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
《此时众生》一书是勤于奔走传播美学的蒋勋先生横亘二十四节气书写的五十篇散文的集子,对世俗符号的熏习敬重和对常民生活的细腻体察,养护了他一颗温热而敏感的心,使他的文字更易唤醒众生低眉垂睫、沉哑暗灭之美。
作者写桐花,“落下的都是雄花,雌花留在树上,要结成果实。也许花朵的落下或留在树上,是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自己”,于是知道徒自惊恐哀伤,只是自己执迷;作者写鱼肆,“我看见码头上被遗忘的一条鱼,在烈日下暴晒,发出了腐烂臭味,但它的头脑里似乎还有一个美丽的梦,要努力游回大海”,于是知道气味里有一种强烈的欲望,甚至在死亡之后还要坚持活着;作者写萤火,“萤火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疏疏落落,在阒暗的山谷里闪闪烁烁,它闪烁的频率像手机上讯号的光,间隔几秒钟的停顿,好像寻找,好像等待”,于是知道人类的心中倘还有一点闪亮的萤火,便可以传递最幽微的心事,解脱“无明”的恐惧;作者写夕阳、写瀑布、写秋水、写月升,竟至无言以对,因为“美使我们沉默,使我们谦卑,使我们知道生命同時存在辛苦与甘甜,艰难与庄严”。
掩卷长思。大自然的鸟语花香、风霜雨雪、寒林野溪等芸芸众生皆可以成为我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感悟“天地之间有大美”的源泉。这些美往往不是物质,没有实际利益,但是,情动于中,留在记忆深处,令人久久不能忘却。
有一年夏天,我和友人去青岛旅行,第一站是崂山。崂山一千多米的海拔虽不能和五岳相比,但海上名山、神窟仙宅、洞天福地的传说总使人若有所盼。我的体力太差,才爬了一半的山路,便挪不动步子,只想坐在大石上听山风吹起的松涛。看着登山的人一拨一拨后来居上,竟嫉妒他们可以到达山的高处,细观左右两边的华严寺和太清宫,天宽地阔,可以这样指点江山。友人像孩子般上蹿下跳,想要将漫山遍野尽收眼底。一会儿又从树上摘了好几个榛子,用石砖拍开,坚壳里的肉瞬间便呈现在面前。这果肉白嫩得让人怜爱,细尝之下,比成熟的榛子更添了清甜的味道。在回旅馆的路上,我们途经了好几处海水浴场,青岛人称之为第一浴场、第二浴场、石老人浴场……这座城市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彻底地作了一番诠释——肉身叠嶂,在夕阳的掩映下释放着生命的活力。
我记得这样一个盛夏的午后。我记得山峦在苍茫云海间若隐若现;我记得站在那块蟠桃状的圆石前和友人争辩上面写的究竟是“桃仙”抑或“仙桃”;我记得海边那个满面沧桑的男子专注地用颜料在画布上渲染海岸线的曲折。贪婪的我想记忆生活里的每一寸光阴,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每一种气味……然而,我又有多大的记忆容量可以收藏这世间浩大的一切呢?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