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燕
(广西北流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北流)
子宫肌瘤疾病近年来在育龄期女性中较为常见,发生原因一般认为与性激素有关,病情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不孕。对于子宫肌瘤患者在治疗中主要目的是控制病情进展,并改善临床症状。药物保守治疗较为常用,且与外科手术相比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创伤性,因此是一种比较安全和理想的治疗措施[1]。米非司酮是子宫肌瘤患者比较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利于调节激素水平并帮助缩小肌瘤病灶体积,因此可控制病情进展,然而在应用剂量方面未能达成统一。以下将观察低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治疗价值。
抽取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本院76例子宫肌瘤患者,依据米非司酮应用剂量分组,观察组:38例,年龄22-52岁,均值为(32.5±1.2)岁;发病时间1-14个月,均值(5.2±0.3)个月;肌瘤生长部位:肌壁间18例,浆膜下11例,黏膜下9例。对照组:38例,年龄21-53岁,均值为(32.4±1.3)岁;发病时间1-13个月,均值(5.3±0.2)个月;肌瘤生长部位:肌壁间17例,浆膜下11例,黏膜下10例。两组各项基础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应用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为低剂量米非司酮,而对照组为常规剂量米非司酮。方法如下:月经的第1d 起进行口服,温水晨服,观察组口服剂量为10mg/(次·d),对照组口服剂量为25mg/(次·d)。两组均依据各自方案治疗3个月。
(1)对比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腹痛、白带异常、经期延长以及月经量等情况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与未治疗前对比缩小超过50%;治疗有效:患者的上述症状得以缓解,并且子宫肌瘤体积缩小达到20%-50%;治疗无效:患者症状与体征表现无变化,并且子宫肌瘤体积与未治疗前相比缩小不足20%。(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之后主要性激素水平的测定结果,包括卵泡刺激素(FSH)、孕激素(P)、黄体生成素(LH)以及雌二醇(E2)。(3)对比两组患者在本次治疗前后月经量、子宫肌瘤体积以及子宫体积等变化情况。
观察组经治疗的总有效率97.37%,对照组86.84%,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两组治疗前FSH、P、LH、E2 水平对比,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FSH、P、LH、E2 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SH、P、LH、E2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两组治疗前月经量、子宫肌瘤体积以及子宫体积对比,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月经量、子宫肌瘤体积以及子宫体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血清激素水平对比(±s,n=38)
表2 两组血清激素水平对比(±s,n=38)
组别 FSH(μg/L) P(mmol/L) LH(IU/L) E2(p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6.59±4.15 10.26±1.18 19.15±2.26 5.45±0.53 22.06±3.18 9.85±0.97 346.29±25.18 144.03±15.26对照组 26.60±4.16 16.16±2.03 19.16±2.25 9.56±1.03 22.08±3.16 14.06±1.19 345.97±26.06 185.59±16.35 t 0.829 5.362 0.715 6.352 0.697 7.052 0.335 12.625 P 0.197 0.000 0.338 0.000 0.236 0.000 0.153 0.000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指标对比(±s,n=38)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指标对比(±s,n=38)
组别月经量(ml) 子宫肌瘤体积(cm3) 子宫体积(cm3)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30.26±25.16 224.16±20.06 60.25±5.18 31.02±1.18 146.26±12.95 106.26±10.62对照组 331.19±23.95 265.19±22.03 60.26±5.16 42.35±2.95 145.95±13.06 125.35±11.97 t 0.895 11.153 0.635 6.325 0.782 8.625 P 0.326 0.000 0.295 0.000 0.395 0.000
近年研究显示[2-4],子宫肌瘤疾病属于典型的激素依赖性妇科肿瘤,患者子宫肌层体细胞逐步转变为肌瘤细胞,在此期间雌激素以及孕激素水平均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现阶段对于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措施包括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和药物保守治疗。然而手术会给患者身体、心灵带来伤害,所以目前多优先药物保守治疗[5-7]。
米非司酮是目前的常用药。该药物在应用中并不具备抗雌激素活性、孕激素以及雌雄激素等活性,给药后能够和孕酮受体紧密结合,促使患者黄体生成素水平逐步降低,加快黄体溶解,有效降低患者肌瘤病灶组织内孕激素以及雌激素含量[8]。同时米非司酮应用中还可对丘脑垂体卵巢轴形成一定的负反馈作用,从而促使患者子宫和子宫肌瘤体积逐步缩小,帮助缩短患者的行经周期并控制月经量,改善血红蛋白水平。然而应用剂量尚未完全明确。从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应用低剂量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且在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等血清激素水平均得以改善,且改善效果好于对照组。这表明,与常规剂量米非司酮相比,采用低剂量米非司酮可更好地提升子宫肌瘤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月经量、子宫肌瘤体积以及子宫体积等均小于对照组。可见低剂量米非司酮的治疗方案,有利于促进子宫肌瘤患者肌瘤病灶体积的缩小并可有效改善月经状况,有利于于提升疗效。
综上所述,对于子宫肌瘤患者通过给予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更有利于缩小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并可有效改善血清性激素水平。