;一致性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阐明了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把两者结合起来,一切将会更加完美,达到“1+1>2”的效果。

数学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小学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往往会把这二者分开来谈,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有一致性,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注重思维与兴趣的培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兴趣是很多数学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笔者从事数学教学多年,对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发展创新意识,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猜想、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进行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逐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增加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直观性”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比如,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很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三、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做”数学。比如在教学“旋转和平移”的知识时,要让学生经历旋转和平移的过程,切身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区别。又如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一称一两块砖和一两个鸡蛋,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通过“摸球游戏”,可以让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可能性是大还是小。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去发现新问题,并且提出新见解。

1. 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師会懂得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能够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学生不懂题意,便可采用启发式、举例子的方法,反复读题,引导学生找到关键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既可以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又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所讲授的方法的过程中,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养成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例如,在教学两个量比差应用题“篮球比排球”知识,让学生从多个方面,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1)排球比篮球少几个?(2)排球和篮球相差几个?(3)篮球再少几个就与排球一样多?(4)排球再多几个就与篮球一样多?这些问题虽然实质是一样的,但由于提问的角度不同,回答时语言组织就不一样,由此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例如涉及语文知识,就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知识,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会融会贯通,真正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解表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表现,对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大有益处,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1】先求两辆汽车各行驶了多少千米,再求两辆汽车行驶路程的和,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综合算式:55×5+45×5=275+225 =500(千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

【解法2】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乘相遇时间,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综合算式:(55+45)×5=100×5= 500(千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

【解法3】甲、乙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就等于两辆汽车的速度和。由此可列出方程,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x÷5=55+45

x=100×5

x=500

答: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

【解法4】甲、乙两地距离减去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就等于另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由此列方程解答。

解: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x-55×5=45×5,

x-275=225

x=275+225

X=500

答: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和兴趣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应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互促进的。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发展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对某些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而产生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展开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自觉、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思维触觉。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长期坚持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训练,相信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莫需.教育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吕龙云.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北京:朝华出版社.

[3]董浩然.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的10种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一致性兴趣思维
离散异构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一致性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以“电解质溶液”教学为例
基于Paxos的分布式一致性算法的实现与优化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